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教作文

2012-04-29 17:44杨芙英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9期
关键词:诗句景物课文

杨芙英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作文教学课型单调,学生写作与教师讲评两大板块机械循环,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甚至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多管齐下,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写作知识寓于平日讲课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课文有这样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功能。大家都知道教材上的课文多是经典文章,每课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因而在平日讲课中,教师要细心引导,“授之以渔”,适时提供写作契机,学生会从“例子”中吸取很多的作文之道。如讲《羚羊木雕》一文,文中唯一的景物描写:“月亮出来时,冷冷的。”学生大都能体会到此处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无奈和伤心。笔者趁势点拨:“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能起到刻画人物心理及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但应记住景物描写要与当时的氛围和人物的心理相吻合。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以致用。现在大家看文章那些地方还可以添加一些景物描写?”接下来,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动笔补写,为本文增姿添彩。

又如在讲《春》时,当读到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笔者对学生说:“引用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方法。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散文更见文采和魅力。现在我们进行片断训练:写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要求引用诗句。”这时学生积极发言,赞颂的人物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引用的诗句有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后告诉学生文章不仅可以引用诗句,还可引用歌词、名言警句、民间俗语等等,引用的材料须短小精悍、为我所用。总之,教师要充满灵性,把文中新出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总结给学生,然后多角度拟题,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作文,书面写作和口头作文相结合,进行写作与思维的训练,这样做不仅使“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而且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可谓“一箭双雕”。

二、写作素材源于生活之中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作品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反之,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升学的压力,受困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固定模式,整天埋在书海中,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自然四季的变迁,花鸟草虫的变化,他们熟视无睹;亲人的关心、友人的帮助,他们无动于衷;世事的变迁,国际间的风云变幻,他们漠不关心,以致于拿起笔来不知写什么。因而学校和教师就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有益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用心观察,认真思考,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做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总之,作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与生活对话、交流,从而“厚积而薄发”,才能写出真实而有生命力的文章来,就不再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寓于随笔之中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作文要想写得顺畅,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作文训练光靠课内写几篇“正式”作文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课下“随意而为”,每周写两到三篇随笔。在随笔之中可以记述生活琐事;可以评论天下大事;也可以写读某一篇文章的感受;还可以对教师品头论足……体裁不限,尽情发挥。学生的写作没了限制,没了束缚,他们很快把随笔当作倾吐心声的地方,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张扬个性的阵地。而且这样做就把作文分解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揭开作文所谓的神秘的“面纱”,消除畏惧心理,使作文成为像拉家常式的平常事,实现学生对作文由“面目可憎”到“观之可亲”的转变。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锤炼了语言,悟到了作文的基本方法。在作文课上就不再抓耳挠腮、焦急万分,而是文思敏捷、挥洒自如,一篇篇朴实完整的作文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四、写作质量的提升寓于课外阅读中

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来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如果想让学生写出精美的文章,语言的锤炼至关重要。锤炼语言的方法有很多,我认为最有效的是多读。但学生读些什么呢?教师要有计划性、目的性,因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要做好“导航员”的工作,帮助学生精选慎读。首先,结合课文开展读书活动,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再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和故事选》;学了《荒岛余生》,再指导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名著、佳作美文,然后互相交流,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阅读应该关注文中人物,关注他们的举手投足,尤其是作家描写人物时的语言更应细细品读,做到熟读精思,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才能写出文采飞扬的好文章。

五、评改让学生“当家做主”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并不认真看教师辛辛苦苦写的批改,甚至有的学生连看也不看。教师这么辛苦,不见一点成效,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自己改、自己评。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眼下的中学生,他们敢想、敢说,有强烈的“自治自主”的欲望。他们在“当家做主”的心态下,兴趣浓厚,其效果远比教师铁笔独断的好。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地把批改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自改、互改,使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共评得失,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评价都要成为学生向上的阶梯和进步的推进器。当然,教师等学生自改或组改完后,要把作文收起来,结合学生改的情况,针对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堂讲解。这样以“改”带“写”,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会修改作文,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总之,教师应改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作文指导放在平日讲课中,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次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积累素材;再次多读多练,积累语言,提高水平;最后让学生学会修改,为自己当家做主。我想,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作者单位:黄骅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诗句景物课文
景物描写——风
四时景物皆成趣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六一来了
写写冬天的景物
背课文的小偷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背课文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