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莹
我喜欢这样一句名言:“生活,是一片广袤的原野,绝不会永远是芳草茵茵,垂柳依依,有时还会有风雨交加,冰雹铺路,对于人生来说,只有顽强奋斗、不断求索,才能在生活的原野上采撷到幸福的花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成长经历并不复杂,也不曲折,但伴随着奋斗的艰辛,求索的切盼,在奋斗中获得成长,在求索中获取快乐。
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有许多的彷徨与无奈,可能会事与愿违,但选择了,就无须“怨天尤人”,影响、决定一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与付出。刚进小学任教,领导就选派一位有经验、有思想的教师跟我搭班,让我在教学的同时学着做班主任工作,学习教书育人方法,领悟教育的真谛。我自己也非常好学,总是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教育教学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促进我的成长,校长、教导主任经常到我的课堂听课、指导。还记得当时的汤伦校长听了我的一节课后,对我说:“你课堂组织较好,但是要注意学会积累,把自己课堂上的不足或精彩的地方,及时记录、收集、整理起来,这是很珍贵的资源和财富。”校长的教导和叮咛,让我铭刻在心。哪怕事情多么千头万绪、工作再苦再累,我每天都要追忆课堂,反问自己:我提的这个问题学生为什么答不上来?这节课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了吗?这节课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到位?一次次的追问和思考,年轻的我也在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提升。正是这种及时反思、不断追问的习惯,让我的教学越来越扎实灵动。
一次次比赛磨砺、提升着自己,让自己驶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1992年,工作刚满5年的我,被学校推选参加全市青年教师大奖赛。这次比赛是完全封闭式的,参赛老师住在指定地点,不准带任何参考书,提前一天抽课题,然后自行备课、上课。我就这样在磨砺中蜕变,在蜕变中获得新生。抽签时,我抽的课题是五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这一内容虽然我从没有试教过,但我早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面对其他学校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年轻的我自信淡定,大胆表现,和学生充分交流互动,较好地展示了个人素质,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成功更能激发成功的欲望。这次比赛让我成为九江市小有名气的教坛新秀,再后来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录像教材的拍摄活动、市级观摩课活动中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此后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业务的研修,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总是趁着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抓紧时间钻研业务,周末或假期正是我系统读书、整理笔记、总结经验的时候。
我深深地知道: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演绎着精彩,不记录下来,就有可能成为过眼烟云,干几十年和干几年就没有区别了。如果写下来,就成了你成长道路上的砖头,无数块砖头的叠加,就可把你推向一个高峰。早在1992年我就承担了学校电化教育实验的任务,当年我根据自己平时教学积累的点滴经验,运用课余时间所学的教学理论,经过提炼写成了一篇“电教实验方案”,没料想被刊登在《九江电教》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体会到文章是平时点滴“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臆想“创作”出来的,从中也体味到了教育写作的快乐。1998年的时候,我的第一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了。这之后,我感觉我的写作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的思维品质、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汗水是不会白流的,辛苦是不会白费,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心中一直有一种追求,要做就做最好的老师。我除了自己不断钻研、学习,还经常主动请求学校派我外出学习听课。有几次因为是假期培训学习,别的老师不愿去,而我不怕耽误自己休息的时间,抢着要去,最后领导被我的诚心所打动,还是把一次次的学习机会给了我。我非常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宁可不购物不赏景也不会落下一节课一个讲座不听。听课时我总是认真记笔记,课后还与周围的教师一起探讨交流;听讲座,我更是早早地挤到靠前的座位仔细聆听,不肯放过与专家交流的机会,有时我会主动留下专家的联系方式,以便日后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洗脑,我才一次次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21世纪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我幸运地被派到南昌进行新课程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如沐春风,重新认识了“数学”以及“数学教学”的含义。我孜孜不倦地读书、听课,钻研新课标,摘抄笔记,一本本书读下来,丰富了我的教育理念,深刻了我的教育思考。
在实践中,我不断反思:怎样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化?……一系列问题让我除了与教研组老师一起切磋,还经常上网与课改中的同仁探讨,与教材中心的编委沟通,从互联网的知识海洋中淘沙,在灯火阑珊的时候解读。我从刻苦研读中得到了快乐,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渐渐地我从迷惘到清楚,从困惑到适应,经过对新课标的培训和摸索,我逐渐成为了学校新课标的应用者和实践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自主化”“活动化”“情感化”,学生在课堂上情趣高涨,思维主动,不时传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有新的想法”“让我来试试”的声音,课堂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地。课后,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事物,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的思想丰厚于积极的反思,我们在教学道路上踽踽而行时,不要一味地埋头向前,而应该像印第安人一样,隔一段路就坐一会儿,学会思考。因此,教师不应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而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坚持学习与交流,潜心思考与研究,不断地执着进取,是让我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师,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重要法宝。
这些年来,教学的需要始终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我,使我充实,使我进步,我通过各种渠道与全国名师对话交流,钱守旺、华应龙、吴正宪、黄爱华、仲崇恒……名师的智慧人生,激励点拨,激活了我久藏的信仰,升腾着我蛰伏的信念,让我豁然开朗。学习和工作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我也乐此不疲。
我没有聪颖过人的头脑,但坚信“勤能补拙”。每前进一步,都能深切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有江郎才尽的苦闷,越来越有“我笔不能写我心”的焦虑。我深知,只有阅读,不停的“充电”才能走出困境,再进入一个新境界。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读书,宗教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人物传记类、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周易、论语都广泛涉猎,教育教学类的专著更是我的必修课。那些精彩的篇章,让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我感觉身心从自我的小天地挣脱出来,能自由遨游在广阔的宇宙之间。我时时会有一种之前不能理解的、蒙蔽的面纱被一层一层揭开,显露出真善美的新境界。书更是一把钥匙,开启着我的智慧,滋养着我的学识,丰盈着我的情感,升腾着我的思想。
2006年我在新思考网站建了自己的成长博客,把它当成自己教育专业写作的平台,把它当做与其他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平台。我把每周每月发生在自己的课堂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我的观察,我的思考及时地记下来,写出来,如此一来就有学生、家长、老师们关注,他们的关注和跟帖,就给我鼓舞和信心,也给了我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和压力,推动着我往前走。2010年,我被评为九江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1年我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这其中自然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期盼与迷惘,也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与付出,当然还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喜悦。当我面对着这一张张荣誉证书时,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教?难道我仅仅让学生学好数学?我站在今天回望走过的路,突然觉悟:生命才是教育的真谛!生命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虚度的,生命是不可复制的,是具有个性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