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探究的实效性

2012-04-29 12:48:02张仁信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画圈结合律数感

张仁信

苏格拉底指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低效现象:无论什么课都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但学生未必在“探究”中有所得;一些教师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当成探究……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待于教师的有效引领与指导,切实提高探究实效。

一、根据学科特点,处理探究内容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是最喜欢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过于简单,探究只是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开发;内容过于高深,大部分学生则被挡在了探究的大门之外。学生乐于参与、参与多少是评价探究成功与否的标准。现行教材毕竟凝聚专家的心血,整体水平较高,该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且完善利用书本的过程。但是教科书提供的有些内容并不符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再创造。

二、有效引领指导,细化探究操作

1.制订探究方案,细化探究内容

探究的问题,一旦确定下来,教师便教学生制订探究学习的方案。这样细化探究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据可依,从而提高探究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低年级,主要以“扶”为主,高年级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在起始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制订一项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探究人员、探究目的、探究的内容与方法、探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探究结果和内容。制订探究学习方案,可以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例如在探究“加法的结合律”时,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之后,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数相加”,而不用“几个数相加”?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如果是几个数相加,我们把其中的任两个数相加,就可能交换了加数的位置,用到了交换律,就不完全是加法的结合律了……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索,使学生理清脉络,明确了结合律中不能调换加数的位置,为后面学习乘法结合律作了孕伏,突破了教学难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过程。

2.开展动手操作,提高探究实效

数学教学应不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进行试验、观察、判断,这要比教师公布答案或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更有意义。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内数的认识”时,我紧紧围绕“使学生在有效操作活动中掌握数的组成,发展学生数感”这一重点,合理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一次尝试中,可以用于操作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是大豆(十个一堆),可以是小棒(十根一捆),也可以是卡片(十张一叠)等。而在第二次的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怎样用画圈表达班级学生人数”这个现实问题,着力于引导学生有结构地画四十个圈。之所以放弃这些材料而选择画圈,主要是考虑画圈的材料更具有生成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生成性是指所有的圈都是学生画出来的,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应该怎样画”,这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操作中感知发现数为何物的过程。结构性是指如果是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对齐着画,那么只要数出第一行的个数,就能判断出下面几行的个数,而已扎成捆的小棒、已装好袋的大豆都无法进行类似的推断。可见,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亲身经历建立数学图像语言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位值制原理,较好地发展自身的数感。当然,画圈不应该是唯一的学习材料。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材料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因此,在解释和应用阶段,引进了小棒、百羊图等材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感,加深学生对数的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总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也才能有所思,直至有所知。他们对于准确具体的材料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开始抽象思维,理解才能达到理性阶段。所以大量的动手操作,增强感知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注重问题发现,实施分层探究

1.注重问题发现,培养猜想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儿童的探究意识有这样的看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强烈。”在探究式教学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容易忽视的恰恰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自己成为“发现者”的成就感之后,不仅对数学更感兴趣,也会在问题的思考上更有深度。

2.实施分层探究,提高探究实效

“因材施教”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在现代的课堂上因材施教也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成效,而学生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科本身的特点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以,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因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设计了题目:1÷2=( )=( )=( )=( )。这样的题目使基础薄弱学生做得了,优生做得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产生获取知识的最大乐趣,并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为了每一个孩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探索。

猜你喜欢
画圈结合律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神奇蘑菇会“画圈”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肩周疼痛没事画画圈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湖南教育(2016年30期)2016-11-03 07:13:45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