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香
【摘要】桃花因其色彩艳丽、生机盎然的外在形态,成了盛唐文人审美的对象及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他们吟咏的桃花诗色彩明丽、形态娇美、意象丰富、意境优美、用词精妙、韵律和谐。其诗作不仅具有完美的艺术技巧,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自然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关键词】自然美;意象美;语言美
盛唐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整个社会都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并由此铸成了意气风发、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也由此形成了盛唐文人观照自然、关注人生的审美情趣。桃花以其色彩艳丽、生机盎然的外在形态,成了盛唐文人审美的对象及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桃花诗是盛唐文人讴歌自然、赞美自然、表达情感、抒写理想的真实体现。尽管作家的个人修养、艺术风格各异,但都反映了盛唐诗人积极向上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诗作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自然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形神兼备,体现出桃花的自然美
桃花之美美在其自然的特性即色彩上。《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抓住了桃花如云似霞的特性,进而烘托喜庆的气氛。盛唐诗人更是把桃花这种美艳娇人的自然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妙笔生花,让桃花有了神韵。
(一)突出特性,呈现桃花生机盎然的娇美
桃花以优美的姿容、艳丽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进入盛唐诗人的审美视野。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是一幅花容柳绿、色彩明丽、春意浓郁的工笔画。王昌龄的《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写出了桃花“花叶同发、烂漫妩媚”[1]的姿态美。李白的《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抒写的是对桃花艳冠群芳的惊喜与赞叹;《东鲁门泛舟二首》“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抒写的是桃花开满堤坝的壮丽春景。杜甫的《春日江村五首》“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喜晴》“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展现的是桃花的美艳烂漫。
(二)细致入微,呈现桃花艳丽多姿的形态美
盛唐诗人凭借对客观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鉴赏力,捕捉到了桃花不同姿态下的美。岑参的《春兴戏题赠李侯》“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是桃花未开之态,表达了作者盼桃花盛开的急切心情。杜甫的《江雨有怀郑典设》“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是桃花含苞待放之态;《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桃花初开时的娇嫩之态;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深红”、“浅红”写出了桃花花色、品种的多样,表达了诗人对桃花的喜爱之情。王维的《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是水中桃花的红艳之美。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桃花带露,浓艳非常,写出了雨中桃花的娇艳。杜甫的《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写出了风雨中桃花飘落的情景。
情与物融,体现出桃花的意象美
古典诗歌的意象主要是指主观的“意”与客观的“景”的有机结合,是诗人借助对客观物象的捕捉和外在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我的主观感情。桃花以其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诗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被赋予各种意象。在盛唐诗歌中,“桃花”具有春天的使者、美人的形象、人格的象征以及桃源的胜境等多种意象。尤其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意象在盛唐时代期有了“仙境”的意义,成为诗人向往的“桃花源”。
(一)情借物生,意蕴丰富
桃花以其美的“容颜”、缤纷的色彩和现身的时节,成为歌咏的对象及审美视野中的第一个春天情结。诗人赋予桃花各种意象,使之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
张说的《桃花园马上应制》“林间艳色骄天马,苑里秾华伴丽人。愿逐南风飞帝席,年年含笑舞青春”,正面写桃花的青春靓丽、生机盎然,暗寓诗人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里作者赋予桃花以精神美,充分体现了诗人自信乐观、勇敢无畏的品格。
岑参的《醉戏窦子美人》“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李白的《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的《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以花喻人,是美人的意象。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桃花诗意境高远,超尘拔俗。其《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虽写桃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低沉哀伤,从中却发现了“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妙境。“以看似漫不经心之笔,表现诗人自得自足的隐居之趣”[2],寓庄于谐,意在言外。
李白的另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则讴歌朋友放浪山林,去留无踪的隐逸风采。友人生活在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林竹茂盛的山林,居住此中,如世外桃源,似人间天堂,超然尘世而自由自在。这里的桃花,既为环境设色,又为人格添彩。
张旭的《桃花溪》则更加表现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山谷深幽,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桃源。尤其是“洞在清溪何处边”无疑而问,明知故问,构思婉曲,意境深远。清代蘅塘退士曾称赞此诗“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3]。
