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012-04-29 08:47陈靖莲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作为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进而指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靖莲,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114-000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历经了从“技术型”、“应用型”到“实用型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递进模式。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伴随着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也经历了“学科导向”、“能力导向”再到“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发展历程。因此,如何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对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能力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有效对接,是高职课程改革乃至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要实现其目标必须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支撑,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及课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具体如下:

(一)课程设置要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课程的设置价值取向要从学科导向转化为能力导向: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为基础;而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与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接,强调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职业技能开设相应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定位侧重于职业技能

高职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学科导向的课程目标偏重于知识目标而轻技能目标,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要以职业技能为主,兼顾知识、情感目标,即要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兼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课程内容要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理论教学内容为辅

高职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加大现场教学、实验和模拟实训力度,开展“工学交替”、“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等形式的实践教学。

(四)课程组织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线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角色转变,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示范、组织、引导”,学生的角色要实现从以往的“接受知识、学会理论、解答习题”到“能获取、会借鉴、善探究”的转变。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职业情境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掌握职业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在实际训练与操作过程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拥有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中不能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还要通过完成岗位相应的工作任务才能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一些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不相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不符合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是从本科院校已有的专业直接借鉴过来的,受本科教育专业的学科导向影响,某一专业开设什么课程一般根据该专业所在的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来构建的。例如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什么课程,主要按照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构建,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开设的价值取向是学科导向而非能力导向。据了解,有些高职文科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院校的课程相似度较高,所设置的课程门数也差不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种做法导致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价值取向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大相径庭。

(二)课程设置面向的职业岗位较为单一,不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的不是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职业岗位群,高职学生从事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单一的岗位工作技能,而面向职业岗位群,除了岗位工作技能还需要相关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上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针对性很强,因而适应性很窄,离开了这一岗位就难有用武之地,忽视了学生基本的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等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适应、就业率低下、创业能力差等现象。

(三)课程教学设计未能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线

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关键,高职教育中课程设计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有不少的课程中教学设计还是围绕教学的知识载体进行设计,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以知识为主,侧重于教师如何讲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但这种教学设计再好还是很难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因为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然而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求学生训练的部分占的比例太少。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来看,不少的学生由于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脱节,不能零距离上岗,或者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难以适应本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实践课程受实验实训条件的制约难以有效地开展

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条件,除了普通的教室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实训、实验条件及实习环境,依托这些教学条件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和相关的职业技能,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慢慢地才能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一些专业特别是文科类的专业,由于种种原因缺乏专业的实训实验条件,实习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甚至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企业也是形同虚设、实践课,实验课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也无从获取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五)课程评价未能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考核目标也提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考核方法上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造成了学校难以根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指标来评价教学活动,教师也无从衡量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效果、学生也不清楚自己要学些什么知识,训练自己什么方面的技能,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将来的应用等等。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方向

(一)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基于此,高职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满足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完成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形成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二是要针对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高职课程的设置应根据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等方面对工作岗位任职者的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建立紧密关系。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逆向设计的原则。逆向设计课程是相对于学科导向的顺向设计而言的,顺向设计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时序”串行:先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再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最后才学习专业课。但对于具有职业针对性的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认识顺序与职业活动过程的顺序不一致,导致学与用的相脱节。而逆向设计要求首先要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任职者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据此确定出所需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然后根据职业技能课的需要,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课程的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因此,课程的开设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整合成为职业行动顺序,按照“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相对固定的工作序列,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特点就是能够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参与工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并优化他们的各项能力。

3.以学习领域课程为载体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单元,需要设计以下内容: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在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时要注意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建立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才能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完成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创设职业情境,搭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平台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建设要求通过教学设计建立相应的职业情景,试图使学生的学习场所和真实工作环境保持一致。例如可以通过课程实训的形式设计与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相似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处理职业活动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掌握工作任务的操作方法和要领,不断地积累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专业的关键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能力和确立积极人生态度的社会能力。此外,也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工作室的形式,实施开放性教学。工作室的工作任务来源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自行拟订的模拟职业活动;二是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课题活动,让学生接受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职业训练,并获得一定的工作阅历,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问题。

(三)课程组织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能力本位的课程组织方式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教师的角色及工作重点的转移,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的过程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中,教师要对以讲授为主的理论课改造成活动课程,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的活动设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活动过后

猜你喜欢
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体化课堂分组教学中确定展示学生的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