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取向

2012-04-29 10:34王文勇
鄱阳湖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生态文化文化教育

[摘 要]“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需要从文化教育政策、文化产业政策、文化艺术政策等方面,突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谐共融的生态局面。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政策,应该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传承;鄱阳湖生态文化产业政策,应该尊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多元化共存;鄱阳湖生态文化艺术政策,重在引导“两种文化”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文化;文化教育;文化产业;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6-0112-04

[作者简介]王文勇(1979—),男,江西进贤人,博士,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论、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研究”(YG2011002)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On Policy Orientation of Poyang Lake Eco-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ultures”

Author: Wang Wenyong

Abstract: Poyang Lake eco-cultural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ultures”, should highlight harmonious eco-prospects between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one, involving the policy of cultural educatio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e and arts. The policy of Poyang Lake eco-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the common heritage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one. What should be respected in the policy of Poyang Lake eco-cultural industries a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ltural existence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one. It is important to guid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armonious ecology of “Two Cultures” in the policy of Poyang Lake eco-culture and arts.

Key words: Poyang Lake; eco-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e and arts

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一方面需要来自生态文化理论建设和具体文化实践等方面的完善与发展,这是一个文化发展的自生长过程;另一方面,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切实可行的文化政策导向,也至关重要。

当下的文化生态,最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和谐共融的问题。纳入到“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要在立足于整个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在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文文化发展的独特属性,注重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使生态文化中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生态文化教育政策取向

生态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从小培养学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及文化自律等核心理念,从而将生态文化理念的教育向纵深拓展。

首先,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政策,应在普及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培育人们对传统人文文化的认同。近年来,科学文化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人文文化的教育亟待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中华民族并不缺乏人文文化教育的传统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思想”①,这些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所以传统人文文化可以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口。

其次,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政策,应具体落实到和谐共生等核心理念的倡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和谐共存,就教育而言,关键是“两种文化”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文理分科,大学文、理分校,学校科类单一,加上我国科技发展相对滞后,所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从理论到实践都显得迟缓。”②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应该切实扭转重理轻文的教育设置与文化政策,一方面继续传承与发展科学文化中诸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逻辑实证的科学方式,另一方面,人文文化中诸如主客一体化的整体生存观和无功利性体悟方式亦应得到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如此,方可建立“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和谐文化教育生态。

最后,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是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取向亦要纳入到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重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切实培育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的核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和谐共存、文化的多元共享等诸多方面,均需要在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与人们已有的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方可在具体的经济行为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鄱阳湖生态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理念与矫正现实行为的重要工具,应该在充分挖掘传统人文文化的生态意义的基础上,培育人们对传统人文文化的认同,深化人们的文化身份,深刻领悟生态文化的和谐精髓,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切实培育人们的生态文化核心理念,从而有效地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局。

二、生态文化产业政策取向

“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产业政策取向,要求尊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多元化共存,避免科学文化的霸权地位对其他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同时,生态文化的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发展方向,需要相应的政策鼓励,从而实现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而产业化的政策取向,只有以文化消费对象为中心,才有可能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下,文化资源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传承价值,甚至不仅仅表现为‘门票价值,而是表现出一种价值增量的积累过程,表现为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①这就要求鄱阳湖生态文化产业政策,必须坚持消费对象的大众化取向,才有可能将生态文化的理念横向扩展,为整个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发挥积极而又广泛的影响。

首先,鄱阳湖生态文化产业政策的多元化取向,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化存在,维护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形态的和谐共存,从而避免出现某种文化出现支配地位而导致整个文化生态失衡的局面。就文化追求而言,应该在充分肯定科学文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证分析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注意到人文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人性关怀。就文化存在形态而言,应该切实监视科学文化可能出现的“异化”存在,确保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文方向,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过度张扬科学文化的现实功利性,从而破坏了整个文化生态的和谐局面。就文化的融合而言,鄱阳湖生态文化产业政策的多元化取向,不应仅仅是多元文化形态的孤立存在,而应是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整体化存在。

其次,鄱阳湖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产业化的生态文化实践,在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财政方面的全额支持,这显然不利于生态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但是,迈向产业化发展的生态文化,如果初期完全市场化,也很难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为生态文化建设的周期较长、收益较慢,前期的资金回报率显然低于其他非文化产业。在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划分出财政全额扶持的部分和产业化方向的部分。大部分生态文化类型,在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最终必须走向产业化,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至少应该能支撑自身的运转,方能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不可否认,产业化的生态文化类型在孕育与发展的前期阶段,则急需相关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其中包括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文化创新优惠政策等多方面。

