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剑
一
游戏,从字面上讲是人类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而数学课堂游戏是游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和特点,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爱学、乐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那么教师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营造一个充满童真童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乐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设计一些数学课堂游戏,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题。因此把部分教学内容或环节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尝试以一年级教学内容中两种类型的数学课堂游戏加以阐述。
(一)活动型游戏
活动型游戏侧重的是数学游戏的娱乐功能,在形式上更多地体现出数学游戏的形象性和灵活性。活动型游戏对一年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促使他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在10以内加法的练习课上,我在最后的几分钟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的数学游戏。课堂上,学生通过玩游戏练习了10以内的加法计算,而且在游戏中感悟了取胜的策略。
游戏设计:
出示表格:加法表
游戏规则:
(1)甲在方格中画○,乙在方格中画×。两人轮流在加法表中画一画。
如;甲先算5+0=5,在相应的方格内画○。
乙再算4+1=5,在相应的方格中画×。
如表格:
(2)当出现4个同一种符号连成一条线时(横、竖、斜线均可),执该符号者胜。
如:
教学效果:临下课前5分钟左右学生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的游戏能再度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巩固练习,并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演绎型游戏
演绎型游戏比较侧重游戏的内在形式,知识性比较强,外在形式则相对单一,以学生的脑力活动为主。演绎型游戏能唤起一年级学生好胜的心理,促使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
例: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在教学时间缩短,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想到了扑克牌游戏。
游戏设计:
两个人,每人各摸一张,一人做加一人做减。比如:一方看到对方的牌是9,而自己摸到的牌是7,但不直接告诉对方,而是把这两张牌的和16告诉对方,让对方猜自己手中的牌。如果算对了,这两张牌就归对方。摸完后,双方交换再来一次。当一副牌摸完后,再比谁手中的牌多,牌多的就获胜。
教学效果:
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发展,而且兴趣盎然。优等生在比赛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自然成功的机会较多;但中等生也有获胜的时候,当看到自己比优等生厉害的时候,自信肯定会增加,会激发他们更高的追求;学困生虽然获胜的机会较少,但也能积极参与比赛,当他们获得一次胜利后,那快乐是无法形容的。相信通过多次比赛,所有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的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游戏就是很好的兴趣载体。只要给予学生游戏的机会,数学课堂就是所有学生的乐园,他们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快乐。因此,教师们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课堂游戏。
二
(一)数学课堂游戏设计应遵循三项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游戏活动是从属于课堂教学整体的,数学课堂游戏的设计首先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游戏真正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2.趣味性原则
兴趣的产生,实际是成功的起点。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指出的那样:要把兴趣看做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他说:“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小学生对于玩游戏的学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就将原本比较乏味的数学学习变成了“玩”,使学生快乐地参与了游戏活动,有效地把学生的手和脑调动起来,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了“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
3.有效性原则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只有建立在快乐之上的学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教师如果能将平时身边常见的游戏引入教学中,提供学生玩乐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认为上数学课就像玩游戏一样好玩,数学课就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要想让数学课堂游戏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游戏的形式要活泼新颖、易于吸引学生参加;游戏的方法要简单易行,能使全体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注意游戏的密度、速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渠道使用与开发数学课堂游戏
1.教材中现成的数学游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行苏教版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就编写了许多数学游戏,这些游戏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合作进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如: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时,有“找朋友”、“对口令”等游戏;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猜数”、“比大小”等游戏;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时,有“蜜蜂采蜜”、“小鸽子送信”等游戏。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游戏内容,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乐于学习。
2.联系日常生活的数学游戏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强调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操作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后,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总是与平面图形混淆。所以,我就此开展了一次收集生活物品中的立体图形,并进行小制作的游戏活动——“能工巧匠”。学生们发挥想象,精心设计,作品丰富逼真,有“动物之家”,有“神州号”……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更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数学问题情境再现
数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游戏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创设一个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的课堂情境,努力满足一年级学生快乐天真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如:复习巩固得数是8、9的加减法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一幅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画卷展开了,同学们顿时被吸引住,争先恐后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游戏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教师应经常置身于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游戏内容和有效的游戏形式。我相信只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数学课堂游戏的教学方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数学课堂游戏的教育价值,课堂游戏一定会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