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辉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
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加以衡量”。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这篇童话,丁老师所阐述的这一观点应该是能说通的。但是,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之间往往是内在统一的。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考量这篇文章,它的教育意义要远比浪漫主义文学性的解读更具有典型性。所以在解读丑小鸭的形象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安徒生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天才,只不过误落到了一个贫穷之家”、“他的一生就是丑小鸭变成天鹅的过程”这样的人生经历的解读,还要把解读的视域拓宽、拓深,读出文字背后应有的深意!
首先,《丑小鸭》一文前前后后共描写了丑小鸭所遭遇的五次磨难。面对磨难,这只可怜的小东西始终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丑小鸭前两次因为本身客观上的“丑”,引来了别人的讪笑、排挤、驱逐。但它自始至终都小心、谨慎地应付着眼前的一切。它恭敬地和野鸭说话,不敢奢望和它们结婚;面对猎狗用鄙夷的目光看自己并因此放弃捕猎,它感到庆幸自得。接下来的磨难,已经不再单纯是丑小鸭客观上长得“丑”的缘故了。此后,丑小鸭有了更多的主张:追求言论的自由、渴望被人理解,追求不再受到过多的伤害,甚至追求能有一天和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一起!丑小鸭终于在经历了各种厄运的磨难后逐步长大、成熟!这主要归功于它自己内心的那份自信、乐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其实,这些就足以构成文本解读的现实意义:教育学生在面对磨难时向丑小鸭学习那种不悲观、不失望,鼓足勇气去追求美好的品质!
假如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只有这些,那《丑小鸭》也就成不了经典文本中的经典。其文字的背后,应该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我们绕到文字后面去解读、分析。
丁老师说,《丑小鸭》一文写的是安徒生一生“由丑小鸭变成天鹅的过程”。这理所当然会引来学生的议论:“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如果它的遗传基因里不具有成为天鹅的潜质,即便它如何努力,也成不了天鹅!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丑小鸭的“丑”,是因为那些普通的鸭子用他们平庸的目光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知道这只丑小鸭是天鹅蛋孵出来的天鹅雏儿的缘故!这只可怜的天鹅雏儿在养鸭场里,遭遇“同类”无情的讪笑和无尽的排挤、遭遇养鸭人无休止的虐待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面对厄运,此刻的丑小鸭其实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一,是文章所描述的逃出去的办法;其二,则是选择逆来顺受、接受外界的嘲笑和侮辱。
假如丑小鸭选择的是第二条路,我们依然可以预见它命运的发展方向:长得依然像天鹅那样美丽,但只能和普通的鸭子们一起在浅水区游泳。这时的丑小鸭纵使披上了天鹅的美丽外衣,它依然只能是只普通的鸭子:它不具备天鹅美丽的气质和翱翔蓝天的本领!
也就是说,丑小鸭即便是一只天鹅蛋所生,即便它具有成为天鹅的潜质,但它不幸落入养鸭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努力,他依然成不了一只真正的天鹅!
厄运往往会给人带来两种选择,一端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延伸,另一端则朝着平庸和毁灭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丑小鸭》诠释的关于命运的现实意义。面对现实,孩子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成为天鹅的潜质,也不知道在人生旅途中是否会遇到犹如丑小鸭般的各种不幸遭遇。所以,要让学生从中读出:无论何时何地、遇到怎样的遭遇,都应该像丑小鸭那样勇敢、乐观地面对,要坚持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努力拼搏、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成长为真正美丽的天鹅!
这不就是对包括安徒生在内的所有人命运的最好诠释吗?我想,这种假设的影响力量,比起丁老师所阐述的“浪漫主义文学性”的解读结果会更有感染力些吧。
(作者单位:宿州市埇桥区
大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