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刘大伟
摘要:通过对史料的钩沉、考证与抉择,《陶行知年谱长编》试图还原出一个全面真实的陶行知。《年谱长编》将陶公一生的著作、诗歌和书信“择要摘录,分年编入”,不仅可以让读者对陶公一生的思想发展脉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触摸到一个生活的、真实的民国教育大师。
关键词:史料考证;陶行知;《陶行知年谱长编》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117-05
一
清人章学诚谓:“年谱,一人之史也。”① 一部好的年谱,谱主的言论行事,更足以让千百年后的学人感发兴奋,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丝毫不亚于人物传记,就其资料翔实程度而言则远胜于传记。胡适认为“最好的年谱可算是中国最高等的传记。”②章学诚将年谱长编称为“比类”,亦认为“比类之业者,必知著述之意,而所次比之材,可使著述者出,得所凭藉,有以恣其纵横变化;又必知已之比类与著述各有渊源,而不可以比类之密而笑著述之或有所疏;比类之整齐而笑著述之有所畸轻畸重,则善矣。盖著述譬之韩信用兵,而比类譬之萧何转饷,二者固缺一而不可;而其人之才,固易地而不可为良也。”③
近人所撰年谱之中的佼佼者不胜枚举,如丁文江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汤志钧的《章太炎年谱长编》、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等。这些年谱也各有特色,如《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不仅弃文言改用白话,更是在谱中积聚大量的往来信札,使其成为《梁谱》的一大特色,并为学界所重视。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则是将胡适五十余年中的一切论学论政的文字都“择要摘录,分年编入”,故余英时称之为“谱主著作的编年提要”,“可以对谱主一生学术思想的发展获得一极清晰而深刻的认识。”④ 而胡适本人所撰《章实斋先生年谱》更具有开创性,“不但要记载他的一生事迹,还要写出他的学问思想的历史”。⑤ 胡适在《章谱》中首开年谱评判的体例,为后世年谱写作提供了另一类范本。
相对于上述谱主而言,陶行知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地位毫不逊色。陶行知一生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还关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科学普及、新文字推广、大众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中,更以独创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而闻名海内外。此外,他积极投身于民主事业,武昌首义爆发后,立即奔赴家乡奋身投入了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组织参与屯溪阳湖余家庄起义,并一度担任徽州议会秘书半年之久。⑥ 在其晚年,更以奋起疾呼民主和平运动而为广大民主人士所推崇。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十五年,但在近代中国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认为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认为他是“当今一圣人”;郭沫若赞他“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不仅在国内,陶行知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日本知名教育史学家、东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及美国援华会总干事毕莱士都认为陶行知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2007年,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育学教授戴维德·汉森(David T. Hansen)在他主编的《教育的伦理视野——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一书中,介绍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国教育思想家就是陶行知,与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并列,足见陶行知教育学说在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以及被国际人士的高度认可。
随着对陶行知研究的日益深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陶行知全集》8卷本和12卷本,各类文集及传记更是比比皆是。作为年谱而言,朱泽甫和中央教科所分别编撰了《陶行知年谱》和《陶行知年谱稿》。但相对而言,著于特殊历史时期的这两本年谱,再加以篇幅限制,很难客观完整的还原陶行知的真实面貌。因此,编撰一本全面客观的《陶行知年谱长编》就一直在积极筹划之中。1991年,笔者博士论文完成后,遵业师章开沅先生之嘱,接着撰写年谱长编,过去20年都在为此做准备,并写了简谱,只是此后接连忙于诸多繁杂事务,心愿难了,幸得门人大伟君襄助,共同完成。适值2011年陶公诞辰120周年,得益于人教社的出版支持,《陶行知年谱长编》编撰发行一事遂得以提上议事日程。
