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国
【摘要】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自学的核心,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 具备了阅读能力,学生今后可以从工作需要出发,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找和猎取大量必要的知识.本文列举了概念辨析课、公式推导课、定理证明课、习题课四种课型下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阅读能力;问题串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对数学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性、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懂每个符号、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但是,现行教材的编写大都以解题的形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一、层层逼近——“串”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阅读,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要排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提炼概念的本质属性.
案例1 在浙教版八下2.1节“一元二次方程”课堂阅读指导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串: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怎样定义的?
(2)对于系数a,b,c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3)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① 10x2 = 9;② 2(x - 1) = 3x;③ 2x2 - 3x - 1 = 0;④ ■ - ■ = 0;⑤ 2x2 + 3x - 1;⑥ ■x2 + 2 - 3x = 1;⑦ x2 = -1.
通过以上阅读指导,让学生领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属性是:首要条件是一个等式,其次要具备三个条件:(1)方程两边都是整式;(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次.剔除非本质属性:(1)有没有一次项或常数项;(2)是否按未知数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3)是否有实数解.学生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不受非本质属性的影响,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2 在浙教版七上2.5节“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笔者设计了4个问题的课堂阅读提纲,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本进行仔细阅读:(1)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2)a5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其底数、指数、幂.(3)94有几种读法?(4)-22与(-2)2相等吗?-23与(-2)3呢?为什么?由此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乘方”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楚了.
实践证明,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层层逼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概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在作业与考试中,不会出现由于粗心、不仔细而造成的失分.
二、题题变式——“变”问题,掌握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是整式乘法法则的下位,是一般法则形式下特殊形式的表现.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晰公式的结构特征,也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公式的地位、作用以及研究这类问题的方法.
案例3 在浙教版七下5.4节“平方差公式”教学中,教材先给出一组整式计算试题:
(1)(a + 2)(a - 2) =.
(2)(3 - x)(3 + x) =.
(3) (2m + 2)(2m - n) =.
比较等号两边的代数式,它们在系数和字母方面各有什么特点?两者有什么联系?
在得到平方差公式(a + b)(a - b)=a2 - b2后,笔者随之给出以下题组:
1. 下列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
(1)(2b + a)(a - 2b) = 4b2 - a2;
(2)(m - n)(-m - n) = -m2 - n2.
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4x + y)(y + 4x);
(2)(2a + b - 2c)(2a + b + 2a);
(3)112 × 108;
(4)10■×11■;
(5)5678 × 5680 - 56792.
教材设计意图很明显,是要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的一般式,揭示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公式中的字母既可表示数、也可表示式.
教材中还通过图形面积进行验证,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的老师们中引起了较大争论.有的教师从面积问题引入,有的也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文章.通过研讨,大家也基本取得了共识,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平方差公式的地位和作用上. 乘法公式是整式乘法法则的特例,公式本身的核心在于其结构特征,“面积问题”仅仅是从“形”的角度来说明乘法公式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面积问题”只要求通过计算、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即可.
“文字描述”、“符号概括”、“图形直观”这三种表达数学概念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平方差公式”的一个“真实”的刻画.
三、步步设疑——“改”问题,应用数学定理
几何定理是逻辑推理的主要依据,而严谨性是几何定理的主要特点之一. 数学说理要求言必有据,环环相扣,因此,对定理的深刻理解,肢解几何语言,分清定理的前提、题设及结论,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4 对于“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这一定理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阅读指导:
(1)这个定理的主语、谓语、宾语分别是什么?
(2)对于直径可以理解为过圆心的直线吗?
(3)你能根据自己对定理的理解画出图形吗?
(4)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平分弦所对的弧. 这里的“不是直径怎么理解”,请画图说明.
由于学生刚接触弦与直径,对所有的直径都互相平分这一事实不是很有意识,故笔者提出请“画出图形”这一设问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案例5 在浙教版八下“梯形”第一课时的“探究活动”中的“梯形中位线”的证明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阅读方法:
1. 回顾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画出图形,说出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与数量关系;
2. 根据梯形中位线的定义,画出图形,用刻度尺量出中位线的长度,猜想与梯形两底和的数量关系,并用两块三角板平行移动的方法判断中位线与梯形两底的位置关系.
3. 你能把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的公式进行统一吗?
通过对定理条件的改动,用三角形中位线的类比,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有学生对异面直线有了初步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也有的学生能从定理的本质对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深刻理解(如图所示),由于三角形中位线EF = ■AB,梯形中位线EF = ■(AB + CD),当CD = 0时,梯形中位线就变成三角形中位线,也就是说,三角形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四、句句揣摩——“析”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信息量大,生活气息浓,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很高. 所以学会精读试题、存真去伪,已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以2011年衢州中考卷为例,我校初二学生选做了部分试题,从中得出的结论略说一二.
案例6 (2011衢州卷第7题)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衢州推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衢州景”的主题系列旅游惠民活动. 市民王先生准备在优惠日当天上午从孔氏南宗家庙、烂柯山、龙游石窟中随机选择一个地点;下午从江郎山、三衢石林、开化根博园中随机选择一个地点游玩,则王先生恰好上午选中孔氏南宗家庙,下午选中江郎山这两个地点的概率是 ( ).
A. ■ B. ■ C. ■D. ■
评析 学生通过阅读,对试题的背景相当熟悉,有些同学甚至去过这些景点,考查的知识点似乎也简单,但出现的答案出乎意料.以八年(5)班为例,全班共50人,其中选A的有28人,占56%,选B的6人,占12%,选C的2人,占4%,选D的2人,占4%,认为此题没答案的有12人,占24%.
这里认为没答案的12名同学引起笔者的兴趣,究其原因,同学们说出的理由主要是,这六个景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想去哪个景点只要跟导游说一下不就可以了吗,不存在概率问题,因此学生以为想去孔氏南宗家庙和江郎山是必然事件,所以概率为1.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1)先让学生做一道题:“有两个不透明的甲、乙两个袋子,分别装有标上A,B,C标记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小球,现从两个袋子里分别摸一个球,恰好摸到标记为A和B两个小球的概率为多少?”
(2)通过做上面的题目,笔者指导学生重新阅读试题,并提出:① 题目中的“关键词”有哪些?② 哪些信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③ 题中“随机”一词怎么理解?④ 有没有时间顺序?
通过这些“问题串”的设计与解答,学生对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问题.
二十一世纪越来越数学化,而数学越来越生活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 “问题串”式的课堂阅读指导,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有效地阻止了教师不由自主地满堂灌.当然,在问题串的设计中,教师在着眼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对书本知识与例题要进行合理地处理与重组,这不仅不会令学生产生重复感和厌倦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因此,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而以“问题串”的形式把数学“读”起来,无疑是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石达林.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代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