具体到“两种文化”视阈下的产业政策,应该在鼓励科学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张扬人类的人文操守,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如下不利于文化生态和谐的情况: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人文式微,生态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非生态化,甚或文化产业完全质变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生产,等等。所以,“两种文化”视阈下的生态文化产业政策,应该把握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谐发展的生态取向。

最后,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应该坚持大众化取向。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建构,也不能停留在某个理论形态方面的内部流转,而应该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的大众化取向,应该考虑大众文化需求的广泛性与迫切性,而且这种大众文化绝不是当下快餐性的消费文化,而应该能够很好地传播生态文化的和谐理念,应该能兼顾到精英文化的人文意义。所以,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的大众化取向,不是文化情调的低俗化,而是大众的科学文化与高雅的人文文化的生态平衡。没有大众化的生态文化政策,最后有可能导致整个生态文化的倡导滑向纯粹古典式人文主义的浪漫追求。

三、生态文化艺术政策取向

鄱阳湖生态文化的艺术成就,是其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应该兼顾到文化艺术特殊性的取向,在引导个体审美创造力与改进集体生活方式之间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具体来说,在生态文化艺术发展的产业化过程中,应坚持艺术的无现实功利性特点;在生态文化的具体实践中,应突出生态文化艺术的生态意义;在生态文化艺术品的评价与展示的过程中,应秉持“两种文化”融合的价值取向。

艺术的无现实功利性,要求艺术创作的发生发展、艺术作品的评价分析及艺术的社会效益等不能以是否能满足人们的现实功利性需要为标准。然而,“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都使得今天的审美文化越来越多地受控于消费意识形态”。①鄱阳湖生态文化艺术的政策取向,离不开艺术无功利性与文化产业消费性的悖论语境。政策的扶持与奖励,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文化艺术的无现实功利性特征,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如下不利于艺术发展的情况:过度对号入座的量化指标,将鲜活多样的文化艺术行为僵化为功利实用的商品经济交换;过度宣讲艺术鼓励的金钱数量,淹没了生态文化艺术的超越现实功利性的追求;等等。这就要求鄱阳湖生态文化艺术政策,无论是出于奖励还是扶持的良好出发点,都应该坚持艺术创作与评价的无现实功利性之原则,切实顾及文化艺术不同于现实社会行为的重要特点。

当然,鄱阳湖生态文化艺术政策,在尊重文化艺术无现实功利性的基础上,应该重点突出其生态意义。这种生态意义既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又有人类发展的生态平衡。人类社会的动态平衡,来自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存。“当社会内部各因素处于动态平衡态势时,人类社会就会以最佳的状态发展,反之将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负而影响。”②而生态文化的生态意义,应该集中体现在文化种类的多元共存、文化形式的共同发展、文化样式的不拘一格等多方面的包容与协作。鄱阳湖生态文化的生态意义,更是综合文化生态的具体化实践。纵向上,鄱阳湖生态文化应该具有穿越古今文化生态的勇气与气魄;横向上,亦应该有跨越地域与种族等空间局限的文化视野。所以,鄱阳湖生态文化艺术政策,不能局限在某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应该遵循文化艺术创作与实践的多样化生态平衡,要从整体与长远发展的高度,力争将鄱阳湖生态文化建设导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和谐良性发展。

作为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自觉自发地诞生的新型文化形态,鄱阳湖生态文化应该在具体的艺术政策方面,有针对性地疏导服务于观念现实的价值取向。当今人类现实社会生活最大的价值取向问题,集中在科学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人文文化边缘化存在之现实。“科学与人文的对峙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困扰着人类的一个世界性的宏大命题。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从古希腊的相互相生到而后的对峙与分裂,它们之间的矛盾至今没有停止过。”③那么,在具体的文化艺术评价体系中,就有必要通过秉持“两种文化”融合的价值取向,将生态文化艺术建设的价值指针放置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谐共存的天平两端,时刻警示着人类的文化艺术价值取向不可偏颇。所以,鄱阳湖生态文化艺术政策应该着力于“两种文化”视阈下的价值取向:在文化艺术评价与赏析的过程中,倡导科学文化的务实精神与人文文化的超越性关怀的和谐共存。

总之,“两种文化”视阈下的鄱阳湖生态文化政策,应该立足于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语境,要从生态文化教育方面传承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从生态文化产业化方面坚持务实的生态文化战略,从生态文化艺术方面遵循生态文化的艺术发展方向;要突出鄱阳湖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重点引导“两种文化”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胡颖峰

猜你喜欢
文化艺术生态文化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艺术特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