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贤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向教学要效益、要效率,切实注重学生的发展,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有效教学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在实施新课改的情况下,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彻底脱胎换骨?“新”是否意味着要对传统教学的方法策略全盘否定?新的形式是否要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渐行渐远?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是否要淡化?我认为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不可忽视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把握住这个本质性的问题,才能真正地走上高效教学之路,新课改才能别开生面。
一、问题呈现及分析
1.设计随意,教学目的性不够强。
大量听课和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性不够强,无效备课导致课堂无序。文本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充分用好文本,合理使用、优化组合、创造性使用文本,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前预设的抓手。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训练的要求模糊。无论是教材还是练习卷,老师只是以此作为范例,而不能一讲到底,照本宣科。
2.课堂教学形式多,实质少,有活动没体验。
要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假如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僵化的舞台,老师演独角戏,会使课堂毫无生命力,更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精神。课堂上,教师一会儿探究式学习,一会儿自主学习,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忙了这,又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的。有的教师课堂上大量运用多媒体,却没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教学是外在多于内在,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3.僵化套用或机械模仿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动感和活力。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学的辩证法,老师们不应以一两种固定的模式去讲每一课。新课程的语文新教材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要求由原来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单一目标,变成指向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人们热衷于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无非是为了操作上方便快捷,更深层次来分析,这是对各个学科性质的漠视,不同学科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语文学科非常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动态生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课堂上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被规定只能讲多长时间,必须训练多长时间,那么,语文的个性就没有了,师生的个性也将受到压制和束缚。
二、应对策略
1.课前教者的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首先,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新一轮教材的实践者要从整体上了解新教材的编写体系结构及特点,对每一个专题和模块的能力点了然于胸,充分地熟悉文章,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其次,要按新课程三维目标备好学习目标。备课时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全面性与层次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强,同时他们又充满生机,表现欲强,教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甚至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堂课都体现新课程理念。
2.下好探究学习这盘棋,为有效学习铺路。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探究要体现问题的价值,这样的问题应具有一定深度,并能通过探究明理寻根,最终形成能力。探究其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将原有填鸭知识转变为通过思考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在民主氛围中的有效对话来实现,即教师先设置一系列问题,对话时再依照学生思维的走势,按照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发问、追问、反问……使探究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是探究人,老师也是“探究人”,从而不知不觉地师生共同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3.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特征,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3)教师通过引导要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体系的开发建构者。教师合理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抛出合适的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平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恰当巧妙地把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教师还要善于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当课前设计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要敢于调整学习的“坡度”,适当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实效。
在新的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之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务必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杜绝课堂上的高耗低效现象,让语文的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