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哲学的角度讲,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那么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性质是有别于普高、高职语文教学性质的。因此探索其内在规律性,对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性质;内在规律性
本文以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多年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我以为,探讨中职语文教学性质,应该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
从课文教学来看,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正确的知识性。古人讲“文以载道”,“文”是形式,“道”是内容,课文是两者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彰显职教特色;务实求真,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性和知识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目的与兴趣的关系,如一篇说明文思想性很淡薄,怎样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这就要靠教者的真功夫了。教到学有兴趣,其乐亦融融,是很难做到的。
从拟定语文教学计划选篇上看,应具有灵活性,在不同专业授课前选篇上应有所侧重,依据教学对象文化程度,适当选择深浅度符合于学生文化水准的篇章。现用中职语文教材是大模块小单元,按读、说、写的顺序组合的。然而在具体授课时,我们以为应该根据专业的变更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文,适当地选择书本以外的篇章,自编小单元教学,甚至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自编校本语文教材,但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每个单元各有侧重,或讲、或写、或读、或补、或提,分之完整、和之一体。循序渐进,教学得心应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经纬有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从教法的角度看,应注意精讲性和学导性。因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趋于成人化,语文基础差,所以不精讲、过多地占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听得就厌倦;不精讲,讲的经纬分明,攻关、排难、解忧,把知识变成赏心悦目的“泉水”,创课堂教学最佳境界,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学生没有学习语文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呢?根据学生职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领域,关键是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者善于做“导游”工作,耐心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每当个别学生意外地发现“世外桃源”,教者要抓住战机,不失时机地鞭策,以鼓舞众生的求知欲。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气氛就来到了。“语文教学的春天”来到应该是可喜的,但贵在使“春天”发展到“夏天”,“夏天过热”要创造“秋天”。俗语说“春华秋实”,就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得的时候,或者是学生们学习成果的展示阶段。然而“学无止境”教者要善于提问来创造“冬天”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反思,然后帮助学生摆脱“冬天”的困境。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就有了困境、喜境、奋境、乐境,好比“冬、春、夏、秋四季。我们称它为中职语文教学“四境教学法”。
从教材和教学对象上看,在教学时要注意知识的补习性和提高性。有的中职语文教师,他们为了赶教学进度,忽视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显著特征,是语文知识的补习性和提高性的统一。教学上教者感到困难重重,学生感到包袱太重,越学越难。身上的报复越背越重,如此下去,势必产生怨声载道现象。教者怨学生什么也不是,没法教。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太快,没法学,所以反映“教师讲不明白”。这种教学相悖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悲剧。打个比方,在口语训练、写作训练和语文活动方面教学要注意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问题。有的老师会说,我就是按着教材讲的,还有什么问题呢?有,问题在于教者没有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结合起来。如果一味注意学生的实际问题,我们教师就完不成了教学计划。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尽量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这样学生才能“认账”,我们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否者不解决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硬教“高中语文知识”,那么学生怎能听的懂,又怎能学有兴趣呢?
从语文教学目的上看,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服务性和实用性。所谓服务性,就是指学好语文为数学、物理、公关等学科服务。如写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学好语文终生受益。因此在选学篇章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是不是对该专业的学生有实际用处。有用则选讲,无用则删去不讲。如对学生既没有服务性有没有实用性的篇章,选讲多篇就不能使学生满意。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有妨碍的。
本文认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性质,是由教学对象、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四大教学支柱所决定的。只有不断地钻研中职语文教学性质的构成。我们只有全面认识中职语文教学的性质,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主编.中职《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作者简介:
王倩丹,女,(1984.1~),辽宁工贸学校,助讲,沈阳师范大学2007级汉言文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