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
编者按:
理想的课堂,是温度、宽度和深度的综合体。温度,有利于激活主动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宽度,使需要学习的知识发挥尽可能大的张力,最大幅度拓宽学习的容量;深度,促使思维朝向纵深处发展,为知识技能的提升和健康成长的需求创设必要的空间。课堂教学的这三“度”的落实与否,决定着课堂的成败得失。
课堂教学的三“度”,很多时候,需要借助精巧的预设来创设,比如富有梯度性的问题串、精心组织的课堂活动等;更多的时候,则来自课堂的临时性生成,来自教师对灵光一闪的思维的捕捉与放大。这份无法预约的精彩,通常能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凭借超常的机智,瞬间点亮课堂,使原本舒缓的节奏短时间内便趋于激越,使原本单线行进的知识链,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知识树……
这份发现和捕捉课堂精彩瞬间的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的机智和人生的机遇一样,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只是,要真正拥有这份教学机智,必须经历必要的修炼。
本期的三篇文章,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不同教学情境下因教师适时运用教学机智而激活课堂的不同案例。欣赏这些文字时,我们除了要为案例中的教师喝彩外,更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想一想,如何让教学机智更多地走进课堂中。下一期,我们将重点探究教学机智从何处来。
课堂,一个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随时随地都会形成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有了交流与碰撞,也就有了激活思维的火花,有了形成教学机智的良好契机。
教学机智的形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无论是新课的导入、新旧知识的衔接,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或者是知识的拓展迁移、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只要有心,便总能从活动中发现火种,用来点燃师生智慧的火把。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如果在一开始导入时就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梦想,这显然不是一种教学机智。这样的设计,和需要学习的课文没有必要的关联,无法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学中的机智,必然是困顿之中突然生成的、贴近学习目标、贴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那一种思维方式。唯有目标明确,才能判断出这样的机智,是否真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健康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机智,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用更好的方法,落实课堂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满堂灌的课堂中,极少有教学机智形成。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时卡了壳,然后又想方设法找回了授课的感觉,那只能表明这位教师备课不够充分,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谈不上教学机智。当然,如果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思维突然捕捉到另一种更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生成另一种更精当的表述形式,这样的妙悟,便是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既来自于和学生的对话,又来自于自身思维的发散性呈现。当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突然遭逢了思考的盲区,极短时间内茫然失措时,教学机智才有资格闪亮登场。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机智,就是备课和教学活动中的消防员,哪里有了“火情”,哪里才可能有它的身影。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阿Q为什么说第一个该杀的是小D呢?按理说,赵老太爷和赵秀才之流,时常地欺负阿Q,而且还逼得阿Q倾家荡产,无法在未庄生存下去,阿Q应该是最痛恨赵家父子,也最先想到杀赵家父子才符合情理的。
这样的问题,此前备课时,没有思考过。现在,学生把它提出来了,我当然也能予以合理的解答,但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处难得的生成时机,很值得放开进行合作探究。于是,我舍弃了预设的教学流程,把教学重心移到对这个问题的研讨中。结果,以这个问题为引子,师生合作,把思考由阿Q和小D间的矛盾,拓展至阿Q与未庄各阶层人物间的矛盾,再牵引出阿Q身上的奴性,引出《灯下漫笔》中两种人的结论等。结果使一个无法预设的疑问,催生出一堂极具思想张力的活动性课堂。我以为,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变通处理,就是课堂活动中的教学机智。
师生间对话时,同样需要教学机智。一次,在外省的一所普通高中借班开设展示课,提问一个学生时,只看见这孩子的双唇高频率地颤动,却始终听不到清亮的声音发出。我面带鼓励的微笑静静地等待,等待这朵花的开放。谁曾想,越是这样的等待,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越无法开口表达。几近绝望时,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让这孩子到黑板上去写呢?于是,峰回路转——孩子和我同时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这些来自课堂临时生成的机智行为,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每一种教学机智的背后,都指向一种教学理念。所有的教学机智,都和教师的经验、学养、个性紧密相连。而很多临时生成的教学机智,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又都可以转化为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所以,换个角度看,教学机智又何尝不是为下一轮教学进行了提前备课呢?
教师的教学机智,除了体现在授课活动中,也体现在备课中。很多教师,面对名师们精彩的课堂设计,往往除了叹服就是羡慕,却未认真思考:所有的精彩,哪一个不来自于备课时的灵感绽放?有的老师,为了一个环节的不尽如人意而殚精竭虑,苦苦思索中才会因某个机缘的触发,突然找到了最佳的方案。这种寻找理想路径的过程,其实同样是一种教学机智。只是这样的机智,主要作用于思想观念上,作用于教师自身对教学行为的精益求精上。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成长,如何把课堂设计得最贴近学生的需求,这正是教师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活动中临时生成的教学机智不同,备课中体现出的这种教学机智,更具长久性、稳定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服务于教师的成长。
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存在着高下之分。属于大智慧的教学机智,其价值指向必然更贴近课程目标和具体学情,能够在诸多方案中选择出最理想的学习路径。属于小聪明一类的教学机智,则只能在小范围内激活部分思维,部分达成学习目标。明白了这其中的差异,自然也就需要以大智慧的教学机智为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