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祥琴
摘要: 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真正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成立各个管理部门,使学生各司其职;通过量化积分评比,进一步约束学生行为。整个班级构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管理网,这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提供了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
关键词: “小组化”班级管理管理策略有效性
一、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是实施新型的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伴随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班级管理模式也应适当调整。
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适应教学模式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而且适应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小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实施自主、合作的小组管理方式是实施新型的班级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小组化”班级管理策略——使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
“小组化”班级管理,首先要科学分组,再用积分的形式管理。在班级中,班主任、值日班长和各部门部长用积分的方法共同管理全班同学,全班同学在合作、竞争气氛浓厚的小组中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团结,实现自我管理。
(一)成立各个管理部门
首先在班级内部成立六个管理部门,每个管理部门六人,平均分散在六个小组中,班级的另外几名同学则担任班级的课代表及其他职务,真正地体现學生是班集体的主人。
1.纪律部。
选拔班级六位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六个小组的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六位组长每人轮值一周的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六位值日班长有权选择两名组员,有安排本组组员位置的权利,同时必须对本班同学负责,为班级同学做事。班级一个月做一次民意测评,以督促值日班长为同学服务。
2.学习部。
选出班级六位成绩较优异的学生组成学生部,引领班级学生学习。六位同学分别在六个组中,负责作业收缴,课堂问题反馈及学习方法的介绍,及时反馈本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文化部。
选出班级多才多艺的学生担任,负责班级文化布置及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文化部六位同学分布在六组中,同时要负责小组内部的文化建设。为形成每个小组的文化,每个小组轮流出手抄报,展示本组学生的个性与特色。
4.卫生部。
负责教室、清洁区及宿舍卫生的管理。卫生部的部长由卫生委员担任,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值日表,卫生部的其他成员在本组打扫卫生时要给予适当的督促,并将本组宿舍及卫生区得分及时告知卫生部的部长,方便卫生部量化积分考评。
5.团委部。
团委部的成员要根据校团委、学生会安排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积极根据学校要求开展学雷锋等团委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311爱心小组”活动;及时收缴团费并及时上交,等等。
6.生活部。
“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生活部主要为同学服务。负责班费管理,班级的日常支出如:打扫工具、饮用水和奖品等的购买。元旦晚会等集体活动需要和文化部一起筹划。
(二)实施小组量化积分管理
实施小组化班级管理,首先要确定量化积分的细则。量化积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为实现有效的量化积分管理,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划分的均衡性。
小组内部的八位同学,首先要考虑到成绩的均衡,学习部的六位同学成绩相对优异,他们分在六个小组中,发挥引领作用。另外小组成员的能力、性格、男女生搭配也要给予重视,分配中尽量做到均衡搭配,使得小组成员在借鉴中扬长避短。
2.小组内部合作与竞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观点肯定了集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小组化管理模式就是要运用学生的这种认同感,充分发挥小组对个体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形成小组后,班级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小组内学生竞争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小组的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每个月的“最佳组合奖”对于小组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最佳组合奖”源于平时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学生会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力不使小组失分,同时会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小组加分。
4.小组协调机制的依据——量化积分细则。
量化积分细则是全体同学自我约束的准绳,因此它的约束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这是本班同学共同制定的常规细则:
加分:
(1)各组组长每月加两分,各科课代表每月加1分;
(2)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好人好事视具体情况加1~5分;
(3)每月在6个小组中评选出“最佳组合”奖一个,每人加1分,每人奖励本子一个;
(4)每次月考班级前5名加5分,第6—10名加4分,年级排名进步100名加2分,进步200名加3分,进步300名加4分,进步400名加5分。
减分:
(1)迟到、上课讲话、乱扔垃圾、抄作业扣1分;
(2)无理顶撞老师,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者扣5分;
(3)看不健康书籍或带手机等电子产品扣5分;
(4)未请假,私自旷课扣5分。
三、“小组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
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每位同学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易于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到充分的锻炼。
2.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
小组化班级管理实行量化积分评比,每个同学都是班级、小组的主人。每个月都会进行“最佳组合”小组的评比,因此,小组成员之间成为了一种“利益共同体”,每个同学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在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会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本班级每月均是文明班级,这与全体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是分不开的。
3.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小组化管理机制下,班主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艺术。尤其在小组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初期,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每周要进行一次值日班长与各部门部长的“碰头会”,反馈本周中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首先要加强对组长及部长的培训,在小组管理中要淡化权威,强化民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小组建设。其次班主任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发展,根据掌握的班级情况采取对策,恰当地处理好自身扮演的“引路者”、“合作者”、“协调者”等多重身份角色。
四、结语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则是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两位教育家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养成的。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它让学生参与班集体创建,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