王维的桃花诗以“桃源”意象体现出来的诗作《桃源行》,不以描写桃花之美见长,而以对“仙源”境界的憧憬著称。“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表达出王维对闲适自在的神仙世界的追求及向往。
(二)情与物融,托物言志
王夫之《姜斋诗话》曰:“(咏物诗)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清代学者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也说:“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二是将自身站在旁边。”[4]盛唐时期的桃花诗不仅寄寓着诗人盼春喜春的情怀,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及复杂的人生体验。
李白性格自由洒脱,他的咏桃诗极少着意于对桃花进行细致描绘,而常常略貌取神,在与其他物象的对比中,赋予桃花以深刻的人格形象内涵,如《古风》“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婉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作者将“桃花”与“南山松”加以对比,赋予桃花华而不实、毫无操守的反面人格象征意义,以不畏风霜、傲然屹立的苍松隐喻自己遗世独立、蔑视权贵的精神品格。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在吟咏“桃花”中表达作者的孤傲与高洁。
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之五:“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将柳絮和桃花人格化,柳絮乱舞,桃花逐流,不仅寄寓作者对春天将逝的失望情绪,而且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唐诗镜》卷二十七论及此诗说诗人“傲视时物”的形象写照。
词语练达,体现桃花诗的语言美
盛唐时期的绝大多数诗人都是文学的大家,他们的桃花诗不仅意境优美、意象丰富,而且遣词造句、节奏韵律十分讲究,达到了格律诗创作上的顶峰。
(一)用词精妙,对仗工稳
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六)是一首六言绝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含”与“带”不仅实词对仗工稳,而且“复”与“更”虚词相对,用词准确,对仗精工,色彩鲜明,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抒写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中的“花落”、“莺啼”词语两两相对,以此烘托环境的幽静,从而表达诗人闲适的心情。整首诗语言练达,格律谨严。
常建的《戏题湖上》:“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是一个老者独坐湖中央的礁石上垂钓的画面。作者运用凝练简洁的词语,描绘出清寂幽邃的意境,用“波无际”、“吞吾钩”表达出闲适淡泊的情怀。
杜甫的《曲江对酒》中“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桃”对“杨”、“黄”对“白”,色彩明丽,春色绚丽。“细逐”、“时兼”四字,写出了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语言生动而传神。
杜甫的《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花红似锦”、“絮白于棉”本是春色无限,但诗人却说“不分”、“生憎”,离别之情、伤时之意不言而喻,用词精妙,意蕴丰富。仇兆鳌在《杜诗评注》中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5]
贺知章的《望人家桃李花》中“桃花红兮李花白”,用“红”与“白”极显本色的颜色词,渲染桃花的红艳。红与白的色彩搭配,写出春意融融、桃李盛开的美景。
(二)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诗歌的美感主要来自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
李白的《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全诗运用平声韵中的“阳”韵,即音韵学中的“阳声”,由“长”、“塘”、“王”、“裳”构成四个韵脚,读来高亢嘹亮、激越悠扬,与诗人此时仗剑远游而壮怀激烈意气风发的情感和谐一致。通过明快爽朗的节奏、响亮悠长的声韵,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奔放。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簇”写出了桃花之稠密,“开无主”点明桃花旺盛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春意,“深红”、“浅红”写出了桃花花色、品种、颜色的多样,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余味无穷。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卷八)中评论此句:“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明代王嗣奭在《杜臆》(卷之四)中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叠用“爱”字,节奏错落有致,充分表达出诗人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
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这首六言诗以舒缓平稳的语调,娓娓道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一句一景,“斜”、“家”押韵严格,韵律和谐,别具一格;《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韵脚多变,平仄相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盛唐时期的桃花诗是诗人赞美自然、观照自然、抒发情感、感怀人生、表达志向的情感再现,在对桃花的吟咏中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情感,表达出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较高的审美价值,透过这些诗作,我们看到的是热爱自然、张扬个性、奋发有为的盛唐诗人的群体形象。
参考文献:
[1]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李敏,吴登云.中国古典诗歌中桃花意象的嬗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孙洙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书店,1991.
[4]李重华.贞一斋诗说[M].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者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