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达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各种新理念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何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与学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被看成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 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发展受到阻碍.随着新课标的诞生,教学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要求激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索,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因此,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职责外,将是一位学习上的理论顾问,交换意见的协助者、促进者,帮助发现正确结论的指导者.
下面就传统教学的三个环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课前:教师作为指导者与促进者,要重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 预习不仅是学生自我学习、探究、发现的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更好地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预习过程中,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顾问的角色,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案例1 在“指数函数”的教学前,提供有关 “国际象棋”、“长沙马王堆古墓的年代推算”等可读性的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科学价值,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强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疑,通过教师精心指导下的预习,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为课堂中教师更好地“诱导”奠定良好的基础,教与学就会显得更加轻松愉快,一切就会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课内: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关注非智力因素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存在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的对流,另一条是‘情感的交流”.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的艺术. 可见非智力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把一部分思维处于“浅睡”状态的学生“唤醒”,“诱导”出来,以提高课堂的效益. 教师要提供知识上足够的指导,形式上丰富多彩的引导,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翁角色投入到学习当中来,还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热情.
案例2 若函数y = f(x)的图像关于点(2,-2)对称,求f(-2) +f(-1) + f(0) + f(1) + f(2)的值.
通过分析,该题的背景是抽象函数,无法直接求出单个函数值. 感觉敏锐的学生凭直觉猜出利用函数的对称性,可得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接着问:你能概括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吗?学生会发现把点对称转化为代数式,实质是通过配对求对应函数值之和. 若把点(2,-2)换成(a,b),可得一般的式子吗?你能构造出符合条件的函数吗?如果条件改为具体的函数,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 教师通过这样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既解决了问题,又拓广了学生的视野.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现自身教学的素养,用诙谐的语言、丰富的体态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轻松的环境下,能较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三、课后:教师作为学习的协助者,要注重学生课后复习的主动性
课后复习巩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有必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不足,及时反馈有关信息.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协助者角色,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将课本内容进行课后延伸. 每节课后,教师要布置经过精选的对学生有针对性的适量习题,适当调整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的比重,不搞题海,不搞简单重复,要难易适度.
案例3 在“基本不等式”课后,可联系实际设计如下问题:有两个商场进行商品降价销售活动: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折销售. 问:哪个价格优惠?这个问题贴近实际,实质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可让学生课后独立思考、探究解决. 长此以往,必将大大激发学生课后复习的主动性,达到预期的目标.
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内在倾向性,即自我实现. 外部条件的作用就是在于创建有利条件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对于学生给出的任一答案应改变教师的立足点,站在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的角度,分析结论来历的原因,剖析来龙去脉,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
毋庸置疑,少一点“灌输”,多一点“诱导”,注重师生互动,多种形式并用,正确立足教师的角色,将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