《陶行知年谱长编》以编年体的形式重现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五十五年的光辉人生,记录了其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及学术轨迹。图书在谱主去世之后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和其有关的学术活动。全书共约120万字,按照“先时事,后谱文”的体例方式,不仅交代了谱主出生的时代背景,而且在每一年谱文前勾勒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图景,以便让读者能在时代的风云变幻过程中,去领悟谱主人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此外,编撰中还拟通过年谱反映当时的社会及民众生活习俗,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大历史的舞台上,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角度来观察陶行知,了解陶行知。
作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陶行知的交往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走卒,他既可以做蒋介石的座上客,亦可以与“牛大哥”同屋而眠;既可以与杜威、泰戈尔等社会名流相聊甚欢,亦可以与黄包车夫、门童小贩书笺往来……如此广泛的社会交往,使陶行知一生经历复杂,其思想亦多有发展变化,因此,本年谱尽可能客观公允的描绘其人生轨迹,所收文字尽量保持原貌,以试图能够还原出一个全面真实的陶行知。此外,建国前后评价体系的转换,使得陶行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树立成师德楷模、民主斗士,从而变成一个抽象化、模式化的符号。言及陶行知,必言及其生活教育理念,必言及其从晓庄到育才的办学之路,恰恰忽略了他是一个“生活”的人。因而,在年谱撰写过程中,笔者本着章开沅先生的“中国史学寻找自己”的宗旨,试图去寻找真实的陶行知,寻找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风格,寻找对陶行知的新的理解。
二
1. 资料搜集
已经出版的湘版、川版《陶行知全集》及朱泽甫著《陶行知年谱》为本书的编撰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还搜集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晏阳初全集》、《梁漱溟全集》、《马寅初全集》、《陈鹤琴全集》、《杨贤江全集》、《胡适日记全编》、《冯玉祥日记》、《黄炎培日记》、《李公朴日记》、《鲁迅日记》、《谢觉哉日记》、《颜惠庆日记》、《阳翰笙日记选》、《冯玉祥回忆录:我的生活》、《费正清自传》、《张治中回忆录》、《胡适书信集》、《胡适来往书信选》、《李公朴传》、《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宋庆龄年谱》、《冯玉祥年谱》、《郭沫若年谱》、《严修年谱》、《梁启超年谱长编》、《蔡元培年谱长编》、《张伯苓年谱长编》、《叶圣陶年谱长编》、《闻一多年谱长编》、《卢作孚年谱》、《鲁迅年谱》、《郑振铎年谱》、《救国会史料集》等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的搜集本就不易,要想阅读完毕并找出与陶行知的联系,就更为不易了。有时候几百万字的年谱长编或日记看完,只能搜集到一到两条相关信息,甚至于踪影皆无,那种内心的失落感是非常强烈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编撰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大批未曾面世的原始史料。如卢爱萍女士提供的《吴树琴日记》,作为陶行知后半生的生活伴侣,吴树琴的日记不仅为我们追踪陶行知的足迹提供了有效帮助,并且还完整的再现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生活。重庆育才中学提供的数份近年来面世的陶行知亲笔书信及文章,则进一步弥补当年我们编撰《陶行知全集》“不全”的遗憾。另外,为了弥补陶行知海外留学期间一手资料的不足,笔者还于2000年底至2001年6月在陶行知母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特藏室,收集复印陶行知与杜威、孟禄的往来书信、克伯屈日记以及陶的哥大学习与生活记载等海外资料,以冀望在这些国际级大师的文字中呈现出学生时代的陶行知。至于陶行知留学伊利诺伊大学期间的硕士论文《中国租地问题》(Leased Territories in China)则是第一次在国内被提及,笔者不仅介绍了其论文的基本框架,并将其结论翻译成文以飨读者。
2. 史料考证
年谱长编是一种史料整理的工作,其材料之多让研判与采择都极为困难。在陶行知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一些莫衷一是的问题,因而在本书的编撰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有结论者则予以定论,对有争端者则将学界观点一一摆出,以待更多材料的发掘。
