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长刚 胡皓 李杰
【摘要】在新闻实践的研究领域里,讣闻(Obituary)是一个惯常被人忽略的板块。这与我国报业的现实情境有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文在讣闻界定上的异同,然后针对中英文讣闻的语篇结构、标题以及修辞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讣闻;中英文报刊;文体特点;修辞
引言
在新闻实践的研究领域里,讣闻(Obituary)是一个惯常被人忽略的板块。这与我国报业的现实情境有关系。目前国内有讣闻版面的报纸只有《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但是讣闻在英语国家往往是深受重视的。美国的三大报业巨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英国的四大报业领头羊——《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都有专门的板块刊登讣闻。而讣闻本身又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国外对这一块的研究颇为丰富。《走进美国大报》[1]一书详细介绍了《纽约时报》的讣闻;美国专栏作家玛里琳·约翰逊的《先上讣告后上天堂》[2]是一本专门介绍英美讣闻的专著。国内学者所编写的教材中,刘明华的《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3]以及黄炜的《新闻采访写作》[4]曾涉及讣闻。与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相比,国内的讣闻研究尚显单薄。本文意图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对中英文报刊上的讣闻进行一个小范围的比较研究。目的是彰显中英文讣闻的不同,同时探寻这一不同的原因以及二者是否有相互借鉴之可能。
中英文讣闻的概念比较
在对中英报刊讣闻进行文体比较研究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讣闻的概念,即什么是讣闻。
在学术研究中,讣闻的名称并不统一,有讣告新闻、讣闻报道、白色新闻、死亡新闻等不同的称谓。本文在这里不对这些名称加以争论,统一称为“讣闻”。刘明华教授认为:讣闻,也称讣告,是关于死亡的报告。……记者采写的讣闻与一般的讣告不同。……记者采写的讣闻是新闻,是报纸关于某人死亡的报道。[3]214黄炜教授认为:讣闻,是报道人物辞世的新闻。它不仅是报道某人死亡,更为重要的是重视死者的一生——概括其人的活动和突出的特点,集中描写死者最引人关注的成就及其趣闻轶事。讣闻是新闻。[4]476《纽约时报》副总编阿瑟·高宝认为:讣闻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概括,是关于他一生记录的最后评价,必须公正、平衡、准确,言之有物。我们把讣闻看做是个人简历,是对一个人和其所在时代的分析。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他对公众的影响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努力把他放在历史的环境和他所在的领域里,探寻他对那个领域的人们意味着什么。[5]
中英文报刊讣闻的异同之处从定义方面便可以看出一二。相同的是:第一,双方都认为讣告是关于死人的新闻;第二,讣闻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概括。不同的是:西方更强调报道的公正与准确,可以说是普通新闻报道“公正、客观”价值观在讣告报道上的延伸。而中国方面的定义并没有突出这一要求。当然这些对比并不是本文的重点。在弄清楚讣闻的普遍定义之后,本文接下来从文体的角度对中英文讣闻进行比较分析。
中英文讣闻的结构比较
讣闻往往是由标题和正文组成,这和普通的新闻报道或文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英语讣闻的结构特点在于,它基本由“人物介绍”、“人物死因”、“人物生平”和“尾声”四个部分组成,其结构严谨,行文严肃,沉而不重,伤而不痛。以《纽约时报》2010年12月24日刊登的一篇讣告为例来分析:
Dan Kurzman,Military Historian,Is Dead at 88(标题)
标题“丹·库兹曼,军事历史学家,享年88”交代了死者的姓名、年龄以及职业。在随后的正文第一段,死者的具体身份和死亡时间被详细地记录下来:“Dan Kurzman,who wrote military histories that illuminated little-known incidents in World War II and an exhaustively reported account of the first Arab-Israeli war,died Dec.12 in Manhattan. He was 88 and lived in North Bergen,N.J.”(“丹·库兹曼,曾经写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详尽地报道过第一次阿以战争,于11月12日在曼哈顿去世。享年88岁,生前住在新泽西州的北卑尔根”。)这个写作模式近似于英文新闻报道写作中的导语,尽可能用一句话交代整篇文章的核心。第二段为死者的死因:“The cause was pneumonia following cancer treatments,his brother Calvin said.”