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良
摘要: 案例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教育经常流于形式,作者从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入手,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问题引导法、语言暗示法、情境生成法、直接宣示法等有效植入的方法。
关键词: 政治案例教学情感目标植入方法
《课改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设定的“三维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设为优先目标。但现实课堂上情感目标的落实往往会出现被忽略、被搁置、被虚化的状况,使该目标的落实流于形式。
一
情感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相辅相成关系。
《课改纲要》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情感目标虽然是优先目标,但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要有效落实情感目标,就必须重视其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采取有效方法与之有效结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进行渗透和熏陶。
2.课堂上有活动,但无体验、内化过程。
现在的课堂可以说活动纷呈,课堂上欢声笑语,热热闹闹,问一下学生,除了情绪激昂外,可以说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而情感目标的实现,恰恰需要学生去亲身体验,获取感性认识,进而去深思,再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即情感目标的内化,缺少了这个过程,也就没有了情感目标的落实。
3.只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而不注重价值取向。
学生需要个性发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创新精神,但无论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多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观),那么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情感目标教育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向发生了偏离。
二
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效落实,直接造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缺失,客观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案例教学因效果较好而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笔者对大纲情感目标进行了细化,并将之植入到案例中进行教学,针对情感目标与案例脱节的原因,探索适当的方法,经过实践,收到了事办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对将情感目标植入案例中进行教学的方法作一总结。
1.问题引导法。
问题引导法是指将情感目标以问题的形式植入案例中。教师在“创作”每一节课之前应预设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在案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之际,导入情感目标,使抽象的、隐性的情感教育,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教育和行为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情感追求。比如在讲到“观念决定行动”的第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谈到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的好坏,不正确的观念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使用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惨案的案例:一位韩国留学生因为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对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举起了枪,造成了三十二名师生的死亡,最后自己开枪自杀,并在案例中设置了生命价值及热爱生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了尊重生命的情感目标。
2.语言暗示法。
语言暗示法是指教师在分析案例的时候,将情感目标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语言暗示,以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进行“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情感教育时,我采用了让学校头疼的大环境治理;学生边走边吃,随手就扔;乱花钱等学生的生活片段作为教学案例,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事例,所以学生兴致很高。我引入了一些暗示性的警示语:全校三千多人,每人扔一些垃圾,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全国十三亿人每人扔一些垃圾,全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地球上每一个人扔一些垃圾,地球会变成什么呢?等等,学生根据我的口气能够判断出我要说的话的深意,都表示了默许。
3.情境生成法。
情境生成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生成情感目标。比如,在学习“我的权益我维护”时,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情景剧“身边的消费的陷阱”:生1的角色为路边摆摊者,生2、生3、生4为生1的托,生5为路边的行人。生1、生2、生3、生4在路边摆摊卖橘子,生1叫卖,生2、生3、生4帮衬。生5路过被生2、生3、生4拖住并要求强买。生5没有办法只好买了5斤橘子,等到商场称处复称,足足少了一斤,回去找时已无人。生1、生2、生3、生4又跑到别的路口继续强买强卖,情景剧表演完后,学生回位。
我做了一个擦眼泪的肢体动作(情感表达为对受骗者的同情,也是对五个同学表演的赞许),学生以掌声回应。我接着用手握拳,在讲座上猛捶一下,脸上现出愤怒的表情(情感表达为对不法行为的态度),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所有学生都达成一个共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跟违法行为作斗争,情感目标顺利实现。
4.直接宣示法。
直接宣示法是指教师对于不好理解的情感目标,在案例教学中直接提出来,让学生先接受再理解。该方法主要在不太好植入情感目标的情况下使用,通常会收到先入为主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