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模式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研究

2012-04-29 19:39:39沈皓
大学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财务财务管理改革

沈皓

[摘要]探讨了事业单位改革大趋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124-02

新形势下,高校将逐步从过去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过渡到独立自主的法人;经济活动目标由“收支平衡型”转向“收支与效益并重型”。这种角色的转换迫切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从手段、方法到理念、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改革,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符合社会公众对高校改革的期待。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财务管理

我国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是指高等院校依据国家、地方法规制度和办学方针,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中心,组织各项财经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内容包括:机构设置、预算管理、经济政策、财务分析与预测、资金管理、组织收入与内部控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由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其内容包括:提高包括绩效工资制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员工参与决策制定过程;放松管制但同时推进绩效目标管理;运用信息技术;顾客服务;使用收费;合同外包形式;撤销垄断性的管制规定。

新公共管理的过程包括:公共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绩效标准明确和可计量性;重视产出控制,根据所测量的绩效将资源分配到各个领域;公共部门内围绕产品分解为资金独立的合作性单位,彼此仍保持相互联系;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强调资源利用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新公共管理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任务。改革后,高等院校作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出现,因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粗放,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反映着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依然存在“部门预算和内部预算不一致;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回事”的现象。在预算编制上,存在预算项目简单粗糙,预算支出缺乏科学的定额和标准,编制过程不透明等现象,使得部门预算不准确、内容不全面,无法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及事业发展方向;在预算执行上,执行刚性不强,预算调整随意性大,更有甚者是预算编制滞后,预算指标下达较晚,使预算编制失去了事前和事中控制的作用,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风险意识不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长期以来,高校的经费绝大部分依赖于财政拨款,高校财务基本属于“报账型”财务,“只记支出,不管效益”,“重核算,轻管理”的情况一直存在。这种粗放式管理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缺乏效率和成本意识,财政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为此许多高校转而寻求银行借贷。由于长期以来理财意识的淡薄,“只管借贷花钱,不管筹资还贷”的思想依然存在,许多高校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几近于破产。

(三)高校会计制度亟须改革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于1998年开始实施,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满足有关方面的需求,难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无法客观反映高校的办学绩效和财务绩效。

(四)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

目前,大部分高校未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资产、科研、人事、教务等部门之间信息资源未形成共享,导致可用于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料相对割裂,信息反馈迟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无法保证,工作难以进行有效协同,财务控制措施也难以有效落实。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高校财务管理改革

(一)重视产出控制,根据绩效分配资源

由于依赖当前的会计核算制度下所产生的信息数据而无法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形成融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于一体的能满足多元信息需求的高校会计系统,以使会计信息对高校经济管理、决策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作用。

(二)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精神,高校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实行“统一领导、适当授权、目标合理”,建立责、权、利清晰的财务管理体制。考核目标应具有合法性、实用性、导向性,以此促进高校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管理,充分调动高校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实行财务公开,充分利用群众监督、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强资金监管,实行经济责任考核制度,将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促进高校经济活动良性循环。

(三)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

目前高校已基本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但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应继续深入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控制流程再造,实现财务控制和管理流程标准化、精准化、高效化。应促进财务信息沟通无障碍,解决学校的财务运行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存在的不同利益取向和信息不对称情况。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利于及时发现和消除高校领导层偏离财务目标而产生的不符合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

(四)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创建高绩效财务团队

任何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员工参与决策制订过程,对员工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加强高校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更新人员知识结构已是迫在眉睫。高校财务人员应主动加强学习,将风险意识和绩效管理理念渗透到日常的财务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贝洪俊.新公共管理、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会计改革[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1).

[2]张娆.新公共管理模式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5,(10).

[3]张界新.基于绩效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控制[J].会计之友,2010,(8).

[责任编辑:钟岚]

猜你喜欢
财务财务管理改革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18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9
水利财务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