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应答

2012-04-29 00:44许静
考试周刊 2012年79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

许静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戏剧表演法已经逐步引起重视。但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表演法作为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对表演法的误读,也是对其意义的低估。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表演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代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因此,深入理解表演法的意义并探究其应用的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表演法要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合理应用,教师素质是关键。但在中国传统教师培养体制中,表演环节常常被忽略。在中小学,真正有表演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甚至一些教师还对表演法有偏见,认为是“作秀”和“浪费时间”。可见,表演法在国内,要真正登上教学改革的“大雅之堂”,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戏剧表演法初中语文课堂应用

表演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之后受到关注,其合理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但由于戏剧表演本身的复杂性、情感性、情境性、创造性,教师在应用时遇到不少困惑,容易陷入为表演而表演的误区。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对近年来教师在应用表演法过程中的主要困惑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表演目的的确定

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语言的工具目的,更要达到其人文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阅读、应用、体认、参与等手段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情感的认同和升华。表演法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普遍的问题是:授课教师常对表演的目的含混不清,忽略课程目标的情况随处可见,如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角色,而是一种“符号性”的提示或解说表演,结果只是博现场一笑,热闹一番;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表演,只要逗乐搞笑就认为是达到教学目的了,没有实现价值的升华;大多语文教师不具备鉴赏学生表演的专业能力,不知如何把握和引导学生正确表演。

我认为,应首先清楚“为什么表演”,即表演的目的。表演目的应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以课程目标为表演目标。对于初中语文而言,表演法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倡一种新的课程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传统意义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外,还要重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育,以及良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交际能力的养成。而表演法在这些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新课标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如前所言,表演法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和形式,学生通过表演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在表演中实现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采用表演法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以课堂目标为表演目标,即学生这堂课收获了什么的问题。由于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是抽象的,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来“言传”外,还要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表演内容的选择

表演内容选择是一线教师的主要困惑。错误的表演内容选择不但会打乱教学计划,还会影响教学进度。虽然有课堂互动,但是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为表演而表演。那么,究竟应该以什么衡量所选片段呢?笔者认为,选择表演内容要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1.适合性(适切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戏剧、小说类的课文可以确保表演法得到更好的应用。同时,表演内容必须适合学生,这里的“适合”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确保表演内容在学生承受的范围之内。例如,从学生的性格、台词、肢体表现、思维特征几个方面衡量,综合考虑。然后,表演内容要适合环境,城市学校和偏远山区都可不同程度地应用表演法。在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准备音乐、道具、服装、舞美等;在条件较差的环境同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肢体和声音来表演。此外,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不但可以增强其自信,还会有意外收获。

2.趣味性原则。选择趣味性的表演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又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容趣味性,即所选的表演部分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积极的人物心理活动。另一方面是方式趣味性,即善于应用戏剧表演元素的训练方式,将表演方式与表演内容巧妙结合。

3.多样性原则。表演法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课堂内容的设计,形式上分为语言类、肢体类、语言肢体并存;规模上分为单人、双人或多人交流;内容上分为无言或少言的交流;篇幅上分为雕塑式表演、片段式表演、完整式表演。

4.灵活性原则。在表演法的应用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投入多收获少”,针对这一点,教师完全可依据灵活性原则进行课堂的组织。主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是所有的表演呈现都是按照教师的预测进行的,有时会从学生的创作中发现闪光点,只要是好的就应该鼓励提倡。

根据上述原则,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适合应用表演法的课文有很多,如《范进中举》、《皇帝的新装》、《丑小鸭》、《蚊子与狮子》、《白兔和月亮》等。

三、表演角色的安排

角色是表演的主体,因此在表演中,角色的安排非常重要。一些教师在角色安排上缺乏必要的考虑,一方面随意点将,不考虑学生是否适合角色,另一方面又强制安排,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如此种种都破坏了表演的教育效果和艺术效果。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表演法应用中发挥着“导演”的作用。一般来说,导演要根据演员的形象、气质、性格等来合理安排角色。对教师而言,不必克隆,但同样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来说,在选择学生方面,形象思维较强、性格活泼的学生占优势。既然是表演,就少不了声音、台词、肢体、演绎,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中,也要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做到自觉、自愿、自动。例如有目的的能力训练“寻找枪手”中,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样的训练,开场白不同,学生的积极程度也不同。传统开场白:请问同学谁来扮演枪手?(这样的开场白,往往会使学生紧张,惧怕孤独的当众表演。)另一开场白:在介绍完训练规则后,在神秘的音乐的渲染下,教师不经意间指定“枪手”,宣布游戏开始,反而效果更好。

