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娟
高中阶段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如果把握不好各知识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正确对待数学问题,就很难掌握其思维方法、学好数学。一般来说,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观察、抽象、分析能力较差,缺乏求知欲,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思考,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心不在焉;课后不复习,课外作业不认真完成,不愿多动笔画一画,想一想,不善用草稿纸,专门看书,殊不知数学是看不出来的。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知识零散,谈不上知识点间的联系;或者大量地被动做题,做题前不深思,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套,做题后不反思,不变换,不求甚解,不寻求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从不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知识来源单一,知识面窄,解题方法不当,不能活用数学知识。因此,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很难做到了。
2.学习方法不科学,违背学习规律。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是数学尖子生,进入高中后,自以为有一套成功的法宝,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有的不能与教师“同振共鸣”,似懂非懂,知识的点、线、面贯穿不起来,重、难、疑点没有听懂听全,课后又不及时总结,复习、巩固,没有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乱套题型,赶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了事。这样学习高中数学,肯定是失败者,但这些却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3.不能主动地探究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习数学就怕没有问题。数学可以说是由若干个问题构成的,比方说函数问题,值域问题等,把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了,学生就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很多情况下,数学教材后面的问题总是建立在前面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不探究,问题越多势必造成学习的障碍。有些学生,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放任不管,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主动探究,不求甚解,理解停留于表面,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佳,就片面地认为数学难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他们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尊敬和爱戴,因为学生爱老师才能爱学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将情感转移到喜欢数学这门学科上。其次,我们要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多给予他们鼓励,要让学生从心底里认为数学学起来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难,只要自己坚持,只要自己努力,付出是有回报的。最后就是要让数学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及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重视个体差异原则
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他们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同,心理、生理发展速度的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同时学生出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也不同。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因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数学活动时所具有的能力的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的差异。坚持个体差异原则,就是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施以适当的数学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四、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别,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堂提问中,让学困生来回答一些基础知识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也有利于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们也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学困生必须做基础题,并给他们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选做题,循序渐进,慢慢地加大难度,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新课标在“学习内容”中提到了若干重要的数学观念、意识和能力,但没有提及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要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界定和刻画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领悟和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目前积累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充分。但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有本质的认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相比,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够使人受益终生。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事实上,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