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特有词
《八月雪》通篇以对话为主,兼有韵文与歌词,就形式而言,英译似乎并非难事,但是其中蕴含文化与宗教意涵的语词与观念并不容易处理。原文中的词汇若在译语文化是全然未知的概念,就被称为文化特有词。《八月雪》涉及禅宗故事与佛教思想即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文化特有词。一般而言,Mona Baker所提出的八种翻译策略就足以处理文化特有词了。那么方梓勋的《八月雪》英译本中都采用了什么翻译策略呢。
对于《八月雪》人名、佛教专有词汇及教义,方梓勋大多采取音译的策略,“慧能”译为“Huineng”,“神会”译为“Shenhui”,“菩提”译为“Bodhi”,“袈裟”译为“kasaya”等。但是音译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类似情况。比如对于原文中隐含的典故,为了译出其弦外之音,方梓勋采用了音译辅以批注的翻译策略。例如,《八月雪》第二幕第三场“戒律师棒喝神会”,为了译出“棒喝”,首先音译为“Discipline Teacher banghe Shenhui”,遂又用批注“banghe,clubbing and shouting in Buddhism when the master hits his meditating disciple with a club to jolt him into sudden enlightenment”加以说明。
当然,对于人名和佛法词汇的处理策略,方梓勋也采用了大量的意译。多数情况的意译类似于Baker提出的以相关词汇换句话说的策略。比如,女尼姑“无尽藏”的翻译为“Boundless Treasure”,意指她有无限的宝藏,却未能让人知晓,因为她是迷是悟着实让人费解,但是剧作者仍是寄予希望,肯定她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即是人人本自有之的自性。此种翻译的处理较音译更能表达剧作者原意。
另外,方梓勋也采用了增译和批注的方法。佛法中的“四大皆空”, 中国文化里指的是地、水、火、风,如果用印度佛教中的相关词汇“Mahabhutas”(地球、水、火、空气和醚)来翻译,依然会显得不够清楚。译文中增译为“Earth,water,fire and air are the four Mahabhutas,orthe four elements.They are but illusions and therefore belong to the void.”若英译文只是照着原文意译则会让译语文化中的人不知所云。“木鱼”如果直译为“wooden fish”,西方国家的读者大概会以为是木制鱼形的装饰品,所以方梓勋另以批注方式再加说明:“a percussioninstrument made of a hollow wooden block, used by Buddist monks and nuns to mark rhythm while chanting scriptures”。如果在批注中辅以Baker所提出图例说明的策略,将会更有助于理解。
但是,《八月雪》译文中的增译有时候可能会有负面效果。“慈悲即是观音,平直即是弥勒”的译文中首先运用了增译:“Compassion is Guanyin, the Goddess of mercy; equality and uprightness are Maitreya, the future Buddha”。随后在批注中对“观音”和“弥勒”进行了批注说明:“Gyanyin,the Goddess of Infinite Compassion and Mercy,works towards the salvation of all;Maitreya appears in this world to become the next Buddha”。增译和批注可帮助听众因为不了解专有名词而理解受阻。但是,对于整个段落而言,此处的增译似乎破坏流畅性。原文是排比句型的唱颂,能令观众印象深刻。英译文的增译加长了句子,损害了唱颂的节奏。此外,批注中将观音解释为女神,尽管在中国多以女身的形象出现,但是菩萨本身并无男女之别。
二、文字游戏与双关语
中英文的表达及修辞方式不同,要在译文中表现原文的精髓与趣味并不容易。那么方梓勋英文翻译版本的《八月雪》是否能够在保证流畅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文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游戏与双关语呢。
例如《大闹参堂》这个章节中,俗人丁站在桩上大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文引用了《易经》中的名言,而“行健”正是作者的名字,中国人很容易理解这个双关语,但是英译文意译为:“Heaven moves in strength, and the superior man strengthens himself tirelessly”。英译文很难兼具易经典故与高行健的名字。对于根本无法译出的文字游戏,或许译者可以在批注中加以阐释。
在译文中存在采用意译加批注的方法译出原文中的双关语效果的例子。《大闹参堂》这个章节中,唱词中巧妙地运用慧能以后禅师的法号“曹山本寂、青原行思、雪峰义存、石头希迁、皇天悟道”。一方面表现以慧能为首,佛法后继者众,必能将禅宗精神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从写景延伸至悟道,有柳暗花明、更上一层楼的开阔意境。英译文实难表现此双关语。方梓勋采用意译策略,在批注中说明此为意译,另辅以音译方式呈现禅师法号。比如,“曹山本寂”译为“Cao Mountain is quiet and serene,批注为the semantic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the Zen master Caoshan Benji”。若将禅师法号只以音译处理,即变得支离破碎,也无法表达原文意境。
在英文的表达方式与中文相同的情况下,译文也可以让听众欣赏到原文的巧思与趣味。如在《风幡之争》这个章节中,僧人丁问僧人甲系幡的绳索是否打了死结,僧人甲回答:“结是死的,脑袋可是活的。”正巧死结的英文是“dead knot”,所以译文是:“The knot is dead, but the head is alive”。另《大闹参堂》这个章节中,老禅师、作家和可禅师分别说了“串错门、这门、这禅门”,但各有所指,译者将老禅师与作家所说的“门”转译为“place”,已传达原意,在加上把可禅师的话译为“Dont you know that this place is a Zen temple and we dont worship idols here?”即可兼顾文字游戏。这样的译文与原文三个“门”对应,原文中的趣味被表现地淋漓尽致。
三、诗歌与韵文
方梓勋(2002)表示译文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义与自然风格。《八月雪》中的许多唱词应用了重复(如:长夜漫漫、风风雨雨)、对比(如:日出到日落)、顶针(如:前念继后念,念念不断)、排比(如:烦恼即菩提,涅磐即彼岸)等修辞方法。比如,《雨夜听经》这个章节中,慧能与无尽藏的唱词的英译文保持了原文浅白、自然与忧伤的风格,不但是体现在押韵方面,呈现出诗歌的许多特点,也运用了相同句型或重复的字词。如:“一日复一日,从春到秋,孤灯独守”译为“From Spring to Autumn/Day after day/A lonely lamp is my only company/To keep loneliness away”。
戏剧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演,所以可表演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将《八月雪》从中文文本转换为英文文本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尝试。方梓勋翻译禅宗佛教特有概念运用的策略,与 Baker 提出的翻译策略相仿,也同时尽量保持原文优雅、庄严的风格。另外,方梓勋为求译文达意,却无法翻译原文中巧妙的文字游戏与双关语。大体而言,方梓勋的英译本可算是语言流畅的译本,但要作为演出剧本,则需考虑可表演性的标准,必须与导演、演员及舞台设计者合作,要在实际排演后再做调整。
(作者简介:皇甫伟,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