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策略之“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思考

2012-04-29 18:22汪帅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4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

汪帅东

摘要:本文依托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时代背景,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大春晚”所蕴涵的文化特征,旨在借以“孔子学院大春晚”为载体,反思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策略与中国文化推广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探析孔子学院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新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9-03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在其《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一文中指出:“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国外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通过何种渠道和策略进行文化传播是实现孔子学院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唯有有效化解影响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才会高屋建瓴。

一、“孔子学院大春晚”兴起的时代背景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加深,汉语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汉语学习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海外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秉承孔子“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肩负着对内继承与对外传播的使命。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曾说:“一种语言是否受到世人的青睐,最根本的是要看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实力如何,看她对异文化的人群吸引力的大小。”如今,全球持续升温的“汉语热”为此言做出了相得益彰的阐释。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年攀升,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由此带动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迅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汉语的国际地位扶摇直上,迅速掀起各国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潮,这不仅表现在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骤增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果等诸多方面。孔子学院就是在此时代背景下,适应海外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客观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二、“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文化特征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古往今来,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承袭千年的家国文化符号,以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无形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走向世界,央视春晚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如今,它不仅是各地民俗文化展演的饕餮盛宴,而且逐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虽然央视春晚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可复读的新民俗形象得到了确立,但是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孔子学院大春晚”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观众基础都无法与央视春晚相提并论。若从两者所承载的意义来看,央视春晚承载着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孔子学院大春晚”则倾向于文化意义。“孔子学院大春晚”不是简单的联欢晚会,而是依托春节所独具的文化内涵催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认同感,并为中华民族经典艺术的展示提供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与创造发展的良机。在日本、韩国等许多亚洲国家,其文化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互关系,茶道、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很盛行,这就要求各所高校对于“孔子学院大春晚”的筹备策划做到“量体裁衣”。节目编排需要不断创作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独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此外,“命题作文”的局限性无疑造就了央视春晚的特殊品格,同时也限制了节目创演的挥洒空间。多数节目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无法成为超越时空可以继续传承的艺术经典。有鉴于此,“孔子学院大春晚”多采取贴近受众的表演形式,串并各自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结合受众能够“及时接受”、“及时反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当地社会主流的舆论导向、沟通世界各民族间的信息与缓和国际局势矛盾与冲突的作用。

三、“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战略意义

随着孔子学院的稳步发展,办学影响的不断扩大,如何创新办学的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是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日本冈山商科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员是通过中国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接触汉语并产生兴趣的,其中成绩较为优秀的学员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等项目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递增。但是由于经济和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世界各国仍有许多人不能亲自前来中国学习汉语与接触中国文化。面对现状,我们除了要继续贯彻党十六大提出的“引进来”的战略外,大力推进“走出去”的战略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直观地、高效地对外传播注入恒久的动力。正如宋立林博士所说:“文化传播本身就可以秉承孔子‘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的理念,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走出去、送文化已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最新姿态。”依笔者看来,“孔子学院大春晚”的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并借此渠道推广中国文化意义非凡。

1.“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整合策划与品牌推广,以独树一帜的创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创造需求力与影响力。“孔子学院大春晚”品牌的设计以吸引视觉的“孔子”形象造型,借助全球华人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春晚”,通过孔子文化中最核心的“和”字精准简约地表现品牌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国家汉办委托全国多所高校奔赴世界各地开展“孔子学院大春晚”巡演活动,围绕文艺演出、互动体验、文化展览三个环节,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欢乐、和睦、共享”的特点,全方位立体展示中华传统的文化理念与品牌形象。以2012年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赴中东地区巡演为例,演出设计经过缜密考究,节目涵盖了民族歌舞、中国书法、传统乐器、民族服饰及中华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演出过程中,此团依据不同的宗教群体、不同的体验诉求、不同的主题特征,进行优势整合、统筹规划,在整体中求和谐谋创新。

2.“孔子学院大春晚”作为一种国家文化意识形态,致力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互动交流中完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设亦是如此,其中潜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汉推工作者必须消除盲目乐观的态度,认清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正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相适应,偏重于西方化、通俗化。《论语·公冶长》有载,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而面对当前多极化的国际文化格局,儒家之道的海外传播遭受着多重干扰和牵制。如近期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孔子学院必须在美进行资质认证、部分孔子学院教师将限期于6月30日前离境”的一纸语焉不详的公文即为鲜明例证。面对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砥砺和排斥,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不能拒谏饰非,而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沟通求平衡。“孔子学院大春晚”开宗明义地获取本土反馈,有的放矢地搜罗各方的建言献策,有利于科学梳理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断完善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

3.“孔子学院大春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海外中华文化的追祖溯源。中华民族历久弥新,源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广大海外华人身在异乡,积极投入到旅居国的主流社会,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增进中外两国的沟通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随着与改革开放时代共同出现的全球的“新华侨”群体成长和壮大,央视春晚已经有了一个国际性华人文化的背景,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华人文化的表征。海外华人对于春晚的热情既包含他们对于家乡文化传统的怀念和认同,也包含对于祖国发展的热望和期待。近年来,春晚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可缺少的新民俗的形象已经得到了确立。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择机而出彰显了祖国母亲般的慈爱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扎根于心的凝聚力。

4.“孔子学院大春晚”作为文化外交的新兴战略,可以优化国家形象,化解“中国威胁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虽然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但是由于历史以及意识形态,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依旧普遍存在于西方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虽然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了中国决不称霸的意愿,甚至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列举郑和下西洋的例子说明,中国即使在国力强盛时也并无武力征服别国的经历,但是孔子学院快速发展所折射出大国崛起的形象,还是让海外的部分政治家和学者心存芥蒂,误将孔子学院视为侵略本土文化的情报机构。“孔子学院大春晚”依托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办学的地缘优势,更好地收集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的动态信息,及时化解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及其传统文化的各种偏见,增强了塑造“礼仪之邦”形象的针对性,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和谐发展、大同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开辟了中国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新阵地。

5.以“孔子学院大春晚”系列活动为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高校的对外宣传可以“两舟并行”。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是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普遍模式,“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海外践行是中国高校借助外方院校搭建的平台提升国际化程度的依托和契机,不仅可以拓展中国高校与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空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扩大中国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容,夯实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扩大孔子学院对外宣传的力度,而且可以大力弘扬和发展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历史文化,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加速形成在周边国家设立文化中心的布局,不断推进双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文化无国界,艺术心相通,“孔子学院大春晚”借助“四海同春”的主题开展文化艺术巡演活动,在展示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开拓了新途径,更为弘扬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双方互知互信、促进相互交流协作搭建了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2006年度报告[R].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06.

[2]程东海.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定义与情感定位[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1).

[3]张颐武.“春晚”变迁的意义[J].记者观察·中旬刊,2009,(2).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连接高校与社区 促进文化合作交流
从孔子学院的发展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从文化智商的视域看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探寻肯尼亚四所孔子学院发展模式异同
孔子学院管理工作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