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有文化味

2012-04-29 00:44仲广群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儿童生活数学

仲广群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性和文化性同属于数学的本质属性,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数学才能在人们对真的探索、对善的发现和对美的追求中彰显其特有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注入数学的文化性,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内涵,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并自觉把数学和生活、科技、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在数学文化所特有的亲和力的感召下,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形成数学素养。相反,数学课堂一旦失去其文化性,就会与厚重的历史剥离,与多彩的生活隔绝,失去鲜活的生命力。重视小学数学课堂的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数学教育观的超越。

小学数学课堂的文化性特征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所决定的,本文试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更好地凸显“文化味儿”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采撷悠久的数学史实

浩瀚的数学史实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数学文化的底蕴,重视数学史的文化价值,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末,美国数学协会下属的数学教育委员会在《呼唤变革:关于数学教师的数学修养》中呼吁所有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注意培养自身对各种文化在数学思想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个人在古代、近代和当代数学论题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要有所研究,并对中小学数学中主要概念的历史发展要有所认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教育应善于从数学史海中寻找数学文化知识瑰宝来丰富数学内容,传承历史。

教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呈现数学史:讲故事,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或者历史上数学发展中的有趣事件、曲折历程,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发展脉络,产生亲近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树立远大志向;作比较,在历史的纵横脉络中归纳、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呈现历史名题,如“鸡兔同笼”等问题,很多历史名题往往都有生动的文化背景,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及其应用的演变过程大有裨益。

对数学史料的内容安排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也不必局限于中国数学史。可根据知识点编排,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年龄特点,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后,适时嵌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教学《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几种不同的画圆方法,然后比较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揭示墨子对圆的有关阐述:“圆,一中同长也。”这样处理,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古文所带来的困难,又能增进对“圆”的研究的历史渊源的认识。

二、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经验,不仅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所形成的生活积累。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资源。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

教学中应努力反映地方文化、民族风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社会信息。可以设置一些小实践、小调查、民俗小知识、生活小窍门等栏目,帮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介绍水饺的历史和包水饺的主料配比。这样,既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让学生了解了古老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即便是生活中的成语俗语,也可能成为课堂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朝三暮四”说的是加法交换律,“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则是算盘口诀,“万无一失”“十拿九稳”则涉及到数学中的概率。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是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不竭源泉,诸如春游、野炊、小型的社会调查等活动,环保、社区生活、家庭理财等问题都可以进入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题材都反映了数学文化,都能直接进入课堂的。那些陈旧的、浅薄的、虚假的题材,数学文化价值就较少,体现的不是“儿童文化”的题材也应当摒弃或加以改造。比如,有关进水管和出水管的题目,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审视就要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比如将它改造成一个家庭的积蓄问题,变成“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和支出的数目都已经确定了,这个家庭多少时间才能达到一定数额的积蓄”,这样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的,对学生而言,可感、可知,且富有情调,文化味儿便充盈其中。

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小学数学课堂应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培养新一代公民的现代意识。知识经济、信息化、现代科技、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均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体现。“神舟八号飞船”“世界人口70亿”等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当代社会进步的特征,会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现实价值,并通过数学学习,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例如,教学可以选取环保问题:“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六十六点七万公顷的耕地沦为沙地,有二百三十五点三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全国退化草地面积达一点零五亿公顷。”

又如,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由星星组成的。但现在科学家认为,组成恒星、行星及星系的物质,占宇宙总质量不到1/20,另外的1/4可能是暗物质,剩下的7/10呢?可能是暗能量——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力量。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正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样,将看似枯燥的小数、分数的读写镶嵌于科普文化知识的介绍之中,与单独呈现几个小数、分数给学生去读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不仅对小数、分数的意义加深了理解,同时还得到了大量科技、环保方面的附加信息,平添了许多文化色彩。

四、传递独特的审美感受

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为特征表现出自身特有的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乃至创造美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数学课堂要努力挖掘数学世界里美的因素,从独特的视角唤醒儿童的审美需要,丰富教材的美学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数学美的文化教育价值。

例如,在认识1、2、3、4、5……时,可以呈现一粒葡萄和一串葡萄的图片,并渗透“一和多”辩证思想的美妙:“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相互渗透的,“多”包含于“一”中,如同“一”包含于“多”中一样。

五、营造活泼的儿童情调

数学课堂必须研究儿童的喜好和需求,才能使呈现的文化能为儿童所接受。精美的图片、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设计会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文化色彩熠熠生辉。

儿童喜欢小动物。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再配之以儿童喜爱的语言,使教学充满童真、童趣。教师在素材的选择与组织、内容的安排与呈现、板式的设计与表现等方面,也都应力求做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欣赏水平。

儿童爱玩。可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如动口说的、动笔算的、动手做的,引导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例如,乘法口诀的练习,就可以安排了“对口令”“我说你猜”“算二十四点”等;“时、分、秒”的习题,可让学生体验“跳绳50下用了多少秒?1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等。多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心理需求,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学习了“活”的数学,获得深层次的数学情感体验。

儿童好奇。可选取儿童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事物或童话故事等呈现内容,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获取新知。比如:“春水春满池,春诗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诗中的“春”字共出现了几次?占全诗总字数的百分之几?课后找一首古诗,诗中某一字出现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抄下并贴在班级“数学园地”中,与同伴交流,共同欣赏。这样的素材,文化的附加值就很大,而且巧妙地打通了学科间的联系。

六、倡导积极的人文精神

小学数学课堂还可以引导学生求真、持善、臻美,给学生以积极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想、道德、情操得到熏陶,数学智慧得到有效生长,使学生热爱生活,并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而这些便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数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既可以在道德层面上的感情、意志、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上发挥作用,也可以在政治层面上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有所引导;既可以在哲学层面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可以倡导做人的基本准则,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守信、合作、负责、理解、宽容、坦荡、乐观、上进等良好品质。

重视小学数学课堂的文化性,就是要彰显数学的精神,正如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的:“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优秀的数学文化,会是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得心应手的仆人、聪明伶俐的宠物。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当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文化性的建设,我们还应把握的是,不能随意拔高、放大、加深,而应努力做到自然如流水行云,清淡如星光点缀,重在感知,重在熏陶,重在体悟。

猜你喜欢
儿童生活数学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