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亦有法 “合作”亦有道

2012-04-29 00:44鄢晓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图层分组学困生

鄢晓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能发现一些处在“边缘状态”的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中,这些小组的学生甘于“边缘”,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好像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在探究学习中,他们甘于孤寂,“冷眼”看其他小组同学忙碌的身影;在自主学习中,这些小组的部分学生甘于将主动权交还给教师,或者交给其他同学,没有自觉,没有主动,甚至做起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相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和分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分组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策略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 开展合作学习,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能替代其他优秀的教学方法,因此,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何时进行学习,或者说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比较合适。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综合性应用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开展。因为,在运用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或用多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师设计的拓展(提高)任务时,势必涉及问题的分析、任务的分解以及实现技术的选择等环节,而这些要素的确定,学生不通过讨论、协作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复杂任务的完成,还会带来实现技术的复杂性的多样化,分工合作是理想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帮垃圾分类回箱——制作多图层动画》一课时,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两个图层动画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多个图层的动画制作,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操作是有难度的。笔者此时将任务进行分解,布置开展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多图层动画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相互讨论,能较快得出“物体同时运动时,要将不同的运动对象放在不同图层中”的猜想,教师趁势再让学生用操作去印证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的操作方法,最主要的是通过小组探究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也为今后的动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我行我秀——主题动画创作》一课时,如让学生独自完成动画的创意、脚本的编写、动画的制作等学习任务,显然是有难度的。我按课堂的情况将学生编成若干个4~6人的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框架内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与任务的分解,集中团队智慧,通过讨论,确定小组创作主题,按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互相寻找各自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 规划分组,营造合作氛围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目的,合理规划小组分组不仅可以高效地达成既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可以体现和达到课程性目标。笔者观察发现,如果任意分组,处于“边缘”游离学习状态的学生,所处的位置多在课室的后排,而坐在前排的学生虽然合作学习的氛围很浓,但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计算机设备的限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摆放学生的座位。怎么办,这就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的座次上采取一些策略,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考虑“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组际平衡”分组原则,将优、中、学困三类学生组合在一起,力求每组力量均衡,避免出现强势小组和弱势小组。通过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对于学困生来说,改变了他们处于“旁观者”的身份,更重要的使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他们不再是一叶孤舟,不再会感到孤立无援。而且,通过与成绩优秀生的合作,可以提高学困生的个人学习能力。

“实践出真知”。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遵循“设计→观察→调整→优化”的实验原则,根据所在学校计算机室设备摆放情况,总结了一套较为可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座次编排策略。首先,在新学期初,与任教各班的班主任密切配合,调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兴趣、爱好、性格,各科学习成绩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基础分类。其次,按学生相关表现进行分类。最后依据学生个性分成A~F类。按4~6人一组将学生分配到8~12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如图1、图2)。将学困生的座次提前,使他们有最多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每组安排1~2名A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小老师”,履行小组内学困生的“传、帮、带”的职责。提前安排好座位,每3~4周轮换一次,这些学生的位置相对稳定,全班学生的学习素质均匀分布。各班确定学习小组组长8~12人。按学生意愿,部分调整个别学生座位,以优生为代表树立学科权威,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教师对个别、“热点”对个别、个别对个别等形式,达到教育提高个别学困生的目的。

说明:A—学科权威; B—善于语言表达者;C—善于推理者;D—善于操作者;E—善于观察者;F—学困生。

● 确定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监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归宿,而学习活动是学习目标的体现。因为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教师要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去,首先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个人责任分工表,以便在以后能及时进行跟踪和指导监督。其次,在监控、跟踪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共同奖励与督促、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另外,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对小组成员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关心、适时的认可,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必要时,也可适度利用小组之间竞争的心态,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激发和维持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制作旅游计划》一课时,布置了“畅游世博四天游”的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Excel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含有住宿费用、旅游线路、时间安排等资料的旅游计划。接下来学生填写分工记录表(如下页表1、表2),明确各自的分工。完成的小组可以到黑板上画一个个性标签,并上台汇报整个旅游的过程。通过小组分工记录表、个性化标签、小组上台汇报这些隐性化的管理和督促手段,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责任感和阶段成就感的驱使下,最终达成对总目标的实现。

● 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多元评价学生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合作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比如,上例中的《制作旅游计划》一课,笔者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填写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这不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各小组能通过听取其他几个小组的总结后,尝试改进方案。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价的习惯,并能从评价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这需要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特别是关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评价方法要经过反复地试用、反馈、修改来完善。另外,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不拘一格。随之而来的一定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研究。

猜你喜欢
图层分组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巧用混合图层 制作抽象动感森林
分组
图层法在地理区域图读图中的应用
跟我学添加真实的光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