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创新

2012-04-29 05:59张连辉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经济史经济学科学

张连辉

摘要: 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科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科经济史课程在培养经济学的历史思维和科学思维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却严重阻碍了该作用的发挥。从培养经济学历史思维和科学思维角度出发,新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应该以历史为主体,以理论为主导,采用专题讲述与研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关键词: 经济学思维方式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创新

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本科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上,本科经济史课程本应发挥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当前流行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却严重束缚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拟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角度出发,就如何创新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表明一孔之见。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又体现出一般性特征。就个性而言,经济学通常使用的边际分析、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其他学科不具备或非明确显现的思维特征。这种思维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经济学的边界。同时,经济学思维方式也表现出一般性特征:经济学对科学性的追求,决定了必须注重对经济学理论的实证与证伪,是为科学思维;如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经济学理论也具有历史性特征,这要求必须历史地看待和思考经济学,是为历史思维。科学思维与历史思维均为经济学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方式。

经济学教育非常重视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养成。现有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均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但当前经济学专业课程的高度数理化和工具化,以及经济学教学一般将重点放在分析工具与推理过程的习得上,使得当下的经济学教学虽长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个性思维,但短于培养学生自觉从演化角度动态看待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思维和自觉检验理论真伪性的科学思维。这一方面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历史感,对经济学理论其实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经验尤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经济学理论的理论解释力强烈依赖于具体的历史情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以为经济学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普世性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后者是经济学的灵魂。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全面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又不利于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

二、经济史教学在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中的作用。

在经济学的历史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上,本科经济史课程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经济学理论的内在特征决定的。

从形成机制来看,经济学理论尤其是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一般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往往是经济学家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结果。如,正是在英国逐步进入市场社会、开始启动工业革命但工场手工业仍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及科学主义开始向社会经济研究领域漫浸的历史背景下,亚当·斯密完成了经济学的“斯密革命”;劳动价值论的一度盛行,则与早期工业化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及启蒙时代对人的重视和对人性的高扬密不可分;萨伊定律则体现了人们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和供给能力仍相对低下所导致的卖方市场的乐观估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步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催生了经济学的“张伯伦革命”;大萧条则将“凯恩斯革命”打上了深深的“危机经济学”的烙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滞涨”对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等等。由此不难发现,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经济学理论都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须历史地认识任何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进而历史地推进经济学的发展。

从科学认识论来看,由于任何以科学的名义提出的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在需要被证实的同时又应具有可证伪性,从而需要对所有的经济理论不断地进行实证检验。不过,相对自然科学而言,因经济学研究中很难进行可控实验(即便像实验经济学中的实验也多是微观而有限的),为了检验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不得不更多地寻求经济史中的各种历史案例的帮助。

从理论特征来看,经济学理论所广泛使用的习惯、制度、国家、文化、财产、法律等范畴,也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内涵,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性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历史地看待经济学理论、历史地分析经济现象。

由此可见,历史思维与科学思维是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更好地研究经济学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而在历史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养成上,经济史课程显然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现行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在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上存在的不足。

当下的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历史思维与科学思维上的不足,固然与经济学不重视经济史的总体取向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行的经济史尤其是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满足培养历史思维与科学思维的需要造成的。

当前通行的本科经济史课程与相应教材,基本以系统性的历史过程析述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历史学特征,明显多于经济学特征。因为在课程设计上,该模式虽然强调史论结合,也注重运用经济学理论解读历史,但其主体与主导仍是历史而非理论,其直接目的更多仍是让人理解和解释历史,而非审视和检验理论。这种教学模式的长处是,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经济变迁过程,清醒地认识经济事实的复杂多面性,以及习得获取更好的经济事实的知识与方法。

但其所长,恰为其所短。该教学模式一般较少探讨经济史在经济学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也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运用经济史检验经济学理论的明确目标,或从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经过这种经济史教学模式训练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容易获得较强的历史感与历史思维,但后者与历史地理解经济学理论意义上的历史感与历史思维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尽管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但较难为学生提供基于实证与证伪的科学思维训练。不仅如此,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历史学特征多于经济学特征,易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史课程缺少认同感。

四、从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角度创新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鉴于本科阶段是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时期,本文主张改革现行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探索以历史为主体、以理论为主导、以理解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旨归,以专题性讲述和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新模式。

首先,以经济学理论为主导设计课程。即为经济史课程,经济史自然是课程的主体。但若想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思维,课程的主导者就不应再是历史和历史问题,而应是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应是组织教学的核心线索,经济学理论则应是教学目标的归宿。由此,应尽量从经济学问题尤其是从经济学理论性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和引导历史叙述。应能借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的含义,认识到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很大程度地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不断接受历史与现实的证伪过程中演进的。因此,强调以经济学为主导,并非不顾历史事实、甚至削足适履地简单应用既有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凸显经济史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和经济学的历史特征与科学特征。

其次,可采取专题式教学方式。以经济学理论为主导的经济史教学模式,很难采取系统叙述历史过程的教学方式,而比较适宜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故可从具体的经济学理论或经济学问题出发,设计合理的专题,组织经济史实,探索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展现经济史在经济学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呈现人们对经济关系认识演变的轨迹。在专题的选择上,既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经济学命题入手,又可以从学生们比较关注的现实经济问题入手,尽量体现历史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再次,可多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手段上,鉴于研讨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批判性思考的直接体验,我们主张多利用研讨式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经济学问题,尤其是曾经和至今仍存在争论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通过合理组织研讨式教学,学生意识到,经济生活是复杂多面的,而人们对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是有多种可能的,经济理论正是在各种思想(面向)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因而应该审慎地研究经济事实,批判性地对待所有经济学理论。

最后,将经济思想史融入经济史的教学过程。既然新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以经济学理论为主导,重点探讨经济史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那么经济思想史就应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因为课程的主体仍是经济史而非经济思想史,重点是探讨历史与理论的关系,而非系统的呈现某经济学家的思想或经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德馨.经济史学概论文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猜你喜欢
经济史经济学科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简明经济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经济学
科学拔牙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