(死因是癌症手术后的肺炎,他的兄弟卡尔文说。)关于死因,由于不是文章的重点,往往是一句带过,不拖泥带水,以尽量减轻可能造成的阅读痛苦。这个部分有时也可纳入第一段当中。随后这篇讣闻介绍了丹·库兹曼先生作为一个记者和作家的主要经历、作品以及社会影响。这便是讣闻的“人物生平”部分,也是行文最长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讣闻在最后的“尾声”部分往往会介绍这位死者的家属关系:“Besides his brother,he left no immediate survivors.His wife,the former Florence Knopf,died last year.”(“除了他哥哥之外,他没有直接的亲属。他的妻子,弗罗伦斯·克诺夫,先于他在去年去世”。)这个“尾声”结构的目的是表达对死者亲属的慰问和安抚,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而中文的讣闻报道结构可谓千差万别,在实践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存在着官方与非官方的区别。官方的如《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5日的一条讣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空军原司令员马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马宁是河南沁阳人,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历任干事、科长、参谋、股长、学员、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副处长兼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84年按副兵团职待遇离休。
马宁1955年被授予空军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空军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人民网)
这样的讣闻就是著名的“新华体”讣闻,为官方发文。整个结构可以表述为:
新华社××(地名)电 ××月××日××部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月××日在××逝世,享年××岁。
××是××(地名)人,××年参加革命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等职位。××年退休。
××同志××年被授予××荣誉等等。
第一段交代死者的头衔、逝世地点和终岁。第二段介绍死者的基本履历。第三段讲述死者的社会荣誉。三段式行文,简洁明了。这样的结构省事省力省心,对重大人物的去世报道可以做到政治上的“万无一失”,因而被广泛采用。但这个结构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缺乏人情味、过于公式化这导致读者对这一讣闻形式嗤之以鼻,讣闻告知死亡信息与缅怀死者的功能因为单调的形式而被弱化了。但“新华体”并不是唯一的讣闻报道形式,一些报业改革的先行者正在进行着对讣闻报道结构大胆的非官方探索。
非官方的如《新京报》,其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以表格式罗列死者情况,再用倒叙追忆的方式进行讣闻报道。
苦等新房数年邀来“难友”同住
张文喜
性别:男
籍贯:黑龙江省呼兰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2010年10月23日
终年:81岁
生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三区
生前身份:退休干部
张文喜去世后,家人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数枚奖章,解放奖章、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中南纪念章……这些珍贵的纪念品家人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听张文喜说过……(《新京报》2010年12月26日,A14版)
先不带丝毫情绪地列表介绍死者的基本情况,然后再用倒叙的方式追忆死者的生平事迹。这样的讣闻报道形式要优于“新华体”。在追忆死者生前显著事迹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讣闻应有的人文关怀,也使得死者的形象在字里行间丰满起来。但是这个结构没有固定章法,也不适用所有死者的讣闻写作。第一部分的人物信息列表看上去略显呆滞,甚至给人以不够肃穆的感觉。“去世原因”一项更是显得突兀。“生前地址”则实为画蛇添足之项。若能成功将人物的这些基本信息融入讣闻本身当中,会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南方都市报》更是一反常态地用书信的方式刊登讣闻:
好心痛,来不及说声我爱你
寄往天国的信
爸:
好想好想喊一声属于我自己的爸爸,直到能把你喊回到我身边。15年的岁月过去了,我的思念如旧,心底的痛也一直停留在你离开的那一天。……
永远爱你的女儿:秋(《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7日,A214版)
