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12-04-29 13:59:31韩俊刚李菲
大学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体校高水平教练员

韩俊刚 李菲

[摘要]为了解我区当前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的真实情况,总结我区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的经验,就当前我区在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如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经费缺口大、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8-0074-03

随着北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对我国国民产生的深远影响,竞技体育不仅直接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因此,国家的每一个奥运周期运动员的储备都离不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当前,广西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总体规划”,建立“重振广西体育雄风”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全面提高我区居民的总体身体素质,全面提升广西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与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区必须抓好人才培养的组织建设,抓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使广西体育人才培养建立在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这对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是对我校在今后青少年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各市分管训练的体育局领导、各县文体局领导、各级体校领导及25个项目的教练员代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中一些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对文献资料的观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经过征询多位专家教授意见,确定调查问卷内容,将不符合要求的问题进行修改或删除,最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信度、重测信度。共发放体校调查表81份,回收81份,回收率100%。发放教练员问卷调查表613份,回收599份,回收率97.7%。

3.访谈法

先后走访了广西高级教练员、广西各市分管训练的体育局领导、各县文体局领导、各级体校领导及25个项目的教练员代表,对目前广西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管理机制、办学模式和人、财、物管理体系以及储备情况进行高度访谈。

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所回收的数据全部运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计算、分类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目前业余体校办学形式现状

从表1得知,我区业余训练主要采取一集中、二集中、三集中的办学形式。其中一集中的体校有30所,占37%;二集中的体校有28所,占34.6%;三集中的体校有16所,占19.8%。有7所体校没有开展训练,占8.6%。区级体校住校人数500人,市、县两级体校住校人数4909人,比例为1∶10。

“一集中”的体校功能单一,办学条件要求相对较低,组织形式简单实用,可行性大和广泛性强,易于普及推广和实施,但规模小、深度浅、随意性大、系统性差、效率低。“二集中”的体校办学条件相对要求较高,有序性和衔接性好,稳定性高,系统性较强,效率较高,也较易于操作推广和实施,但横向联系多,关系难协调,学生插班就读难,而且训练时间无保障,灵活性较差,学生管理难度大。“三集中”的体校办学条件相对要求更高,规模较大,功能较多,灵活性和稳定性、有序性和系统性都较强,训练时间也相对有保障,效率高。但可操作性小、普及推广难度大,学校经济负担重,横向联系多,各项管理难度较大,而且文化课程结构复杂,教学质量难保证。在发放的教练员调查问卷中,在选择体育后备人才最佳办学形式方面,有41.7%的教练员选择了三集中办学形式,有36.7%的教练员选择了部分学校采取二集中办学形式,选择其他形式的占21.6%。

(二)广西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输送情况统计分析

输送是反映业余训练水平的硬性指标,也是检验广西竞技体育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储备的过渡平台,与业余体校的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根据2005~2008年度输送情况的统计(表2)结果表明,上一周期各级体校每年输送专业队人数与在训人数的比是1∶433,输送区体校的比是1∶169,总输送率仅3.29%,说明各级体校的输送难度非常大,输送率太低。

从表3得知,广西2006~2007年度各级各类体校向一线输送的人员统计主要有:29所一集中体校向一线输送17人,28所二集中体校向一线输送33人,16所三集中体校向一线输送175人(其中处于二线的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向一线输送141人)。其中三集中的体校数量最少,而输送的人数最多,二集中的体校次之,一集中的体校输送的人数最少。说明了广西现阶段青少年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输送以二集中和三集中体校为主体。为此,在加快、加强改革与发展广西体育运动学校的同时,还应该在各市县有重点地扶持二集中和三集中的基层体校,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区业余训练三级网络布局,这样才能确保广西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广西青少年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建设情况。

从调查广西的21所市级和41所县级体校的教练员职称情况可以看出:广西青少年运动队的教练员职称偏低,有超过半数的教练员(50.8%)是初级职称,有10.7%的教练员未定职,其中,县级教练员仅有22.3%获中级,初级占62.8%,未定职的教练员占11.2%。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教练员搞了三十多年体育训练,临近退休还是初级,有的干了十几年教练还没有职称,有的教练员是工人指标,地方人事部门不给评,只好申报厨师职称。

