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奎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在信息呈现、师生互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笔者从两种极端的错误倾向出发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对策。
害怕使用信息技术
有的高中历史教师总是害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总结起来,这种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害怕操作信息技术设备。有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总是存在畏惧心理,不想也不愿去操作计算机,害怕在操作时损坏设备,或者害怕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影响历史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年老的教师身上,他们不愿意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方式。②害怕破坏历史教学的特色。一些教师总是觉得历史作为一个传承历史文化的学科,现代媒体的出现可能会破坏历史教学原有的味道。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全面的教授、细致的讲解才能够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播放历史片段等都不利于历史知识的传授。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只有让历史教师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他们才会有想法和愿望去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另外,要采用示范课、观摩课以及教研活动等形式来更新历史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后的收获和特色,从而真正地改变害怕使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例如,在讲到《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尼克松访华》片段,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的镜头中归纳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就能更加容易地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过度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媒体的作用。有的历史教师误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全能媒体”,没有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工具,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制成课件,不论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一切由计算机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有人片面追求课件使用率,让学生跟着课件的思路走,自己却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思考问题中去。“穿新鞋走老路”,将新的技术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旧框架中,最后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教师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一些历史教师没有认真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没有真正从历史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所以,首先需要树立历史教学为本、信息技术工具为辅的观念。其次要认真分析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遵循教学目标最优化的原则。
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要避免极端害怕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又不能过度乐观,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这样说到:“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成为教学的全部。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