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言中“耳”的隐喻趋同性

2012-04-29 20:26孙玉兰
现代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语料隐喻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英汉语言中“耳”的隐喻映射的范围、共性及各个映射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大部分是相同的,这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上的同一性。

关键词:耳 隐喻 语料 人体隐喻 映射范围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的概念和意义系统基于感知的体验,而感知的体验又是基于人体的构造。因此,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人的身体及其感觉经验在隐喻意义的形成及人类概念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身体部位及其感觉经验词语的隐喻用法。耳朵作为听觉器官,在人类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方面的地位仅次于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因此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英汉语言中通过名词“耳”的隐喻化形成的词语表达非常多,这些词语的内容又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研究英、汉语词典中名词“耳”下所列的词义,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系统探讨英汉语言中“耳”的隐喻表达,具体探讨“耳”的隐喻映射的范围、共性、以及各个映射背后的原因;并以丰富、真实的语料体现了这些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英语语料选自英语及英汉词典,汉语语料选自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语料库。

二、英汉语“耳”的隐喻共性分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作为听觉器官的名词“耳”被用来映射到认知域的许多方面。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具有宏观上的一致性,因此“耳”的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一)耳喻形似耳廓之物

耳朵具有卷曲、层叠的特点,这一特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映射到其他事物上,因此都有用耳来喻指其他形状像耳廓之物。

在英语中,有“the ear of corn”(谷穗),“the ear of wheat”(麦穗),“the ear of rice”(大米穗)等。

(1)Rice was shooting out into ears.

(2)She has some ears of rice in her hand.

在汉语中,有木耳、银耳等,木耳和银耳都是非常有营养的食物。因为某些壶和杯子的把手与耳廓的形状非常相似,因此耳朵也被用来喻指某些壶的把手,如鼎耳。

这一隐喻映射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基于某些实物和耳朵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形状这一特征之上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两种语言中耳都具有相同的隐喻映射,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汉语中的木耳和银耳在英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是缺失的;而英语中“the ear of corn”“the ear of wheat”在汉语中却分别是“谷穗”和“麦穗”。

(二)耳喻置于耳之物

耳朵位于人们头部的两侧,在耳垂上悬挂某种装饰物能使人更漂亮,这一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都被用来映射到其他的实物上,所以在英汉语言中有着某些相对应的表达,如eardrop(耳坠),earring(耳环)等。

在牛、羊等动物的耳朵上挂上某种物体能够区分这些动物的所有权,因此在英语中有“earmark”,而汉语中有着类似的表达——耳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实物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耳朵上放置某些物体能够使耳朵作为人类重要听觉器官的功能得以延伸,所以英语中出现了“ear/headphone”和“ear—trumpet”,而汉语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耳机和耳筒。

尽管耳的这一隐喻映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相同或类似的,但是还是具有细微的文化差异性,如“ear/headphone”在英语中的隐喻映射,其源域可以是耳,也可以是头,而汉语中的耳机,源域只能是耳,因此虽然目标域相同,但源域可以不同。

(三)耳喻打听信息之人

耳朵通过听来收集信息,而眼睛是通过观看来收集信息,两者合起来可以用来指称秘密为别人打探消息、收集情报之人。因此英语中有eyes and ears,而汉语中也有着非常相似的表达——耳目。如:

(3)蛇头大多是黑道上的人,他们耳目灵,眼线多,手段辣。

虽然“耳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相同的隐喻映射义:打探消息之人,但“耳目”在汉语中却被映射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因为耳朵和眼睛分别具有听和看的功能,它们合起来在汉语中用来指某人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且多以四字成语的形式来出现,如“耳目闭塞、耳目不广、耳目所及、耳目一新、耳闻目睹”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但是英语中的“eyes and ears”却没有如此广阔的隐喻映射义的延伸。

(四)耳喻鉴别、观察事物的能力

耳朵是重要的听觉器官。人们通过耳朵听到信息,从而进行识别和判断。因此耳可以喻指鉴别和观察某些事物的能力,这一隐喻特征在英汉语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英语中,人们用“sharp ear”和“quick ear”来形容某人听觉灵敏,用“dull ear”来表示人听觉的迟钝和缓慢。而在汉语中,类似地,人们用耳朵“尖”来表示某人听觉灵敏,反应快速以及用更多的表达来表示某些人听觉差、反应慢,如“耳背、耳昏、耳沉”等。

虽然耳用来喻指听觉这一特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很多的表达,但在英语中耳的这一隐喻义却被映射到更为广阔和抽象的领域。如:

(4)She has a good ear for languages.

