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29 00:44:03詹耀祖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詹耀祖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5. 020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5- 0038- 02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1 农村非农就业比例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8年同期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8年同期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2008年同期提高1.79%。2009上半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6 96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40万人,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3.8%。

1.2 农村劳动力出现跨省就业趋势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3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3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2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转移效应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再加上农村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2.1 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2.2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2007年我国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均纯收入为2 387元,兼业者为6 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8 63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但是,200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 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 00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2.3 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城乡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1 400万~1 500万个,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景气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

3.3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差

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2008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2008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3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2.3%,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3.4 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

4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

4.1 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2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4.3 加快城市化建设,扩大就业需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4 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政府应该为社会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

4.5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實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王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张佑林.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因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爱民.统筹城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杨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大学生跨栏常见错误技术现象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9:01:32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59:59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3:47:23
关于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23:15:46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人才招聘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