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俊 班忠玉
[摘要]受网络时代多元化社会环境、校园亚文化的影响,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着内涵把握不准、活动“同质化”的问题,必须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围绕民主、法治、权力监督这一中心,结合学校特色,融汇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实施“廉政品牌”战略,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关键词]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120-03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廉政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承担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希望。主动面对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成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建设廉洁校园,推动反腐倡廉深入进行的一个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受社会对高校评价、认同体系的影响,高等艺术院校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表现是组织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办公经费缺乏,活动得不到有效支持。其次是教职工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职工认为廉政教育的对象是权力群体,普通教师与权力关联度不高,即使个别人腐败,也是个人修养问题。再次,艺术院校学生思想上独立,性格上张扬,受网络信息、校园生活亚文化的影响,怀疑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部分高校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事实,证实了他们的怀疑准确,极大地稀释了青年学生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信任。
(二) 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把握不准
2010年,中央《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廉政文化建设基本理论框架的成型。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高等艺术院校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把握不准。有人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宣传、倡导廉政生活,帮助师生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养成高尚的个人品德;有人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文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来探索廉政的观念、制度、行为和器物表征,并运用文学、艺术等形式进行传播、推介。”[1] 还有人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廉政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重构活动。内涵的不确定性导致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偏位。任何文化体系的建构都要依靠一定的外在的载体,表现为一定的形式,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增强其吸引力和渗透力,但单纯的外在表现,如廉政会议、廉政书画比赛、廉政文艺演出等,浮光掠影,缺少内在的本质联系,影响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
(三)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同质化”倾向
所谓 “同质化”,就是同一地域的不同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指导思想、组织方式、活动内容,甚至活动项目趋同的现象。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可分为他类高校的“同质化”和本类高校的“同质化”两类。与他类高校的“同质化”是指不同类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类型、项目雷同,同类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质化”的相似度要大于不同类型的高校。不论哪种“同质化”,都会弱化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造成不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质化”倾向的主要根源首先是缺乏理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薄弱,难以担负起指导的重任;其次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动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敷衍了事,使廉政文化建设实践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千篇一律。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否定了不同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区域文化特征,削弱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最普遍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方式,具有无所不在的普遍性特征,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能以无形的观念和意识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有形的存在,深刻地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广泛存在于由家庭、朋友、熟人等组成的小圈子内的亚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文化心理传播的社会性,腐败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和渗透,开始形成了社会亚文化心理”,[2]部分行业腐败现象的流行化、社会化趋势,自然获得了文化上,特别是亚文化“稳定而有力的支持”,并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社会群体对腐败现象的集体无意识。艺术院校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工程建设、图书设备采购、招生录取等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可自主支配资金的增多,加上部分人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自律要求,运用手中的权力进行钱权交易,使往日神圣的艺术殿堂成为腐败现象的多发地和重灾区,极大地消弭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效果。
(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力
随着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相对完善的廉政机制对导向、调控和约束高校领导干部、师生的廉洁自律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制度落实不力的弊端。廉政制度落实不力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在校内,对一般党员干部、教师的相关廉政制度能够得到有力执行,但对手握实权的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督制度往往成为空文,因为他们的个人意志对涉及人、财、物的重大事项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校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制度执行不力的责任。尽管党纪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负有主要责任,但很少有高校主要党政领导因为廉政建设不力而受到相应处分,更无人因此而辞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流于形式,是造成部分高校领导忽视廉政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阻遏高等艺术院校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示范效应的主要障碍。
(三)高等艺术院校的特殊性
由于艺术作品产生的创新性和艺术性要求,创作者必须保持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维的独立性,职业特色养成了高等艺术院校师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和自由的职业性格,培育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校园亚文化圈。反之,这种亚文化圈又巩固和强化了师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受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高等艺术院校师生是否接受廉政文化建设的观念,不是由论述者的权威身份和社会地位,而是由廉政文化建设观点本身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所决定的。囿于当前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学者们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系统的研究,难以揭示廉政文化建设的本质,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缘于理论不足而导致的浮光掠影式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社会和部分高校频发的违法乱纪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等艺术院校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的认可,阻遏着廉政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
三、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质量的对策
(一)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廉政文化建设本质
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廉政共识,督促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个人自觉践行廉政规范,养成校园廉洁风气。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师生信息丰富、思想活跃、崇尚自由的特点,从民主、法治、权力制衡等廉政建设的中心问题出发,动员师生全面参与廉政文化建设。首先,强化民主意识,尊重师生的独立性。要以平等的心态,邀请师生为廉政文化建设出谋划策,通过会议宣传、学术交流、私人谈心等多种渠道,争取广大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其次,注重制度建设,按照制度办事。要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框架体系,坚持依靠制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依法办学,依法行政,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突出法治意识,强调规章制度在专业发展、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学生评奖评优等涉及全体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关键作用,是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获得师生衷心认同、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再次,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权力制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鼓励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平等参与、尊重少数人权力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动员最广大的师生参与对权力的监督,培养权力监督与制衡理念,避免权力沦为为个人利益或少数人利益服务的腐败工具。借助校园网站、专项公告等多种路径,实现党务校务公开,接受全校师生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实际行动诠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融合学校与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因地制宜
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融汇地域文化,做到廉政文化建设与师生学习、工作的有机结合,以充实廉政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内容。
首先,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是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等艺术院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如,苏南某艺术院校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育化体系的育人“双体系”之中,实现了廉政文化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健康和谐的廉政文化育人生态系统。其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要注意与学生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专业教学、课程作业等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廉洁意识,养成廉洁品格。可以借助“廉洁文化活动周”等专项活动,发挥师生专业优势,突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第三,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可以邀请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就工作中侵财、贪渎等经济犯罪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第四,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标兵评比等,增强广大教师廉洁从教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树立清廉做人、廉洁做事的榜样,引领大学生树立“胸怀祖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乐于奉献”的职业情操。第五,结合校园文化,实施“廉政品牌”建设。高等艺术院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打造自己的“廉政品牌”,通过“廉政品牌”建设统一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发展。第六,与地方优秀廉政文化相结合。总之,高等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紧紧围绕廉政文化建设的本质与内在规律,结合学校特点,融汇区域文化,满足师生的身心需求,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提高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干戈.廉政文化建设的概念分析. [EB/OL].http://www.cnicw.gov.cn/info.
[2]江彩云.从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审视腐败认同潜意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3).
[3]宋波.高校廉政文化内容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张用建,郑三土.亚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冲突及其消解[J].廉政文化研究,2011,(3).
[5]王晓田等.高等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模式的现状及其优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
[6]秦馨,唐秀玲.论新时期我国廉政文化的路径创新[J].学术论坛,2011,(8).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