由亲人来写死者的讣闻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直接将对亲人的哀思之言发表在讣闻版面上的确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创举。但这样的讣闻形式有着致命的缺陷:讣闻所应有的肃穆与沉重感在这样的信件表达下荡然无存;同时读者也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谁去世了,也无从知晓死者生前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读完这样的讣闻,除了死者亲属可以知晓其中的意义外,恐怕其他的读者只能是一头雾水了。因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形式并不可取。
总的来说,国内报纸的讣闻报道实践起步较晚,之前仅有新华社或《人民日报》“通稿”为重要的政治人物撰写的讣闻,而“新华体”和“人民日报体”也一直统治着讣闻界,各大报纸并没有形成一个风格独特的报道结构,因而各类报纸也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刊登讣闻。这一情况与西方已经非常成熟的讣闻报道结构比起来,国内报纸尚有提升空间。《南方都市报》与《新京报》在讣闻报道上所作的探索虽显幼稚,但也不失为一种大胆创新的行为。
中英文讣闻标题比较
讣闻的标题之于讣闻犹如新闻报道的标题之于新闻一样重要。在标题的撰写上,中英文讣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英文讣闻标题有着明显趋同的格式,即“姓名+头衔/主要贡献+去世年龄”或“姓名+去世年龄+头衔/主要贡献”模式。
中文讣闻标题特征与之前所述结构特征一样,也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官方对政治要人的讣闻报道标题之格式高度统一,即“党政头衔+姓名”。
非官方的对一般性人物的讣闻报道标题之形式则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并无统一的格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范式,但是讣闻的标题往往是选取死者的突出事迹或者突出特点进行描绘,不直接在标题中交代死者的具体情况,而是像对待普通新闻稿件一样在标题上设置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的关注。变化多端的中文非官方标题比起官方刻板的标题更加生动活泼,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同时读者并不能只观标题而知讣闻内容:谁死了?怎么死的?死在哪里?有什么重要贡献?读者往往要往下细读才能解答这些疑惑。而中文官方的新闻标题虽给了一定的信息量,但往往使普通读者失去往下阅读的兴趣。相比较之下,英文讣闻的标题写作模式蕴涵了更多的信息,在解答了谁死了等问题的同时也往往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所以说英文讣闻在标题创作上有“一石二鸟”的效果,比中文讣闻标题要略胜一筹。中文的非官方标题比起英文标题来说虽然失去了一定的信息内涵,但只从形式上看,要比英文标题更加充满人情味,甚至不像是一则讣闻,更像是一个人物特写所运用的标题。
中英文讣闻标题结构上的差异,在用词上也有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对“死”的表达上面。对于“死”这种忌讳词语,中文和英文都有很多相关的委婉语。中文里面有“牺牲”、“逝世”、“去世”、“撒手人寰”、“仙逝”、“告别”、“离去”、“闭上了双眼”、“去了天堂”等一系列表达法;英文里则有pass away,be gone,depart,leave this world,take one's departure,say the last goodbye等。中文讣闻标题不大可能会直接采用“死了”这样的表达法来形容逝者,而一般会用“逝世”一词;但英文讣闻标题出于对报纸版面的考虑会直接采用die这个词,而不会采用那些更占用空间的委婉语。其次,在对政府人员或党员的报道上,通常会在其姓名之后冠以“同志”一词以表亲切和尊敬,而英文里则无此用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英文讣闻标题远不及中文讣闻标题肃穆厚重。
中英文讣闻修辞比较
由于语言习惯与文化认知的不同,中英文讣闻内容在遣词造句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第一,中文讣闻善用夸张强调与头衔的堆砌,英文讣闻相对朴实无华,只侧重一个方面。例如: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同志……(《人民日报》2007年1月22日第4版)
这个由106个汉字构成的句子里面出现了七个头衔:“中共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领导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其中有四个头衔运用了修辞格,分别是“优秀的”、“伟大的”、“杰出的”、“卓越的”。这些头衔与修辞都是为了强调死者薄一波的重要性,突出了死者生前的杰出和伟大。
英文讣闻关于重要人物的辞世则是另一番味道:
“Senator Edward M. Kennedy of Massachusetts,a son of one of the most storied families in American politics,a man who knew acclaim and tragedy in near-equal measure and who will be remembered 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lawmak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enate,died late Tuesday night. He was 77.”(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2009)
“麻萨诸塞州的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美国政界最传奇的家庭肯尼迪家族的儿子,饱受赞扬和非议的参议院历史上的最务实的立法委员,于星期二去世,享年77岁。”(《纽约时报》,2009年8月26日)
在这则关于爱德华·肯尼迪议员的讣闻的首段,作者仅用了两个政治头衔和一个家族头衔来形容肯尼迪,分别是Senator(议员)、Lawmaker(立法委员)以及a son of the most storied families(最富故事性的家族的一位后代),除了the most effective之外,再无别的修饰词语。因为英文的讣闻显得平实和稳重,没有中文讣闻那种大起大落气势磅礴的感觉。而且这则关于肯尼迪逝世的讣告的首段仅仅强调了肯尼迪作为一个议员也就是立法者,这也是肯尼迪最为读者所熟知的一个角色,而他作为肯尼迪家族后代这一事实也是无人不知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这则英文讣闻比起上则中文讣闻关于政治头衔的多方面强调要含蓄很多,也显得更平易近人。
第二,中文讣闻结尾多用四字格排比与感叹,英文讣闻结尾多一言以蔽之。用薄一波同志与肯尼迪议员的两篇讣闻为例:
薄一波: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矢志不渝、坚忍不拔、荣辱不惊,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的卓著功勋和崇高品格,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敬重和爱戴。薄一波同志永垂不朽!
肯尼迪:“He was the survivor,”Mr. Ornstein continued.“He was not a shining star that burned brightly and faded away.He had a long,steady glow. When you survey the impact of the Kennedys on American life and politics and policy,he will end up by far being the most significant.”(“他是这个家族的幸存者”,奥斯丁先生继续说道。“他不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明星。他的光芒持续恒久。如果你去了解一下肯尼迪家族在美国人的生活、政治和政策上的影响,他就是迄今最重要的一位。”)
薄一波同志的讣闻结尾用了“为中华……为社会……”的排比句式,同时大量使用了四字格,诸如“矢志不渝”、“坚忍不拔”、“鞠躬尽瘁”等。不仅如此,在结尾最后一句还加上了“永垂不朽”的感叹句式,读起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而肯尼迪议员的讣闻结尾就显得异常冷静和深沉,只有最后一句象征性地点明了肯尼迪议员生前的影响力,无过多赘述,而且还是用的引语,这在中文领导人讣闻里面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第三,中文讣闻多用正面积极的词汇来激励人们,英文讣闻多用中性词汇来安抚心灵。中文讣闻里面激励人心的词汇比比皆是,死者在讣闻里面所起到的往往是表率作用。英文讣闻则不会出现类似的语境,而往往是以平和中性的词汇来描述死者,给读者一种宁静释然之感。
综上所述,在修辞上,中英文讣闻的区别主要在于中文本身的情绪性、四字格词汇与排比惯用法在某种程度上与英文侧重朴实、准确的不同。这种不同本身也无优劣好坏之分,各有其特点。若能将英文所有的隐忍和克制情绪嫁接到奔放的中文讣闻之上,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语
中英文讣闻的差异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点。究其原因,还是要从文化渊源与语言习惯上探讨其根源。本文仅从文体特点角度切入以窥其一斑。客观地说,与英文讣闻相比,现今中文报刊上的讣闻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2]玛里琳·约翰逊.先上讣告后上天堂[M].李克勤,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14.
[4]黄炜.新闻采访与写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476.
[5]英特尔等著.全能记者必备[M].宋铁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288.
(蒋长刚为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胡皓为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级新闻学硕士生;李杰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