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握 新 课 程 标 准, 搞 好 诗 歌 教 学

2012-04-29 00:44李立娟
考试周刊 2012年40期
关键词:古诗文课程标准古诗词

李立娟

我国古代诗词有一个独具的特点,就是“用以歌,用以唱”,具有音乐美感,读起来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有些古诗词还被今人谱以曲,配以乐,为古诗文增添了优美的乐调,如王维的七绝诗《阳关三叠》,李商隐的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柳永的《雨霖铃》等,是绝美的古诗今唱、古词今歌,使古诗今乐完美地结合,既缩小了古今时空的距离,又客观上促进了文、情、境、乐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在纵情高歌、尽兴欣赏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和继承了古文化。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古诗词自身优美的韵律、平仄声律,使之读起来铿锵有力,进而吸引了学生。

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教学方法的使用。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就下降了。因此我们要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实施诗歌教学。

1.激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驰神往。

1.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1.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学生画一画诗中的情境,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1.3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2.以选文为纲,名篇名句的记诵与知识的掌握相结合

在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是阅读,应当以选文学习为重,通过名篇名句的记诵来掌握相关知识。记诵的目的是增强语感,也就是对记诵名句名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悟。当然,这一切都是以朗读、记诵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采取一定的朗读手段,加强记诵,体验意境,感受理解名句名篇。

3.以理解为先导,阅读与欣赏相结合

教学古诗文,先要让学生读懂再说。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古诗文的内容与形式的了解有深有浅,但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探寻古人的情志,揣摩感悟古人的情怀,对作品有自己的感受、领悟和发现。如读陆游的《示儿》诗,只有感悟他至死不忘收复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蕴。阅读古诗文,是一个还原诗文意境的过程,一定要用古人的观念、习惯来体味,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并从欣赏层面加以提升,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古诗文还可以这样学,从而阅读兴趣大增,巩固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4.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5.美读——品尝创造美

我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读出情感,通过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充分展示自己对诗情的感悟,对诗人的感动,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爱恋。学生展示完后,我又做了一个小结,把诗人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渲染到极致,让学生带着这种真挚、澎湃、美好的情感结束本课的学习。“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的另一首诗中说:“当我死时,葬我于长江之间,枕我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欣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就是个人之思、家国之恋,这就是千古游子的赤子情怀。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课程标准古诗词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踏青古诗词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