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娴婷
摘要: 中世纪巡游各地的游吟诗人是这一时期世俗音乐的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播者。他们自己作诗、作曲,自己演唱、演奏,把音乐从一个角落带到另一个角落,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主要承载者。
关键词: 中世纪游吟诗人世俗音乐
从史实的角度而言,广义的游吟诗人的出现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早很多。大概是因为音乐和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艺术形式,而诗歌和音乐又常常是一对双生子的缘故。那时的诗人,既不在幽雅的花丛中和某位公主或小姐花前月下,又不在城堡的大厅中展现自己的才艺,而是置身于雅典狭窄的街道与罗马喧闹的广场上。他们甚至不使用乐器,只讲一些简单的故事和说唱。直到中世纪,游吟诗人才背起他们所钟爱的乐器,如竖琴、吉他、曼多拉、维奥尔、轮擦提琴等,行走在旅店与酒馆之间、荒野与城市之间、浪漫与激情之间,吟唱起他们优美的歌曲,讲起那些久远的故事。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那就错了。他们中有人能进入的地方是平民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很多时候,他们成为领主和王侯的座上之宾,成为宫廷诗人。实际上,很多青年贵族也会偶尔选择吟游诗人的生活方式,因为那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11—13世纪是十字军东征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盛行骑士制度。反映骑士精神和他们生活理想的骑士诗歌在法国南部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普罗旺斯地区首先兴起。这个地区也是具有严格意义的游吟诗人“特罗巴杜尔”(Troubadour)的发祥地。特罗巴杜尔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大多数是贵族。法国中部城市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修道院是中世纪的一个文化传播中心,那里传授“四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包括音乐理论和实践。许多游吟诗人的音乐技艺就是在这里和邻近地区的修道院里培养出来的,他们创作的歌曲深受教会音乐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据历史记载,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公元1071—1127年)。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参加过十字军东征。这些特罗巴杜尔们骑着马,带着自己的仆从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法国卢瓦尔河以南地区的方言)演唱情歌、牧歌、小夜曲、晨歌、感兴诗和辩论诗,炫耀自己的曲风和才华。小夜曲和晨歌是唱给自己所爱慕的贵妇人听的,牧歌的内容大多是描写骑士和和牧羊女的爱情。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即每段歌词唱不同的曲调。
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平民若是想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唯有迎合贵族在各方面的需要。于是平民中学习作曲与音律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并将一些民间的音乐元素带入了贵族们的世界之中。这些生活在贵族旗下的仆役歌手多半才气并不输给他们的主人,因此成为极受贵族受宠的表演者。到12世纪中叶,特罗巴杜尔的艺术传播到法国北部和德国,从贵族阶级传到了平民阶层。法国北部接受特罗巴杜尔传统的游吟诗人叫“特洛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伊语(卢瓦尔河以北地区方言)吟唱的诗歌不下四千多首,大多是一些抒情的分节歌。特洛威尔继承了特罗巴杜尔的艺术传统,两者主要的差别是所用语言的不同。(在法语中,“奥伊”和“奥克”都是“是”的意思,所谓“奥伊语”和“奥克语”,是用同一个字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别来代表两种不同的方言)许多王公贵族加入了特洛威尔的行列。英国狮心王查理(公元1157—1199年)是最早的特洛威尔之一。据记载,他原是法国的阿坤廷公爵,后来到英国去做国王,却始终没有会学说英语。他在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被奥地利大公囚禁起来。传说他的手下布隆德尔也是一名特洛威尔,唱着查理所作的歌曲到处寻找主人,终于在1194年把他从奥地利监狱中救了出来。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题材,如《护身符》、《艾凡赫》、《犹豫查理》。法国作曲家格雷特里还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歌剧《狮心王查理》。
