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文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在导入中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成为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同时导语的设计也因课型不同而异。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因为学生平时的经验积累中对红军长征知识有一些了解,所以,让学生介绍一下对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引入新课,也会激发学生课外多读书,多积累知识的欲望。
二、加强课内课外阅读的联系
课内课外阅读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首先从基础知识方面看,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加强字、词、句、段、标点的教学,按质按量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课外阅读扫除障碍,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内所学的知识。课外阅读量越大,基础知识再现的频率就越高。此外,在理解能力方面。阅读目的在于理解,在于吸收和积累。学生对读物的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形成能力。最后是篇章结构上的联系。掌握文章结构,既有利于阅读,也有利于写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选材、谋篇、表达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独立地分析课外读物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指导,有效厚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对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就教学而言,课内阅读教学是主体,课外阅读是它的延伸、拓宽和深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获得读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感悟的基础上,将文中形象逼真的精彩处,情意真切的感人处,美不胜收的动人处……一一摘录下来。如:《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散文,文章如诗如画,“情”贯全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交流文中的好词好句,并摘录下来。每读一篇,都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使学生在课内养成积累的习惯。
四、在习作中促使阅读习惯养成
写作,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阅读的吸收外化,在学生的习作练习时,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各种能力及学生在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和写作方法。比如:《未来的……》这类想象作文时,需要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有关高新技术以及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知识,对于平时缺少积累的学生这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这样在习作中运用到课外阅读的积累,会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注重阅读方向的指导
儿童读物浩如烟海,在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如何引导他们选择阅读材料至关重要。要选择内容适当、深浅适度又能配合教学的读物。注重小学生阅读的趣味性与联系性。
首先,小学生识字量较少,阅读能力较差,可以选择一些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英雄人物事迹等进行阅读;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趣味性强的读物或名著名篇,如《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等。
其次,课外阅读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和扩展。教学时不失时机地推荐一些与课文联系较紧密的课外读物,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完《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向学生推荐有关周恩来总理的一些课外书籍,像《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样开阔了学生视野,巩固拓展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指导,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才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