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接大学生就业通道体系的探讨

2012-04-29 22:45陈贤龚元圣彭春秀李育全李文祥
黑河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就业体系大学生

陈贤 龚元圣 彭春秀 李育全 李文祥

[内容摘要]本文把大学生就业通道当作系统工程,从高等学校、政府主管部门、社会服务、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和家庭几个环节(子系统)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通道体系的构建。阐明了在各环节(子系统)保持各自体制,构建畅通、对接、优势互补的大学生就业通道系统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当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运作,涉及到高等学校、政府主管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和家庭几个方面,需要这几方面的衔接与协作。这几方面分属不同的体系,有自身的运作模式。高等学校是按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政府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是间接隐形的,用人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和培训是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行的,学生个人和家庭在这其中多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就业涉及到的各个体系不可能同步化改革,在各个子系统运作机制不同的情况下来研究大学生就业在各个体系中的通道对接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就业通道与高等学校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就业通道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开始的。首先,学生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志愿和特长来考虑选择填报的志愿,眼光不应该局限于社会的时尚,以及高校收取的学费等因素,应从学生人生规划的角度考虑适合学生的专业和就读的学校, 对所报高校的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应有所了解,这直接关系到大学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职业规划。其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需要从中学围着老师转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我学习需要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注重专业素养和素质技能的培养,重视第二课堂,多参加社会培训和社会实践,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自制力;要能突破学校的局限,全方位地加强对“职场技能”和“职场文化”的了解,把具有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的“线型人才”作为大学学习基本要求和初级目标,逐步发展为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多门现代技能,有专业思想,人文修养好,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拓展专业视野,学习相关的第二专业(学校的双学位、第二学位和社会的第二职业培训),向“立体型人才”靠近;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可塑性(可培养型),在专业之外做一些就业储备,增强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风险。再次,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更新观念,采取理性的就业策略,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力,开发自身的可塑性,释放自身潜能。

二、高等学校的就业通道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一直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现行的体制下,需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元素,保证我们的产品(学生)与社会对口流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校内管理通道的对接。在招生规模、专业发展布局、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学分制管理、双学位制和学校的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体系化的对接通道,树立把产品(学生)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视作“生命线”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学的“生产流水线”,提高办学效益。

2.高校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经济的发展。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成才规格的定位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文化要进入高校,并加以研究和实践,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与社会需求接近,避免高校对企业文化、新思维缺乏认知。

3.高校的专业发展要跟上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高校对专业的划分和企业界对职业的划分是不对称的,高校的专业领域往往窄于企业的职业范围,造成企业对大学生的挑剔,因此学校要面向对口职业,拓宽培养口径。

4.在专业培养体系之外构建职业培训体系。职业培训体系要涵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市场运作模式、企业文化、个人理财和创业政策法规等一整套的“职场素质”培训,使学生对“职场”的动态发展有所了解。

5.实行动态的柔性管理,取代钢性管理。学校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个性、激发个人潜能为出发点的管理取代机械、狭隘的“专业本位”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突破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多参加校内外的专业实践、社会培训、社会比赛、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在内的多种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政府主管部门就业通道的规划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对接

1.要健全、规范人才市场。建立就业登记、职业介绍、自主创业审批和劳工输出的绿色通道, 便于对毕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和就业指导。

2.加强对企业遵守劳动合同法的管理。建立受理劳动纠纷的管理机制,给予企业安排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3.进一步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布局。从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进行人才结构的布局和疏导,扶持一批智力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经济实体,以拉动对大学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4.建立资助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思路的选择,不仅为大学生带来就业机会,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5.统一规划大学生就业的政府业务管理。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大学生人才库,简化就业申报、审批手续,为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

四、社会服务就业通道的供给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对接

近年来,教育市场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教育培训的民营企业,但与高等教育对接的不多,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活跃各种办学培训环境(包括外资培训机构),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

1.大学生的岗前培训。应结合用人需求和资格考试进行相应的素质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对高级蓝领的需求量大于对管理型、研究型白领的需求。蓝领技能的岗前培训可大大弥补高校教学的空缺,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智能结构。

2.大学生毕业后的后续教育可以提升就业力。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流行的“4+1”或“3+1”教育模式就属此类。大学生毕业后可到外语或计算机培训机构进行商务外语或电子商务、政务等现代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培训,作为进入外企、出国务工以及进入现代企业管理层“入场”前的培训。

3.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介机构的培植和规范管理。目前我国职介机构的职能大多停留在家政等体力劳动型层次,服务对象偏低,定位于大学生就业和白领流动的机构相当缺乏,需要大力扶持和培植。

五、用人单位就业通道的需求与学生供给和社会发展的对接

目前,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的需求上,对于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人才浪费,形成“高等教育过度”的假象。

1.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和培训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要发挥出价值需要一个“后熟”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2.企业应了解高校的培养模式,不能盲目提高用人的学历要求。高等教育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人才主要是以研究型和少量的高级别的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并不适合一些企业岗位。

六、结语

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遇到很大的阻力。只有疏通好大学生就业各环节的通道,使之成为畅通的、对接的、优势互补的系统,高等教育才会得到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通道体系中各个环节要做到“对接”并非易事,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各环节(子系统)内部除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外,还各自承担着其他的社会角色和任务,不可能完全一体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情况下,“对接”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值得探讨和下重力加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伍兵.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725-6726.

[2] 魏剑雄.着眼以人为本全力构建和谐就业通道[J].就业与保障,2006(8):53-54.

[3] 李育红.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 06x):226.

[4] 李东霞.浅析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中华现代教育2007,( 3):59-61.

[5] 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40):107-108.

[6] 于长永.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就业,2007(5):22-24.

(责任编辑:史玉英)

猜你喜欢
就业体系大学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