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北地区基础教育是在苏北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到其影响,并刻有其烙印。在了解苏北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背景下,深入研究与把握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维矛盾性特征,无疑是促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必要前提。要想破解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多重矛盾,多方参与,凝聚合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特征;变革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19-04
近年来,伴随着江苏省和苏北各地市各项综合发展举措的实施,苏北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势头良好。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其自身必然会获得较大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促进苏北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并把握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征,进而探讨其变革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苏北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深入把握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特征的基础
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想把握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特征,必须了解苏北的区域经济文化生态。
苏北地区,主要包括淮安、连云港、盐城、徐州、宿迁等地,是我国南北交集的区域,是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对欠发达区域,区域面积5.29万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51.56%,人口3077万,占江苏省总人口的43.05%。具体说来,苏北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落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虽然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苏北地区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急剧下滑,与苏南的差距越拉越大,逐步演变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带中的“低谷”。近年来,随着江苏省支持苏北区域发展各项政策的实施,苏北区域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影响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的调整;(2)产业结构失调,产业“同构化”、“低度化”现象较为突出;(3)农民低收入问题突出,增速较为缓慢。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苏北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苏北地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2.区域文化历史久远,特色鲜明,造就了苏北独特的文化心理特质
历史上的苏北区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江淮地区的“青莲岗文化”,黄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由于境跨黄淮地区,故属于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其区域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文化起源较早,研究史料丰富;(2)区域文化风格粗犷、雄豪;(3)清朝中期以后,注重追求物质享受,糜奢之风日盛;(4)注重血缘地缘关系,宗法制的伦理规范和亲情约束力强。
在上述区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苏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心理特质。首先,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和内向性。依附性是指传统的基本人格结构具有他制他律等依赖色彩,内向性是指重视内心世界的完善,提倡内省、修身、克己等。由于内向性而显得保守,满足现状,并且有顺从意识,迷信权威。其次,强调和谐。长期企求稳定的农业型自然经济造成了崇尚和谐、稳定的人群心理倾向,使得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谦让、委婉,在矛盾中多求相安无事、与世无争,但同时也造成了崇尚平均、安于现状的心理。再次,强调勤俭耐劳,安贫乐道。苏北地区居民中节俭、封闭、悠闲等行为特征较为普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视勤俭持家;在生活方式上不求闻达,不愿过于紧张而强调生活的安逸。久而久之,这种对现状的满足也使得传统人格缺乏创造性和竞争意识。最后,注重整体主义。苏北地区的整体主义突出表现在家庭中,即重群体而轻自我,人的个性及行为在群体中受到压抑。
植根于苏北独特文化心理土壤中的苏北基础教育,也必然会受到苏北独特文化心理特质的影响,并带有苏北独特文化心理特质的烙印。
3.高等教育发展不足,人的现代化亟待加强
高等教育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既反映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的发展水平;又从多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的发展。从苏北地区来看,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苏北高等教育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反过来又导致苏北的经济腾飞缺乏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影响着苏北地区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政府增加苏北地区的投入以及实施相关鼓励政策的同时,苏北地区要有意识地为当地人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做出正确的引导,营造社会氛围与环境,努力消除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为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人力资源与社会环境的准备与保障。
苏北基础教育正是在上述苏北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下生发出来并不断得到发展的,对苏北区域经济、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特征。
二、多维矛盾性: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特征素描
在独特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苏北基础教育,在现阶段,表现出了多维矛盾性的特征。
1.社会发展对学校变革的要求与学校自主变革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对学校变革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唯有促进学校不断变革,才能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通过对苏北五市的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很多学校的变革与发展不仅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撑,更缺乏一种自主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对学校变革的要求与学校自主变革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关键并不决定于外部提供的条件和权力,而在于学校自身自主性的提高;在于学校内部的个人、集体以及学校整体的自主意识的唤醒、自主精神的张扬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在于学校主动自觉地利用外部赋予的条件、机会和资源来确立明确的目标,合理使用自己的选择、决定的权力。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变革与发展,学校才能不断自我调整、协调、完善、变革学校内部的理念、关系、结构、规则和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促进人的自主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地方。也唯有如此,学校才能不断回应社会发展对学校变革的要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识强烈与实践引领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表现突出
苏北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从2003年9月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而普通高中则从2005年9月开始进入实验区。调查中,许多农村教师都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更多的关注了发达地区、关注了城市学校,忽视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现实状况,新课程的许多要求在农村学校都是遥不可及、难以操作的。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新课程的理念对每所学校、每个教师来说都已耳熟能详,他们现在最需要帮助的不是理念的灌输,而是实践的引领。有接近75%的教师都认为当前最需要帮助的是“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学校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观摩一些成功的课改实验课”。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学校的变革行动是他们现在最茫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识强烈与实践引领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3.教师付出与所得比例失衡的矛盾尤为明显
作为在苏北乡镇工作的教师,他们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工资往往是他们生存的全部资金来源,教师发展跟不上,其生存状况亟需得到改善。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1.2%以上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收入,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工资与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不成比例,教师月平均工资也就在700多元(包括各种津贴和奖金)。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苏北乡镇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某中学在最近四年内流失骨干教师十五人,主要流向了苏南地区和城市民办学校。如苏北某市五年来累计流失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其下辖的一个县,三年内先后走了500多名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待遇低造成的。在苏北,一名高中高级教师的工资大概在1200或1300元左右,在苏南地区则是苏北的两倍,甚至更多。一项针对苏北地区教师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有41.2%以上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收入;仅有30.03%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其中更有多达57.4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不尽如人意[1]。相对于城市教师,乡镇教师获得荣誉的机会少,争取评职晋级的指标比较难,取得各种培训合格证的门槛高。