(1)存异者。在陶行知研究中,由于学者掌握资料的程度不一,对事件看法的推断不一,造成了目前陶研中仍有若干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如陶行知的生年问题、信仰问题。
陶行知的生年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目前有1891年、1892年及1893年三说。其中1891年说最为常见,全国政协、统战部、教育部还据此说于1981年10月1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90周年大会。笔者因在上世纪80年代编辑《陶行知全集》的缘故,搜集到大量有关陶行知的珍贵资料,这些新资料所记载的史实显然不同于1891年说。结合陶行知亲笔填写的一份《Declaration of Non Immigrant Alien about to depart for French Indochina》、《晓庄学校十九年毕业同学录》、《晓庄学校校董履历表》、《生活教育社社员手册》、《生活教育社职员名册》及赴美留学的入境护照等资料,笔者认定陶行知的生年应为1893年11月10日。为此,笔者相继撰写了《陶行知生年考》与《关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年问题》,分别刊发于1983年第2期的《历史研究》与同年第5期的《华中师院学报》。对于1893年说,胡晓风先生深表赞同,并撰文《陶行知诞辰考》刊于1996年第11期的《教育研究》,与笔者遥相呼应。
陶行知的信仰问题也存在诸多不同看法。笔者曾撰有《陶行知与基督教》一文刊于《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笔者认为陶行知曾是一名基督教徒,但并不是一名狂热偏执的基督徒,基督教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他对基督教义既有接纳,也有排拒,而且,接纳中有排拒,排拒中又有接纳,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清醒的理性精神。”⑦时至今日,笔者仍坚持认为陶行知并非终生信仰基督教。在金陵大学期间成为基督徒的他,于1915-1917年间赴美留学期间则开始接受更多的杜威实用主义理性的思想,逐渐淡出了基督教,其后期的思想色彩更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其中既有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教义宗旨,亦有佛教、墨家等东方传统思想的精髓,所以他只能算是一度信仰过基督教,但基督教义中的博爱精神却为其一生所奉行。在宗教信仰方面,胡适的经历与陶行知极为类似,或可为一证。胡适在1911年6月18日记述道:“下午绍唐为余陈说耶教大义约三时之久,余大为所动。自今日为始,余为耶稣信徒矣。是夜Mr. Mercer演说其一生所历,甚动人,余为堕泪。”⑧ 八年后,胡适再读此日记时,却认为“他们用‘感情的手段来捉人”,“细想此事,深恨其玩这种‘把戏,故起一种反动。”⑨ 当然,对于陶行知的宗教信仰问题,学界亦有不同声音,何荣汉先生在其《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除挖掘更多的史料外,更是利用自身的宗教体验对陶行知的宗教信仰提出了再解读,得出了与笔者不同的观点,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典范。
综上可见,由于所依史料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尽一致,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故在年谱的编写中,笔者将不同说法及理由分别列出,给读者自行研判的机会,同时也是为陶研新史料的出现留下了回旋的空间。
(2)新考者。除上述有待于学界继续探索的争议问题外,在编撰过程中,相关史料经常会出现前后不一,互相矛盾之处。本着毋忘求真的精神,笔者对存疑之处花费了诸多时间予以考证。此处举《张伯苓年谱长编》与《蔡元培年谱长编》各一例。《张伯苓年谱长编》在1922年4月9日记述,“范源濂在正昌饭店招待胡适,梁启超、陶行知、张伯苓等人作陪。”⑩ 而胡适在1922年4月10日日记中写道:“静生邀在正昌吃饭,有任公、知行等。”{11}两处时间无法统一。查阅胡适日记后发现,他在4月9日记述:“到直隶教育厅,讲演《道德教育》。下午小睡,读《赫胥黎集》。到聚庆成吃饭,遇范静生、凌冰、黎劭西等。”{12} 这说明胡适直到9日傍晚才遇到范源濂,且是在聚庆成饭馆。那么《张伯苓年谱长编》中提及的9日范源濂请胡适在正昌饭店吃饭、陶行知作陪一事就是错误的。胡适在10日的日记中继续写道:“昨日静生坚留我多住一天,故上午不曾回京。……静生邀在正昌吃饭,有任公、知行等。下午四时,坐快车回京。”{13} 笔者翻阅了黄炎培和梁启超的相关年谱日记后虽无所获,但根据胡适日记的连续性判断,9日在正昌吃饭一事不可信,4月10日才有正昌吃饭一事。
《蔡元培年谱长编》于1925年4月24日记述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一事,陶行知等被选为董事。{14}而同一件事在《丁文江年谱》中却为4月25日。{15}实际上,4月26日的《申报》载:“昨日十时在北四川路横滨桥广肇公学三楼开讨论会,……下午二时改开成立大会,……最后公推陶行知欢词毕。”{16}由《申报》可知,蔡谱所记一事有误,中华图书馆协会实际成立于1925年4月25日。
