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写作教学有效策略

2012-04-29 18:46李石松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生活化

李石松

【摘要】寄宿制环境下学生生活单调,缺乏体验,很少去接触社会,缺少对生活的发现,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只好胡编乱造,千人一事。本文围绕本人主持的市级课题和写作教学现状,探讨实践生活化写作教学有效策略,主要从情感培养生活化,写作过程生活化和评改方式生活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活化;写作教学;有效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产生种种思想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已是大家的共识。在新生活理念下的“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积累,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还要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究、挖掘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改变根据教师或教材的要求来生成语言的作文教学模式,不为表达而表达,而让作文语言自然生成,形成自己的作文活力。“生活化”强调作文及作文教学应长期并始终关注、植根、摄取和提炼生活的现实与需求,尊重、理解、珍视并立足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

一、情感培养生活化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是客体在主体心理上引起的内在体验,文学创作(写作)的内在根本动因是情感的冲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的创作活动都源于人的内在情感性冲动。说到底,没有情感的冲动就没有感人的作品。写作应该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悟,是学生张扬个性抒发真情的一种实践性强的心智活动。然而应试教育的作文模式却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在作文中失却了学生应该有的精神品格,“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①加之寄宿制环境下学校“监狱式”的管理致使学生的视野窄之又窄,对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缺乏发现的慧眼和敏锐的洞察力,势必造成情感的荒漠,缺失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能力。因此,有人提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②当然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生活化写作教学就是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解除不良因素的心灵枷锁,激励学生勇敢地表现自我,努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让学生满腔热情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自我。在指导写作时,我始终坚持以学生“自我”为基点,引导学生从“我”出发,文章的核心不脱离自我,写有关“我”的系列作文,让写作主体真正进入文中,使文章体现出“我”的情感力量。如《我的故事》《我的成长历程》。在这些系列作文中,或抒写自我情感,或叙述自我成长历程,或描绘自我的内心世界,或表达自我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围绕“自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多了一些大胆的情感释放,少了几分精神的束缚,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就往往能写出一篇篇浸透着灵性和浓厚情感的好文章来。

此外,学生作文时注重抓住契机适当地运用心理机制撩起学生动情的瞬间,尽可能让学生挖掘、捕捉亲历的动情生活片段,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快速地找到作文切入的情感制高点。比如母亲节快到时,鼓动学生写有关“母亲”的作文,或给母亲写一封感恩信,或给母亲写一篇赞美文。在这种生活中挖掘的题材,母爱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快速地激起学生或悲或喜,或爱或恨的感情,学生都能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对母亲无限的真挚感情,写出有真意去粉饰“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好文章。

二、写作过程生活化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给作文教学明确地提出了新的指导精神、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新精神、新理念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情,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提供可靠的保证,也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生活化作文教学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使其逃脱人为的束缚和写作的樊篱,体验无拘无束的写作快感,放飞写作的灵感,解放独特的个性,激扬生命的热力,真正把写作作为生活的需要。

(一)写作命题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③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作文题的重要性。而语文教育家张文德也强调指出:“僵硬的命题作文让学生丢掉‘自我去适应,去入格,去投奔作文的‘大众化,其作文一定缺失个性。”④鉴于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很少作“限定”的命题,更不会涉及“成人化”命题或“政治化”命题,尽可能多出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作文题目。比如“校园生活”“宿舍瞬间”“的老师”“那次实验,我成功了”等等。

另一种做法就是从学生那里征集作文题目。我把全班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合作的形式积极思考、讨论、研究拟出2~3道文题(要求作文题要符合“实”、“活”、“新”的标准),然后将各小组所有的作文题按一定的范围标准整理之后展示出来,供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有体悟的题目去作文,这样我们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生活化的教育生态。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出题练习之外,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命题就是自由发表。”⑤学生自己命题,作文题目“取之于学,用之于学”,自由发表的写作训练,很好地克服学生畏写心理和被动心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写心理和主动心理,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展示学生的写作才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扬学生的生命动力。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他就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动中得到贯彻”。(《教育走向生本》P68)而当一个人“感到自身内部具有不受约束的选择力”时,他是自由的。人只有处于这种自由的世界,才能显露自我,才能发挥禀赋。实践证明,生活化的作文题目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写作空间,激活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激扬了学生的写作生命动力。

(二)写作形式生活化

教育家克莱恩说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这个论述一语道破了当前教育存在的弊端。传统的写作教学很注重写作形式的“完整性”,大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写出一篇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的作文来,并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规矩”(诸如写作模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等)去完成写作。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学生写作形式的机械化、大众化,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灵气。生活化写作教学力求摒弃这种机械化、僵态化的硬性指导,力求使写作的内容宽泛些,形式呈现多元化、生活化。

一是创立写作交流平台。学生的写作欲望源于发表或交流,孩子的这个心理我们要抓住。因此,在生活化写作指导中,我引导学生开设班级“Q群空间”,并命名为“快乐存折”,希望学生们在Q群里发表自己的作品,交流思想,谈学习、谈生活、谈感情,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的真实感受付诸笔端,获得写作的快乐。

