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
摘要: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有的心理特征。作者通过对其心理的了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扶持,对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分析疏导
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在不断上升。据统计,2011年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约2200万,贫困生超过630万,其中特困生近410万。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他们作为校园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不容忽视,而关注他们,不能仅停留于简单的经济扶持层面,更应在心理疏导方面下工夫。因此,了解和掌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探究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一环。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
贫困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家庭经济拮据使部分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自尊心强。不可否认,刚钢成年,尚未在社会熔炉中锻造的贫困生,不可避免地会接受社会不良习俗的熏陶。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过上舒适、衣食无忧的生活,惧怕别人在其面前谈论金钱、漂亮衣物、美食,他们害怕别人怜悯、同情的目光,家庭变故、人际关系变化让他们产生沉重的自卑感,因此心理更加敏感脆弱,自尊心强,容易受伤。
2.孤僻自卑,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些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性格变得敏感多疑,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又怕和别人交往时被人瞧不起,于是自我封闭;还有一些贫困学生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把心理上的劣势暴露出来,于是他们便极力地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愿与人交往,变得越来越孤僻,结果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3.过度依赖别人。一些贫困生在面对贫困带来的挫折时,在贫困带来的困难面前,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软弱无能与自怜自艾,把解决贫困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一味地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资助他们,将各类助学金据为己有,认为:因为我贫困,所以得到国家、政府、学校、老师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将实现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便形成了依赖品质和依赖心理。
4.压力加大引起焦虑现象。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这种贫困家庭的特点会给他们带来过多的压力。经济压力是首要的。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因此大多数贫困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经济因素。其次是学习压力。由于贫困,多数贫困生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支付各种生活开销。因此,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这就使他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减少,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导致学习压力增大。最后是就业压力,贫困生在就业时由于缺少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的支持,就业压力明显大于普通学生。背负众多的压力,许多贫困生会感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心理疾病。
5.攻击别人。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给高校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这是典型的由于贫困导致自卑、抑郁、防御直至攻击的案例。内向腼腆的马加爵杀人,令许多了解他的老师、同学瞠目结舌,也让我们对类似的贫困生内心脆弱、敏感及反应过度有了新的了解。一部分贫困生在自卑与自尊交织,依赖与自立自强的矛盾中变得消极、冷漠、厌世,像一只刺猬,随时准备应付外界那些他们以自己的标准界定的伤害。性情怪僻、情绪波动、语言尖刻、行为偏激,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疏导
1.教育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的不利、消极的方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通过对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不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心理疏导中,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地对待贫困,使他们有清醒的认识,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是暂时的,要有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这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础。积极的心态来自对贫困、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只有直面困难和挫折,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2.通过团体辅导,帮助贫困大学生学习基本的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参加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许多研究都表明,贫困生较突出地存在着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技能缺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问题。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环境,营造一种信任的、支持的、有同感的团体气氛,采取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每个团体成员都可以以他人为镜,学习他人的积极品质,在接受其他成员的协助的同时给予其他成员协助,以此宣泄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获得周围成员的支持与认同,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体会交往中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学会心理换位,在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体验到自身行为变化引起的结果,迅速得到反馈信息,从而获得正确的为人处世经验。
3.完善贫困生救助体制,实行全方位救助。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加强“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制度和措施,在竞争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覆盖面;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金,使其通过勤奋学习获取除国家、省政府资助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另外,可向社会募集专项基金,用于救助贫困大学生。
4.鼓励贫困生参加有益的活动。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贫困大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各种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贫困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文化活动,获得能力、肯定与归属感,会减少对贫困状况的过度关注。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减缓紧张心理,从而降低焦虑水平,保持心理健康。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教育机构的帮助下,成立贫困生互助团体。由于有共同的生活环境、遭遇,他们将更愿意组合在一起,在相互尊重、真诚接纳的气氛中,自由交谈,分享经验,互相扶持,从而达到改变思维、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目的,让大学生活得更充实并有所作为。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在高校的环境中成长,使每一位贫困生都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李华平.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15,(3):121-123.
[2]胡华北,孙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辉.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青年探索,2003,(4),52-54.
[4]陈小普.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及化解,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8),82-84.
[5]潘本衡,肖冬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3,75-78.
基金项目: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航海类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疏导研究”。项目编号:2011A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