在《行知备忘》中,需要考证的则更多。相对于民国时期其他人物的日记而言,陶行知的备忘录并非是传统上的日记。有些时候记载了当日的行程,有些时候则是拟定当日行程,有些则可能是与其相关,而并未实现。如1938年10月11日备忘录内容:“八时,白先生。十二时,蒋夫人。四时,联怡里二号;四时,24832,周先生。张厉生先生,七时。……五时半到崇阳,访陈长官。”而事实上,在10月22日致吴涵真的信中,陶行知当日的行程却是:“十一日早再访白先生,……十二时赴蒋夫人餐约,谈到二时,又承其电约黄仁麟、牧恩波二君再谈半小时。……五时半渡江动身访陈辞修先生于老鸦村,十时到,……”由此信可以判断,《行知备忘》中八时会白崇禧、十二时会宋美龄两事确凿,四时联怡里及致电周恩来未可考,七时会张厉生及五时半到崇阳两事则是陶本人的计划了。所以,备忘录中需要如此判断的内容很多,笔者只能本着“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方法,将考证确凿者收入,待考者则暂时搁置一边。
3. 编撰特色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以其大量的往来书札而成为年谱编撰中的一大亮点,《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以“择要摘录,分年编入”为特色。在综合海内外多本年谱长编的特点之后,笔者拟将《陶行知年谱长编》着重于著作、诗歌和书信三个部分,以求通过这三部分的“择要摘录,分年编入”,让读者对谱主一生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清晰深刻的了解。
著作知其思想。陶行知所著文章涉猎极广,包含了教育、医学、文化、宗教、科学、民主政治、人口控制、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续编》、《普及教育三编》、《古庙敲钟录》、《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斋夫自由谈》、《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怎样做小先生》、《育才学校手册》等多部论著。据有关学者统计,川版新版《陶行知全集》中,教育文献仅仅占有40%左右的篇幅,如果再除去一些如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这些可以归纳为社会学的论文,那么,单纯的教育学文献还占不到全集的40%。此外,政治与社会类文献有15%左右。{17} 在诸多的陶行知研究中,由于研究者多是教育学者,所以对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关注颇多,忽略了陶行知思想的其他方面。因此,为了能让读者能够接触到全面真实的陶行知,笔者除将陶行知的代表性教育类文章全文收入,如《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甚至包括他本人设计的《教学做合一测验》试卷外,还大量收录了他有关政治社会思想的文章,如时政短评、民族团结、民主思想等等。因为,只有在充分理解陶行知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够理解其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看来,他的教育思想是为改造中国社会而服务的,是“为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发展和保持一真正之民主国家”{18} 而服务的。
书信观其为人。书信是民国时期人们联络的重要工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重要信息。陶行知一生往来书信颇多,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车夫走卒。在书信取舍方面,笔者认为,尽可能多地录入其书信,会给读者勾画出一个更为真实的陶行知。因为只有借助书信这种隐私性很强的材料,才能彻底的显示出人性中最本质的所在。通过大量的书信收录,可以避免走入将陶塑造成呆板的政治或教育符号的误区。在陶行知往来的书函中,既有开心的时刻,也有烦恼的时刻,更有柔情似水的时刻。如1939年2月4日致函陶晓光,叮嘱他与王洞若、戴自俺等要将字写好,否则迟早“要给人把信摔到纸篓里去。”{19} 再如1942年3月22日致马侣贤的信末特别强调“有月病之女生,加发草纸两刀”,{20} 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再如1942年8月11日致马侣贤的信中,教其如何向别人募捐,展现出其丰富的社交能力;{21} 再如1944年6月5日给陶宏的信中,有大段的与孙女陶鹤的对话描写,读到此,才让人感觉到陶行知也并不仅仅是忧国忧民的教育家,更是一个乐享天伦的祖父;{22}再如1944年10月29日致吴树琴函中,为其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场景,约其两年后环游世界,更是让人感受到那份罗曼蒂克的情怀;{23} 再如,1941年底至1942年为校舍争端一事致育才同人的多封书信,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谦谦君子的高尚情操。此外,陶行知的书信中还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交代学生怎么穿衣服,保管衣服,怎么缝衣服等等,这些材料的收录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生活”的陶行知。
