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在语文教学中馨香四溢

2012-04-29 00:44:03郭明元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9期
关键词:语文味祥林嫂语文课

郭明元

当今语文教学,许多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语文课程元素流失,教学中出现比较普遍的“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等问题, 语文本体特点变得越来越淡。这引发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学科焦虑,因而,时下“语文味”这个说法开始流行起来。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语文教学中馨香四溢?在此,我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谈点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学科素养的涵育

1.文本解读个性化

文本解读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设计及优化的前提和根本。对文本作品,教师要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解读、感悟、欣赏和品位其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否则,只是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只是依据教参和别人的分析进行教学,没有自己深度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漠视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则很难把课讲出韵味,讲出活力,讲出特色。只有经过教师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读懂读透,读出语文的味道,才能做出巧妙的设计,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选好学生与作品沟通的切入点,架起学生与作品对话的桥梁,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的精彩课。如鲁迅的《祝福》中写道: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慌忙地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和“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孤立地看似乎是对祥林嫂的关心和体贴。但小说前面写道:祥林嫂是死了两个丈夫和一个孩子的寡妇。在封建观念看来,她是个不干不净的人。对这一“伏笔”,作者又作了进一步的交代:

“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也就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告诉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的,祖宗是不吃的。”

由此可知:“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和“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不但不是关心和体贴,而且是封建礼教刺向祥林嫂的一把刀。正是这把无情的刀子,直刺得祥林嫂精神崩溃,走投无路,想当奴隶而不得。最后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年轻的生命竟然被断送在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之下。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实质上是作品突显和深化主题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教师应作深入解读,析出其中无穷的意味。

可见,教学中,要把课上出灵气,上出精彩,教师就应深入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那种絮絮叨叨地表面提问,那种匠气十足地肤浅诠释,是无法唤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无法唤起他们对语文的激情,无法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种艺术享受的活动,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2.语言表达艺术化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礼记·学记》中写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指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教学,它包括文本语言的教学和教师口头语言的教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它不是“循规蹈矩”,不是教师的“平铺直叙”,不是学生的“意料之中”,它要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为一种“情、景、理、美”的和谐统一,这种教学语言即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一个灵动的音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富有穿透力、感染力的艺术语言让语文教学充溢着浓郁的语文味,让语文教学闪现出动人的光环。如《再别康桥》的结束语:

徐志摩因为《再别康桥》获得了诗坛上的巨大声誉。然而可惜的是,满腹才华的徐志摩,一个年轻生命,最终只是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了诗情的天空,化作了西天的云彩。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遇难,年仅35岁。噩耗传来,文坛震惊。当时文坛领袖胡适痛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的确,他就这么悄悄的来了,又这么悄悄的走了。虽然他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但他将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我们。

诗一般的语言,将对一代诗人的惋惜与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洋溢情感的艺术化的语言,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情与美的和谐统一。

二、品掘语文文本的韵味

1.读出蕴涵的美感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文理。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与丰富的思想、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的淘沥而传诵不衰。读后,往往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情澎湃、天地清明。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地读、思考着读。读出迥异的文风、读出不同的形象;读出酣畅文气、读出严谨文理、读出微言大义。让学生翱翔在文字的天空中,畅游在语言的海洋里,努力去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闪动的情感脉搏,静心去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比如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教师可先范读全诗,或录音范读,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自由读,再指定学生朗诵,并加以具体指导。如诗的第二节,就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哲理: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与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只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朗读入情入境,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使文本的内蕴真正渗入心灵。

2.品出无穷的韵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累字以成句,积句而成篇,一篇之中,字句其基本矣。”高尔基也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由此可见,语言才是文本的核心,才是语文的根基。语言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情思意趣,直接把握着文章的气脉神韵。教出语文味,亲近文本、亲近语言是关键。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对语言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领会。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应咀嚼语言,深入语言背后,品出语言之外的神韵,体味文章深处的意蕴,发现作家语言表达的奥妙,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例如《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句话中的“惊”和“杳”颇有深意。作为宫女,在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价值体现方式,便是获得皇帝的宠幸,既是“宠幸”,得幸者肯定寥寥,绝大多数宫女渴望“宠幸”而不得。“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便是明证。因此,“惊”字既是绝大多数宫女终身的渴盼,又是宫女们不受宠的惊怕。其间包含着宫女多少泪水,表现了统治者视宫女为草芥的非人道的残忍!而一个“杳”字正写出了这种等待盼望后的绝望,她们的心随着那远去的车声又死了一次。这说明: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分析,决不能停留在语言本身的“辞面”上,而应透过“辞面”,去探求、咀嚼语言的深层信息和无穷韵味,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语言艺术之光,从而激发出对语言艺术的由衷热爱。

3.悟出浓厚的情感

《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语言内容的聚焦和语言形式的指向,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和学生一起涵泳体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让课堂充满情思意韵。

如教学《琵琶行》一诗,应引导学生抓住两位“天涯沦落人”的相同之处进行比较,体悟天涯沦落的感伤:同是京城出。昔日一个是京娼,一个是京官,如今都由繁华的京城来到荒僻的江州,同落异乡,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命运苦。琵琶女“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后来“秋风春月等闲度”。再看诗人年少才富,名动京城,而今却落得个“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孤单苦闷。一个年老色衰被抛弃,一个刚肠直气被贬谪,两人遭遇相同,可谓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一个流落江边,“去来江口守空船”,一个谪居浔阳,“终岁不闻丝竹声”。景物凄凉,心情愁郁,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流辛酸泪。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听得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自云“江州司马青衫湿”。双泪滚滚,流泪人看流泪人。通过寻“同”不仅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悲愁与幽愤,而且透过忧愤看到了诗人“仁民爱物”的传统美德。

程少堂先生说: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作为语文教师,应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馨香四溢。诚如斯,语文教学园地定会郁郁葱葱,一片春色。

(作者单位: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祥林嫂语文课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课外语文(2023年1期)2023-02-06 14:37:46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名家名作(2022年18期)2022-12-16 04:37:28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2:32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