(5)He has neither ear for music nor eye for painting.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耳”在英语中被用来喻指人们在语言及音乐方面的鉴别和理解能力,而汉语中在这方面的隐喻表达却是缺失的。

(五)耳喻关注/注意

人们在认真听别人讲话或者对别人所讲的内容感兴趣时,往往会“洗耳恭听”“竖起耳朵”。自然而然,耳也就可以用来喻指对事物的关注和重视。英语中反映这一隐喻映射的语言表达比比皆是。如:

(6)The children were all ears when Granny told them stories.

(7)He wasn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hen pricked up his ears when he heard that the terms included the use of a company car.

相反,当人们对某事物不关心的时候,往往充耳不闻,左耳进右耳出。

(8)It is wrong to turn a deaf ear to others criticism.

(9)His complaints fell on deaf ears.

(10)Its no use asking Tim to deliver any message for you. Everything I say to him goes in one ear and out of the other.

汉语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隐喻映射,“洗耳恭听”表示关注、重视,“耳旁风、耳边风”表示不关心。

(11)她怨恨儿子拿她这一番话当作耳旁风,从来没有好好地在家读过一天书,玻璃书橱里那些书他连一本也没翻过。

(12)他过去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菲利普,可菲利普只是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

(13)阿眉给我回信,没发怒。看来她对我的那些鬼话,也学会了左耳进右耳出。

(六)耳喻难堪/羞愧

身体和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身体是具体的,情感却是抽象的。情感是身体体验的产物。在英汉语中都可以用“耳”来喻指情感。如:

(14)Jennys ears must have been burning last night; we talked about her for hours.

(15)Im surprised you didnt have your ears burning last night because we were talking about you.

(16)点名批评,听起来往往使人耳根发热,脸面发烫,但热过之后,会幡然猛醒,从而总结教训,奋起直追。

(17)由于紧张过度,就位时竟一屁股坐空蹲到地上,立时摔得他狼狈不堪,面红耳赤。

(七)耳喻教训

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耳朵都被映射到另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域——教训某人。事实上,很多隐喻表达已经成为语言中的固定用语,人们经常使用它们而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

(18)If you dont behave yourselves Ill box your ears!

(19)My father gave me a thick ear when he heard Id been playing truant.

(20)在场的台湾客商潘某也趁机打了女工两个耳光,然后将鞋子挂在她的脖子上示众。

(21)有时不知哪位心情就突然不好了,上来二话不说,直接就扇马锐大耳刮子,打得他涕泪交流,到了学校脸上还留着手印子。)

(22)他用自己的狂嫖滥赌、倾家荡产给予爱面子的族长父亲以一记响亮的耳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英汉语中耳朵都可以被用于表示教训某人,但例(22)中的“耳光”显然比英语中的“box ones ears”“give sb.a ear”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七个隐喻映射是趋于一致的,其映射的范围大致可以归纳为:1.知识/智力域,如“打听信息”“鉴别、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注意”;2.情感/态度域,如“难堪/羞愧”;3.社会/事物关系域,如“教训”;4.形状域,如“形似耳廓之物”“置于耳之物”。而且这些隐喻映射都是以耳的结构、位置、功能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为基础的。由于人的耳朵在结构、位置、功能等方面的共性,不同民族的人所获得的体验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在英汉语言中有着诸多相同的隐喻映射。当然,大致相同的隐喻映射中也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异,这又表明了不同的语言存在着文化的差异。

(本文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社科类科研课题[X09SK005]:人体词的隐喻研究。)

附 注:

①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4]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J].外国语,2008,(5).

[5]赵艳芳.认知隐喻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张镇华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英语常用词用法.详解大词典(A—K)[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8]英汉大词典(全新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英语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7.

[1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孙玉兰 山东聊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52000)

猜你喜欢
语料隐喻
一种循环迭代的智能语料标注系统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