逐渐的,游吟诗人感染了全欧洲,成为浪漫风潮的推动者。特别是在西班牙与意大利,贵族少年们往往愿意成为吟游诗人,为的是能在自己的心上人窗下吟唱一首动人的情歌,赢得她的芳心。而平民也名正言顺地以它作为谋生的工具。最终,伊比利亚半岛与亚平宁半岛的声乐发展到了一个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而那些为乐而生的乐器,如吉他、曼陀林、鲁特琴诞生于这个时代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历史典籍中,相关吟游诗人的记载并不多,也许是因为口头的吟唱不需要文字,而被历史的汪洋湮没了。然而,音乐却能描述音乐本身,我们可以在数部歌剧中见到历史中吟游诗人的影子。比如威尔第的四幕歌剧《游吟诗人》。此剧作于1851—1852年,1853年初演于罗马,1857年修订,由卡马拉诺根据古铁雷斯的同名戏剧撰写脚本,是威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体现了威尔第在创作技法上炉火纯青的境界。它讲述的是15世纪,西班牙贵族卢纳伯爵之父曾将一个吉卜赛女人当成女巫烧死。这个女人之女阿苏切娜将伯爵尚在襁褓中的弟弟盗走,打算把他烧死,以报母仇,不曾想却将自己的儿子误投入火堆。伯爵多年搜捕劫持其弟弟的吉普赛人,却一无所获。此后西班牙内战争爆发,伯爵属皇室一方,并由此而热恋上了皇室女官莱奥诺拉,但她却深深爱着受宫廷邀请而来表演的吟游诗人曼里科。卢纳与曼里科相遇后,方知他为敌方首领。两人决斗,曼里科获胜,但饶恕了卢纳。可是卢纳非但不知感恩,还下令卫兵追杀他。曼里科负伤,被母亲阿苏切娜救回。之后,他带兵将莱奥诺拉救出,然而,两人正要举行婚礼,伯爵却带将他们包围,并抓走了阿苏切娜。曼里科为救其母而被捕。莱奥诺拉以嫁给卢纳为代价令他释放了两人。但她为保住自己清白,服毒死于曼里科怀中。卢纳下令将曼里科处死,并要其母目睹儿子之死。行刑时,阿苏切娜冷漠地告诉卢纳,曼里科就是他的亲弟弟。但此时行刑已毕,阿苏切娜高喊着:“妈妈,你的仇已报了!”接着就倒了下去。这部歌剧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吟游诗人生活的场景。当时的军人、平民的形象都被威尔第用合唱和重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曼里科的高傲、浪漫与勇敢的气质,则一度成为在人们心中吟游诗人的典型形象。
另一位歌剧大家瓦格纳的作品《唐·何塞》,则将贵族游吟诗人的放荡生活展现得栩栩如生。如果说《游吟诗人》这部歌剧给了我们一个正面的诗人形象,那么《唐·何塞》则恰恰相反。歌剧《唐·何塞》的全名叫做《唐·何塞和瓦特堡唱歌比赛会》,它取材于中世纪的两个古老传说:一个是关于维纳斯堡骑士唐·何塞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十三世纪瓦特堡恋歌诗人的故事。唐·何塞沉溺于与美神维纳斯的肉欲,从而成为维纳斯堡的一个忠实卫士。后来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回到了瓦特堡。然而,他在参加唱歌比赛时却忘乎所以地赞颂维纳斯堡妖冶娇媚的美女,那些盛怒的骑士认为他败坏了美德与伦常,违背了骑士道精神,几乎将他杀死。而深爱着他的伊丽莎白此时则给予了他无私的保护和解救。为此,唐·何塞深感悔恨,并参加了朝圣者的行列以祈求教皇赦罪。然而,当他终于完成了试炼之旅,获得宽赦返回家乡时,伊丽莎白却早已因他杳无音信忧愁而死。
在教会音乐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教会当局为了防止教会音乐的世俗化定下了严厉的清规戒律。而游吟诗人的出现推动了教会音乐世俗化的进程,也丰富了欧洲民间音乐的内容。以歌词的一个音节唱一个音为主、庄严肃穆的格里高利素歌,后来加入了“西昆斯”(sequence)和“特罗普”(trope)等抒情歌唱性的花腔,显然是受到了世俗音乐的影响。
游吟诗人作为中世纪世俗音乐的主要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播者,他们自己作诗、作曲、演唱、演奏,把音乐从一个角落带到另一个角落,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这些勇敢的骑士和浪漫的歌者,对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
[2]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
[3]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