在调查和接触中,我们发现教师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并不轻松。领导相对保守、与同事竞争难得的发展机会、部分家长的不理解,都让教师感到心力憔悴。目前,在苏北乡镇教师中间出现了一种职业倦怠的倾向。而教师的职业倦怠必将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亦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4.基础教育对地方高师院校“参与行为”的强烈期盼与地方高师院校回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亟待化解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校长与教师普遍认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参与行为有益于本校的发展,有了高师院校的指导,学校的发展可以少走弯路,对高师院校参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期盼。但现实中,高师院校的回应严重不足,地方高师院校对中小学校变革的支持十分不够,不仅在态度上缺乏主动,而且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对中小学校的支持方式,尚局限在两种:第一,个别专家、教授受邀到中小学校开展不定期的学术讲座,第二,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举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
在我们看来,满足中小学校的需求是地方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师院校除了通过以培养后备师资力量的方式间接参与中小学校变革和发展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中小学校的变革和发展。高师院校应努力探索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小学的变革与发展,回应中小学对高师院校的期盼与要求。
三、推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变革的路径
针对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多维矛盾性特征,必须形成一种多方参与、凝聚合力的模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破解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多重矛盾,不断推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政府需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苏北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矛盾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促进苏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变革,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苏北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所谓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2]它能够“从制度层面有力地推动学校形成独特的现代学校文化,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推动‘传统型学校愈来愈接近于建成‘学习型学校”[3]。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还应积极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在中小学的发展与完善,唯有如此,苏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变革才能找到变革的方向与动力。
2.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自主变革的意识与动力
中小学校长的自身素质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校之长,如果有敏锐而清醒的变革意识,便能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格修养,把全校教师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凝聚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从而积极推动学校的自主整体性地发展。“校长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4]。因此,应该不断推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提升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提升学校自主变革的意识与动力,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3.多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与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体之一,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关键。当前苏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师付出与回报比例严重失衡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时,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也影响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推进。因此,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业务水平。比如:(1)尽快采取措施,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经济薄弱地区尤其是苏北乡镇中小学教师的津贴补助,稳定教师队伍,坚决杜绝“档案工资”,切实兑现教师待遇;(2)学校应努力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足够的发展空间;(3)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加大苏北乡镇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建立教师在教学中发展的体制,认真了解一线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给予现实有用的帮助。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实在有用的知识去提高自己,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教师个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信念。
4.高师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参与中小学的学校变革与发展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一个区域的学术中心和科研共同体,有着人才和智力上的优势,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各种方式,与基础教育结成“伙伴协作”关系,进而推动地方基础教育的整体改进的进程。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地方高师院校不仅要回应,更要重视教育学科的引领。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地方高师院校决不能仅限于被动式的回应,更要重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引领态度。包括引领需要有毅力、恒心;引领要真正沉下去;引领者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等。另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包括教育学科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改革,培养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
(2)构筑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研究的合作文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的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在既有的合作研究尝试中,大学的教育学者往往看重理论的完备性和逻辑性,在追求高学术品位的同时往往遗忘了中小学实践的需要;而中小学老师更为重视的是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执行”“怎样操作”等操作性范围内的问题。事实上,在合作研究中,大学教育研究者不仅要协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而且要剖析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不仅要协助教师重建教学观念,而且要为教师重建教学行为提供具体的建议,使教师在新观念指导下开展行动,在行动中检验新观念的有效性,在行为与观念的联动中实现自主发展。如此方能构筑大学与中小学独特的合作文化。
参考文献:
[1]何杰.苏北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
[2][3]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2).
[4]张群.校长专业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6(8B).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in North Jiangsu and Its Innovation
GU Shu-ming
(Huaiyin Normal College, Huaiyin 223300, China)
Abstract: Basic education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is gradually progressing with the backgrounds of the local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al ecology. To innovate and improve education in this area, we should make a deep study on its diverse features of contradiction. Participation and integration from various parts are indispensable in solving the issues.
Key words: North Jiangsu; basic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本文为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指导项目“苏北经济文化生态与基础教育变革发展特征及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06SJD880014)和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绩效工资实施与教师流动关系及政策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课题批准号:10YJA880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顾书明,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淮阴,223300)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变革、课程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