诗歌见其情怀。陶行知在自己数十年的战斗生涯中,共创作了约七八百首诗歌,其中包括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教育动员诗。他撰写的诗歌大都清新流畅,明白易懂,富有音韵,琅琅上口。其诗或长或短,体裁多样;亦庄亦谐,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高克奇称陶是“把诗歌与人民结合的第一人”。{24} 张健也曾评价道:陶行知在他创作的不朽的诗歌中,用通俗形式和丰富的人民词汇,来述说工农大众不幸的境遇和深重的灾难,热烈地歌颂着人民的斗争,在京、沪、渝、港、桂、汉等地的工农群众和学生们,都喜欢唱着《锄头歌》、《镰刀歌》、《印刷工人歌》、《儿童节歌》、《民主进行曲》。{25} 为了让《陶谱》编撰更具特色,所以笔者本着尽可能重现其大众诗人的主旨,力求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将陶行知的平民大众诗歌全部收录,体现出其作为人民诗人的本色以及爱满天下的情怀。
三、结语
《陶行知年谱长编》的编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笔者除了要通读陶行知本人的论著之外,还要搜集各类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加以研判,披沙拣金、芟汰冗杂、考订鉴别,不但要对谱主的人生经历要有缜密的考证,而且对其关系密切的学人以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亦要有足够的研究。正如梁启超作过数谱,“深知其甘苦”后云:“是故欲为一名人作一佳谱,必对于其人著作之全部,贯穴钩稽,尽得其精神与其脉络。不宁惟是,凡与其人有关系之人之著作中直接语及其人者,悉当留意。不宁惟是,其时之朝政及社会状况,无一可以忽视。故作一二万言之谱,往往须翻书至百数十种。其主要之书,往往须翻至数十遍。资料既集,又当视其裁断之识与驾驭之技术何如,盖兹事若斯之难也。”{26}
编撰工程虽然繁重,但笔者却始终能以愉悦的心来对待,这也许是深受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和“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的思想所感染。当整理至行知先生书信集中学生往来信函时,每每输入一字,便恍若坐于油灯之下,给行知先生写信一般,时空交错之感,让人不得不称叹行知先生人格魅力之大。果如梁任公所云:“吾常谓初入手治史学者,最好择历史上自己所敬仰之人,为作一谱。可以磨练忍耐性。可以学得搜集资料、运用资料之法。”{27} 那么,既可以磨练忍耐性,学得搜集运用资料之法,又可深受行知师人格魅力之影响,可谓是笔者在年谱编撰中的一大所得了。
注释:
①{26}{27}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33、342、342页。
②⑤ 胡适:《〈章学斋先生年谱〉序》,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6页。
③ 章学诚撰、李春伶校点《文史通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④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见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版,前言第5页。
⑥{18} 《陶行知全集》(六),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456页。
⑦ 周洪宇:《陶行知与基督教》,《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⑧⑨ 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10页。
⑩ 梁吉生编《张伯苓年谱长编》(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11}{12}{13} 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4、611-612、612-614页。
{14} 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长编》(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05页。
{15} 宋广波编《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16} 《申报》,1925年4月26日。
{17} 李刚:《历史与范型:陶行知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19} 《陶行知全集》(八),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页。
{20}{21}{22}{23} 《陶行知全集》(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216、359、386页。
{24} 高克奇著《管窥陶诗》,转引自金林祥主编《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25} 张健:《略谈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事业》,《东北教育》194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周洪宇,男,1958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刘大伟,男,1981年生,江苏洪泽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