(四)广西基层体校青少年运动队训练项目设置情况

从调查统计中得知,目前广西体育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培养的一、二、三级业余训练项目中,共设置有24项,在训人数量排列顺序大体为:篮球、田径、举重、乒乓球、摔跤、跆拳道、体操、游泳、羽毛球、拳击、武术散打、武术套路、足球、射击、射箭、蹼泳、柔道、跳水、水球、网球、技巧、蹦床、艺术体操、手球。从统计情况看,各地各级体校在设置训练项目时,基本上可以根据当地的现有条件、人才资源、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并且已经综合考虑了项目的普及程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但在体现我区“灵、小、短、水”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中,“灵” 和“水”的项目的在训人员显示出数量偏少的倾向。

(五)广西青少年运动队训练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调查发现,广西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培养一、二线队伍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所设置开展的各运动项目训练要求。三线队伍除桂林市及其所辖的部分县(市)和南宁、柳州、玉林、贺州、上思、横县、宾阳等仍具备一定的规模外,其他地市、县(市、区)体育部门的训练场馆及器材设施状况非常差。在调查的81个区、市、县体校中,12所区、市、县级体校基本能够满足训练的要求,占总数的14.8%;有18个县级体校的场馆被拆除和挤占,占总数的22.2%;有13所市级和38所县级体校场地器材设施非常简陋破旧,占总数的63%,其中4个县的游泳池和1个县的射击场已经废弃,不能开展训练。

(六)广西基层体校青少年运动队训经费来源方面

目前广西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包括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和市场开发为辅的渠道。从整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的层次看,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的重点对象主要是我区的一线队伍和有编制的二线队伍。处于各地市、县(区)的三线队伍,大部分地方财政除了保证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外,无其他政策性补贴,专项训练经费等也未能列入财政预算。对于评上各类后备人才基地的体校,中央及省(区)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资金扶持。自治区体育局每年业余训练布局经费116.9万元,布局项目24项,布局点41个,共125个项目点,其中重点项目98个项目点,平均每个项目点1万元,一般项目27个项目点,平均每个项目点0.7万元。目前区重点项目布局的经费很难维持一个项目的正常运转,人数多的单位都无法负担一次自治区年度赛的费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广西目前各级各类体校办学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形式,办学要求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办学的规格差异较大,很多市、县体育局撤并后,体校的管理职责增多,人员编制减少,以至于教练员编制有限、教练员职称得不到解决,影响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广西向一线输送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的主要集中在市级体校,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对县级体校的建设重视程度有关,一些县级体校的运动队训练场地得不到保障、训练经费来源有限、训练项目设置过于分散,这些都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成绩的因素。

广西基层体校青少年运动队在设置项目时,更多的是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项目覆盖面较广,这就使得本已经有限的项目经费在经费资助上更加拙襟见肘,不利于优势项目的发展与建设。

(二)建议

我区体育青少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结构体系分为一、二、三线三级训练网和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两大部分。一线是专业训练,二线和三线是业余训练。因此,首先要抓好目前一线现有的7个运动项目发展中心,以确保我区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和储备。其次,以广西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树立示范,并制订出相应的办学、管理、训练等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加大力度扶持一些条件较好的、有特色的三线市、县级体校,夯实我区体育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的基础。

各地市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解决基层教练员的编制、职称及福利问题,解决教练员的后顾之忧,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训练水平,优化基层教练员队伍。

现阶段我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和结构主体依然是以“举国体制”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大力引进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扶持地方体育事业,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应蕾.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2006,(5).

[4]马志和.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途径[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5]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6]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体校高水平教练员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中国外汇(2022年12期)2022-11-16 09:10:38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运动精品(2022年3期)2022-08-12 03:04:02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2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新体育(2018年8期)2018-08-05 17:55:22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