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兼具教师、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这支队伍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实践经验难以持续、辅导员理论知识研究等不能走向纵深。从高校辅导员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入手,探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困境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083-0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很多学校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稳定辅导员队伍,比如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在3~7年不等的时间段内不能转为教师岗位,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师资不稳定
从观念上人们习惯于把辅导员队伍排斥在专业教师队伍之外,认为只有专业学术人才才是教师,辅导员更多被看做是教学上的辅助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更有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一说,只要是跟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来处理。这给辅导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辅导员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一方面为繁杂的工作所累。
(二)数量不足
在校内编制上,有的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会压缩编制,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在配比上不能完全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进行,有的学校远远超出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有的甚至到达1∶500的比例,大大超出辅导员的精力范围,使辅导员超负荷工作,为大量工作所累,很快进入职业疲倦期,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因此大量辅导员选择转岗或跳槽离开。
(三)素质不高
有的学校不懂、不重视辅导员工作,把凡是专业不行的、素质不高的、没地方安排的教师,甚至是临近退休的教师管理人员等汇集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辅导员队伍的组成在这些人眼里成了减轻行装的“大囊袋”。
(四)流动频繁
辅导员频繁流动,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他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处于相对弱势,工作前景缺少激励,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致使整支队伍缺少职业牵引力,辅导员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有困难。
(五)缺失榜样
由于辅导员工作属于事务性繁杂的工作,其工作成绩很难评价,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难以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自豪感。少有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能做到风生水起,树立起榜样作用,而榜样的缺失更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增大,以致辅导员被认为是份没前途的工作。
(六)考评制度缺失
许多高校都没有制订出相应的辅导员工作评定办法,使得辅导员的评定工作无法公平的开展。专业教师的年终评定有教学任务和科研论文作为资本,辅导员这些明显的“政绩”都没有,评职称、提工资多数只有是靠边站的份。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多偏向于社会需求,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因此,高校的发展需要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知识的人才的加入,共同为高校的发展做出专业贡献。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先从感情上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相互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信任感。感情上的进入更能帮助辅导员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其规律性和独特性,需要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最终提炼出更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教育方法。
(三)辅导员理论研究的需求
辅导员队伍的高流动性,使学校的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提炼、实施,不利于辅导员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这种高流动性让学校辅导员实践工作也总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四)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需求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角度来讲,频繁更换辅导员,不利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有的学校由于频繁更换辅导员,学生对学校的实力产生怀疑,丧失对学校的信心。从高校教师角度来讲,辅导员干活多、发展差、工资低、地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对辅导员的忽视,使得这个群体长期处于高校教师队伍的边缘,并由此产生没有发展前途的观念,阻碍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三、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
目前,无论是社会、学校、辅导员本身等都对辅导员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从社会、学校、辅导员自身等层面转变观念,在待遇、培养、培训、提拔等方面使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一样获得同发展等机会,使辅导员看到职业发展前景,安心本职工作。
(二)完善评聘制度
首先,为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应该要保证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在工作、生活上、学习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待遇、职称、地位等方面给予公平、公正的认定。
其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长期性的培训来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其具体的业务工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最后,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应设立相应的职称系列和岗位津贴系列。规范的辅导员职称评定,有利于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投入更多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治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及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134.
[2]周元斌.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3]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4]张立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2000,(4).
[5]王齐.高职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6]朱丹.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策略探析[J].大学教育,2012,(4):67.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