其次,教师要发挥调剂的作用。教师虽然相当于导演,但不是事无巨细都过问,应该更多地组织、引导学生,带动学生通过表演体验角色的情感,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角色,转换角色;要避免一味地做表演示范,造成“批量生产”。对于距离自己遥远的角色,应培养学生借鉴生活中情感的能力,把角色的血液流淌在“自己”身上,角色就能演“活”了。

其三,通过学生的表演提高综合认知。性格活泼的同学可以扮演戏分重和特点明显的角色,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扮演戏分轻和接近本色的角色,这样不会使表演者有压力而产生抵触。例如,学生表演一个内容是地主恶霸欺压百姓的片段,这时环境提示是“寒风凛冽,狂风暴雪”。部分学生来演绎“寒风凛冽,狂风暴雪”。我的提示表演是:“你”是有生命的狂风暴雪,其情感同样是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变化的。只见六个表演者站成一排,手与手连接且交叉,并将一条条长纸条捏在手里。当地主恶霸无情的用拐杖把穷苦百姓打倒在雪地里的时候,有生命的“狂风暴雪”也在随剧情的节奏肆虐摇摆,人与自然情感交融。这种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分工合作,但形分神不分,应鼓励学生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自由的发挥,从中感受表演的乐趣。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提倡课堂即兴表演,并非一定要准备形象的道具,也可安排学生演员做道具。

学生对于角色的认识和选择将是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问题,相对于成人,学生未经世俗观念雕刻的心灵具有一种天然的、开创性的视角,对这种纯自然的创造力的开发,是教师的使命。

四、表演尺度的把握

作为教学方法的表演法与真正戏剧表演还是有所不同的。表演法是以“教育”为度,实现表演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更多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真正的戏剧表演是以“表演”为度。在操作中,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表演尺度会为学生带来不良后果,造成事倍功半。表演过了或表演不到位,都是要避免的误区。表演过度,表演的成分盖过教育的成分,可能会陷入为表演而表演的境地而无法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表演不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表演如隔靴搔痒,无法体现表演法的独特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的“度”决定了表演的“度”,表演的度,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来制定。表演法的应用过程中,不用过于强调学生钻研表演的技巧,只需学生了解表演的基本要求,学会表达人物的情感,掌握角色的有机交流,尽快进入假设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表演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简单、明了、具体,在把握了课文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角色表演,避免师生对表演过度陌生,望而却步。此外,在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正是表演法所特有的延伸性、生成性和超越性。

五、教师作用的发挥

对于表演法,不少一线老师们的态度是:中看不中用。据调查,此看法产生的根源是一些教师对戏剧表演法的本质、特点及功能理解有误,教师的观念和素质不能适应表演法的要求。应用表演法的关键不在“应用”二字,而在于“理解”、“转变”、“提升”。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表演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表演法难以正确的发挥作用。

其一,教师是合格的教育者。在表演法应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说戏”。教师要从教育的角度来进行指导,理解表演的教育性,才能避免为表演而表演。通过说戏来实现以下功能:感染功能,教师说戏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感动自己才能感染学生;审美功能,要体现作为教师这个特殊岗位用语的准确性,除“声情并茂”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传达信息的轻重音等细节,区别于导演的说戏方式;促动功能,促使学生建立心理行动的功能。

其二,教师是表演者。教师在表演法的应用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演,而是以“导”为切入点,激发和感染学生“演”的欲望,从而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创造力、想象力。

其三,教师是组织者。课堂组织在应用表演法的课堂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因为在此课堂上未知元素较多,例如,演员,呈现效果,学生观众的点评等等。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因材施教,把握课堂整体情况做即兴处理。

其四,教师是欣赏者。教师的“欣赏”具有“生成性”和“教育性”。作为欣赏者,就是要参与观看学生的表演,享受其中的美好,领略其中的乐趣,并通过回应帮助学生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的能力,充分地理解学生表演。此外,教师的“欣赏”可促进师生的演后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其五,教师是协调者。这里的协调包括时间的协调、空间的协调、课堂的协调、角色的协调。

由此看来,表演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式教学模式,在科学表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真正理解表演法的本质,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3.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3]李晓东.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5]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