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2012-04-29 01:48房金余
考试周刊 2012年88期
关键词:位线内角三角形

房金余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常常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要说质疑问难了;有的老师感慨学生启而不发,学困生我行我素拒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愉快开启学习之“锁”?我在新课程实施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作了探索,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设计富有创见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准“锁眼”。

新课程强调: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和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要恰当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真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合作,这样才能拓宽发展学生能力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和关怀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及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参与者。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时,我的两次教学由于方法的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两次上课是这样的:

第一次,我直接切题:“这节课我们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三角形中位线就是三角形中点的连线。下面我们证明一个命题: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节课我讲得非常圆满,许多细节都进行了讲解。课堂上安静,大部分学生都规矩地望着黑板,但也有学生经不住长时间思想集中走了神。下课铃响,很少有学生谈论这课上的内容。

我认真反思总结得失,重新组织了教学活动。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图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这节课我想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中A、B两地有个水池,为了测量A、B两地间距离,测量者另选了一点C,使A、B、C三点构成三角形,并在AC、BC边上分别找到中点E、F,他在测量完EF的距离后认为2EF的长就是A、B的距离。那么同学们觉得测量者的做法对吗?所得结果正确吗?”问题一提出,下面便有学生尝试画三角形,找出相应的EF和AB,用尺量以后,发觉均有AB=2EF的结果,进而尝试证明;也有的同学立刻涌起要证明的AB=2EF的念头,而且做了各种尝试,结果多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出了这个结果,并且还惊喜地发现AB平行于EF。在大家阐述了发现和依据后,教师告诉大家,像EF这样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整节课教师讲的很少,但学生求知欲强烈,下课后,不少学生还很有兴趣地讨论。

仔细反思这两节课,第一节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几乎没有得到触动,而第二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维方向,让学生经历了疑惑—猜想—解决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反思让我明白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见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找对“钥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指向,它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和调控的功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第二学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三学段:“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测,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或推翻猜想”。上面的第二课《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索如何测量一个池塘的边上AB两点之间的宽度,指出只要在池塘外取一点C,取CA中点E,再取CB的中点F,此时只需求的EF的长度,就可知AB的长度。我反思这样设计可以体现人人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可以让班级里基础非常差的学生也被吸引到思考的队伍中,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新知识中。既注意了层次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在用上面的情景导入后,又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剪成一张三角形和一张梯形纸片,(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作怎样的图形变换?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为了再次出现三角形中位线,再次引出本节学习的课题;主要是为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埋下伏笔,也有助于用运动的思想来思考数学问题,帮助不能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学生找方法;这样设计体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制定全面适度、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层参与,共同提高,让更多的学生找对“钥匙”。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开锁”。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教师要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议论、交流达到深化,达到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多边形内角和的时候,首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三角形的纸片,提问学生: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说:180度。接着,让大家用剪刀剪去它的一部分,得到一个四边形,再请大家说说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下来又剪去一个角,得到一个5边形,这时就请同学们分小组探究它的内角和。同学们通过折出对角线或画出对角线得到三个三角形,很快得到它的内角和是540度,而且他们还发现每剪一次内角和就增加180度。接下来通过列表,同学们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很快又探究出多边形内角和是(n-2)×180度。这样的设计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其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愉快“开锁”。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有矛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包括练习中、测试中,都要想方设法不断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位线内角三角形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妙用中位线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巧构中位线解题
三角形分割问题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