二是创立作品审编虚拟室。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老师改学生看,效果甚微。生活化写作教学施行探索新的批改形式,就是建立“作者——编辑——读者”三位一体虚拟群体,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互扮不同的角色,亲历整个写作过程:组成3人小组,“作者”投稿给“编辑”,经“编辑”审订修改后推荐给“读者”,“读者”读后又将感想体会和意见反馈给“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学生在写作、审编、修改、赏读等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

(三)写作时地生活化

寄宿制环境下成长生活的学生,加之中高考升学压力,他们不管在生活空间、思维空间都受到较大的禁锢,学生生活空间几乎是两点一线,生活方式也只是简单机械地围绕读书而动作,学生根本难于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伟大,也无法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如果让学生老是坐在教室里写作文,隔靴搔痒闭门造车,肯定难于写出好东西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语)生活处处是作文。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把学生引向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多姿和品味生活的丰富内涵,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情感世界,丰富人生阅历,积累写作素材。

因此,尽可能利用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辟课堂以外的第二时空,深入农村、工厂、敬老院、展览馆、风景区,参观要写的对象,观看要写的景物,采访收集要写的事。比如布置写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类题材的作文时,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看那些因工业的发展而严重污染的河流,让学生目睹恶臭难闻的黑色河水,亲身体悟环境污染的祸害,启发他们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如写《秋》这类写景题材的作文,可以组织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领略姹紫嫣红、果实累累的秋景,启迪学生通过视觉、味觉、嗅觉来感受秋天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特点。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写作节日文章。每逢教师节,就引导学生写征文《感谢有你,老师》;元旦节,就引导学生写贺信给老师《祝福您, 》;中秋节,就引导学生写信件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思念远方》;清明节,就引导学生写《怀念》;等等。我们还通过举行课本剧表演来促进生活化写作,引导学生改编课文写剧本,进行再创作。

三、评改方式生活化

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说到,“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写作教学中,评价语言生活化,评改形式生活化,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激励学生的积极写作。

(一)评价语言生活化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师生间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能够用生活化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父母离异、性格孤僻的女学生在《自卑的我》中吐露真情,写到自己是一个家庭贫穷,样貌平平的丑小鸭,内心痛苦自卑。我给她写下这样的评语:“谢谢你对老师敞开心扉,也谢谢你把老师当朋友般信任。贫穷只是暂时的,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卑的理由。相反,它是我们人生中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选择富有,但我们可以选择奋斗,改变平凡的人生!”当这个学生读了这段评语后,十分感动。从此,她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自信了不少。

再如在一次写景抒情文《这里风景独好》训练中,有一个外地学生写他家乡风景美丽,抒发对故乡的留恋和漂泊它乡的孤独之情。我读了文章后给学生回写了评语:“老师知道,你的家乡山清水秀,你在那里生活的童年趣事令老师真的很神往,我可以想见,你的童年是充满金色的!但你知道吗?东莞也是你的第二故乡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一草一木,都与你息息相关哦。”学生读了我的评语后,也回了我一篇小短文。其中写道“老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不是东莞的,感觉很受排斥,融不进同学的生活,我甚至讨厌那些本地的同学,看不惯他们以‘土著自居。现在我明白了,东莞这方土地养育了我,这里的老师培养了我,这里的空气给予了我生命,原来,东莞才是我真正的故乡!”

此外,我还尝试把社会热点和生活信息写进学生的作文评语中。诸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佛山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吴菊萍”、“广州宝马女路边救人”“东莞老外见义勇为”等社会事件,与学生的作文巧妙结合起来,写进评语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长了宿舍里所没有的见识,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用心读他的文章,无形中激励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去创造下一篇佳作!

(二)评改形式生活化

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在整个作文过程中,作文评改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认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⑥基于这两种理论的指导,我采用了生活化的评改形式,就是把评改的主权交给学生。“生活化评改”具有自主性和探究发现性,整个评改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亲历、去探索、去发现,是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完成习作的评改的。

欣赏自我,欣赏他人。每生认真阅读自己习作,客观给自己作品打分及写评价;然后以组为单位按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顺序传阅组员习作,要求学生用红色笔圈出错别字,修改病句,划出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即锤炼得好的词语,恰当运用修辞格的优美句子,引用得当的名言警句,感悟性的睿智心语等。每阅读完一篇习作都要在文末写上一两句感受最深的话或修改意见;最后,全组讨论交流意见,推荐1~2篇佳作。

佳作赏析,展现才情。从佳作中随机抽出3-5篇,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小作者上台高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要求听完后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该生作点评,允许“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探究,教师做精要的指导。 周末时,把作文带回家,感情丰富地朗读给父母亲听,在作文中增进亲子关系。

名句链接,丰富积累。请各组同学整理习作中的名言警句、睿智心语,记录积累,张贴在班级开设的“小作家摇篮”专栏里展示。并开设留言栏,让学生、老师在平时浏览阅读时可以写上点评和建议。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生活化的写作教学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丰厚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版

引文出处:

[①②④]:张文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语文学习.1998年.第8期

[③]于漪:于漪文集(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叶圣陶:作文论.新蕾出版社.1982年.第1版

[⑥]《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11期.P44页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