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012-04-29 19:57李娟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济南活力生命

李娟

摘要: 语文老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通过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练习,使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规范合作,让学生的思想充分交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命活力追问练习合作

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那么,初中语文课堂也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理由有二:其一,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无一处不迸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其二,语文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来自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应该能够更具有生命活力。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师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学会学习、生本教育等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课堂,力求在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而几年实践下来,还是有一些语文课虽然热闹,却没有生命的张力;虽然华丽,却缺少语文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让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追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优方式。

追问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中,先学后教的方式被大力推崇,我们这些基层的语文老师正尝试着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他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且预设了几个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学生们不仅认真读了课文,更积极地利用手中的各种参考书,寻找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踊跃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完整、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而不是如题目一样的“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学生积极举手,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的感受”。老师听完后,赞许地点头,表扬了这个学生回答得很好,并把答案又复述了一遍,继续下面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现成的答案,不是学生思维的结果。那么学生的先学,仅仅是从参考书上寻找答案吗?回答问题的这个同学懂了吗?其他同学理解了吗?这样的踊跃、热闹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吗?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课文,能够很好地用好手中的相关资料,甚至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所需要的答案,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如果老师适时地追问,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向纵深思考。比如老师就这个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能否用语文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学生就会思考:“济南的冬天”中心词是“冬天”,“冬天的济南”中心词是“济南”,题目告诉我们,老舍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景,结尾抒发的是对济南的热爱,首尾互相照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能够把“学”与“思”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练习,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根本保证。

“以生为本”的观念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已经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后对学生说:“会的同学请举手。”然后会的同学把手高举起来,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那些不会的同学所做的只是听别人说,也许听懂了,可不是自己的理解,很快就忘了;也许就根本没听懂,长此以往,就不想听了。我有时很无奈,因为自己的教室里总有那么几位“看客”、“听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应在课堂中用好草稿本。在他的课堂中,草稿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每到上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上,教师并不喊任何人站起来答题或上黑板做题,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每一个学生都要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前做题一样,教师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这样,教师就以简便的形式获得了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完全独立地工作。又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他常常要求“不会的请举手”,然后一起帮助,直到把这个同学教明白为止。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示例的方式,“我觉得哪个字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一起讨论,这样课堂上就没有“看客”、“听客”,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只有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合作,是学生交流思想的最佳途径

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智慧的碰撞中对接、融合,达成共识、共赏、共进。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今人也言:“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为两种思想了。”合作学习,学生成为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量之源,课堂便会处处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可是,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静心设计,否则误区不少: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信马由缰,放任自流;或一枝独秀,万马齐喑;或表面热闹,成效甚微;或漫无目的,无所适从。那么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内容的需要。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也不要每节课都合作讨论,我想一节课是否要采取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其前提条件可能有以下几个: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或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或这一问题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答案,能互相启发,思想碰撞。

2.准备要充分。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讨论的准备,不能一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转过身去讨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转身的时刻必须形成自己的观念或看法,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做不到的。有一次,我就是在这方面疏忽了。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柳宗元不是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请结合相关课文具体说说你的看法。问题刚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四人一组合作讨论,结果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小组讨论起始阶段,也就是学生转过身后有一段时间,大家处于失语状态,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似乎无话可说或无从说起,这难免仓促。同样是合作讨论的课堂教学,这一次我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改变了方法,提了一个“比较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这两位农民有何异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把要点写在草稿本上,三分钟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就避免了上次尴尬的情景,各组讨论热烈,有几个组对问题挖掘得很深。所以,教师应该在问题提出后,应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有了观点后,再讨论,可增强讨论的效果。

3.指导到位。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各自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和认识,引向深入,每位参与讨论者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同之处探究其原因,从而修正、发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认识。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在合作中学习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在合作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不胜枚举,但是不管方法怎样多变,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释放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

猜你喜欢
济南活力生命
活力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改制增添活力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