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从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实质信息相联系的情感信息的传达、激情激趣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情知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情知结合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情感信息 综合性评价
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为应对考试,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知识讲授成为唯一目的,这是典型的“学科本位论”思想的体现。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不能不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那么,如何处理好认知同情感的关系呢?下面谈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在目标教学方面,目前语文教学是令人忧虑的,往往将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分离,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变化而忽视其内在情感变化。
坚持“学习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明确内在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要列举反映这一变化的行为样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每个情感行为都有着某种性质的认知行为与其对应,反过来也如此。一个领域的某一目标可以在对应领域内找到其对应者。”在布卢姆看来,把目标进行分类,是为了操作的方便,其本身带有主观任意性。事实上,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认知目标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情感目标总是带着认知的成分。认知领域中的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目标分别对应于情感领域中的接受、反应、估价、组织、性格化等目标,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下面根据布卢姆等人的目标表述方法,对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的鉴赏目标陈述作一简单的说明。
1.炼字:找出《兵车行》等四首诗词中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并尝试口头或书面评析。
2.品句:找出四首诗中特别感人的句子加以分析,并尝试模仿。
3.运思:体会四首诗的结构特点并尝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4.造境:找出诗中的情感载体,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5.风格: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课后继续阅读他的其他诗作。
这样的目标陈述一方面落实了认知的内容,同时又兼顾到动机、评价等情感因素。倘若根据这一目标去组织教学,就不会在情感与认知的教学上有所偏废,或顾此失彼。
二、传达与实质信息相联系的情感信息
实质信息所传达的是认知范畴的内容,情感信息所传达的是人的主观倾向性,属于情感范畴。如果单从认知的角度看,课堂上只传达实质信息似乎更能节省时间、优化教学,可实践起来并非如此,有的老师上课不蔓不枝,围绕目标中的知识点非常紧凑地组织教学,可学生并不喜欢,效果当然也就不好。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把学生看成容器,所以不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性特征。相反,有的老师抓住文章中的情感倾向作适当的发挥,甚至这种发挥有时与教学主题稍有偏离,却受到学生的欢迎。请看一例:一位教师在讲授《父亲》(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时,创设了以下情境:先播放刘和刚的歌曲《父亲》,然后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的父亲和作者的父亲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如何看待你的父亲的?学生先是沉默思考,接着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父亲送自己去医院;父亲冒雨为自己买饭;父亲为支撑家里,在建筑工地辛勤劳作……说到动情处,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眼泪。这节课就传达了不少情感信息,很有旁逸斜出之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又得到了情感熏陶,效果当然很好。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当做有情感的人来看待,善于点击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掘,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问题,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试想,没有感恩的心,怎能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没有平等宽容的心,怎能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友情;没有忠诚忘我的品质,怎能理解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情感信息的传达不是语文课堂的小技巧,而是显示生命质量的大问题。
当然,情感信息的传达要以不损害实质信息的传达为前提。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就要求教师在表述自己的情感倾向时,以课本为依托,以认知教学为轨迹,切不可信马由缰。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是不难的。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总要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好的作品其倾向总是忠实于现实,再现复杂的生活,揭示生活本身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莫不具有这些特点,即使是说明文也要传达出新观念,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表现出作者对人生世相的看法。总之,每篇课文都蕴藏着许多情感之点和哲理之点,教师可抓住这些“情”点和“理”点,或联系社会,或联想人生,坦陈情愫,让课文中的思想倾向通过自己之口、眼、形传达给学生并得到强化,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三、创设激情激趣的教学情境
情境的创设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课文里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意境,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方法是很多的:以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精当巧妙的讲解分析,创设情境;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讲人物使学生如见其人,讲事理使学生感知顿悟,即使是拟练习,也应贯穿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策动之下去完成,从而收到过目难忘的效果。
创设情境的第二个层面是指利用课文的情境因素,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愿学乐学,甚至欲罢不能。如果说第一个层面是侧重于教材的单向结构,第二个层面则是兼顾到教材、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维结构,这是情境教学的最高境界。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之源。
四、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具有严格的把握标准和衡量尺度,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评价手段方面的主观因素,排除个人感情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而且确定了合理的评价程序。理想的做法应该是:把科学评价和人文评价结合起来。
在确定评价目标方面,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倾向,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既要考虑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在不少环节上,可以舍弃统一的标准,而不追求答案的一致性,要正确处理好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这样做的可行性。现在,不少学校都在学生中间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性论文等。在学习结束评价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着重看结果,不必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水平,而应看学生的研究兴趣、爱好,看学生的研究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道德,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语文教学,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但是教学中情感和认知两者必须兼顾却是大家的共识。只有把情感与认知目标科学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双翼齐展,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