殷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对课堂效益和质量上的提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数学教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浅见。
一、在利用学具中,调动创新意识
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探索:“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长方形。这时再引导学生探索:“割补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操作,在从动手数方格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成了主动的探索者,在探索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的呈现过程,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直接传递,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把理论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死知识。比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得出,有的老师干脆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利用,从而使学生处于完全的别动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当前时代教育的呼唤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三、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四、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景,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让学生通过摆、拼、折、量、画等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采取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讨论来完成。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第一、二小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第三、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水,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两种情况,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3次可以装满,而另外两个小组却得不到这个结论,学生在疑惑中思考,小组讨论,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等底等高”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J].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03(1-2)
[2] 张绣花.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小学数学参考,2003(9)
[3] 陈玉芳.我的"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