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能力。一方面语感的作用很大,另一方面却似乎难以捉摸。本文尝试将语感分为个人语感和社会语感,并进一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语感,并将语感与语料库相联系。
关键词:语感语料库汉语教学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语感,平时说话大多都是凭语感“脱口而出”,而不是每时每刻套用所学的语法规则去“字斟句酌”。对于一些不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未必能说出其中的出错缘由,但我们一般都知道出错的地方及应该怎样说。语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一辈的教育学家就曾经阐述过语感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1982)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吕叔湘(1985)也提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周健(2005)则直接提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
我们翻阅一些语法书,就会发现诸如“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感觉别扭”“感觉不自然”“在语感上接近”等说法,语感常被用来验证某一语法理论正确与否,而这种验证也只是在必要之时的一种参证。正像有的语法书说“语感毕竟不是绝对可靠的”,并且认为“引入语感标准,在方法论上是不足取的”。
很多人对语感是欲言又止,承认语感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但却不愿过多涉及。之所以会有这种矛盾心理,很大程度上是与语感不够具体,难以把握和量化有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感,不同的人对同一语言事实会有不同判断,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他们的语感也不尽相同,像“他有去上海”“这人很阳光”“宅男、宅女、丁克、蚁族、房奴”有的人说而有的人不说,有的人认同而有的人不认同。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语言事实,在不同的时间随着个人认识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语感判断。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和认知能力。这样讲还是太虚,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语感?为什么有的人的语感正确,而有的人的语感不正确?
我们可以将语感分为个人语感和社会语感。个人语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语言感知能力。社会语感则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的个体语感的集合。个人语感是在社会语感的大环境中形成的,不管是幼时跟着父母咿呀学语,还是在课堂上及从课外书籍中获得相关的语言信息,个人语感正是在这种长期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人语感和社会语感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
1.社会语感是从众多的个人语感中抽象出来的,但二者不是一般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是包含于个性之中,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每个个性都包含共性。然而社会语感要把一部分不符合语言规范的个人语感排除之后抽象出来的,一个人由于其活动和语言能力的限制,所形成的语感只能小于等于社会语感。
2.一定历史阶段的个人语感和社会语感都是当时言语和语言材料的反映,会受到历史传承的积淀影响和语言发展新动向的影响。
(二)区别
1.形成基础不同。个人语感是个人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言语和语言信息在头脑中积淀的反映,它与个体的生活背景,如国别、教育程度、方言、年龄、职业、性别等相关。社会语感则是从个人语感中抽象出来的,符合一个社会群体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
2.个人语感变化性较大,会因其所处的环境,在不同的时间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变化,而社会语感则比较稳定,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大多数人语感的集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社会语感是规范的个人语感的集合,所以社会语感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而个人语感是社会语感的个体表现,有符合社会规范的,也有不符合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感,有的人的语感正确,而有的人的语感不正确。
为什么有的人的语感会出现错误?这首先是个人对外界信息处理的问题。认知出现偏误,知识的储存转化提取过程出现问题,记忆的变形等,都会使原本正确的语言信息发生歪曲,形成错误的语感,而自己却觉察不到,这些歪曲的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再现和使用中逐渐强化。其次,受特定人群不规范的言语信息的影响,如特定方言影响或一些新生网络词语和句式,它们只限于特定群体使用,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使用。再次,个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客观上存在的言语信息却是无限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结构去同化不熟悉的信息,但人们还是会对自己所谓未接触过的信息产生错误的判断。
我们可以根据语言项目的不同,将语感分为语音感、汉字感、词语感、语法语感、语义语感、句语感、篇章语感等。语音感又可分为音位感、声调感、音节感;汉字感可以分为笔画感、结构感、偏旁部首感(即对于哪些部件经常做声旁,那些经常做形旁的感觉)、字形整体感;词感可以分为多音节的韵律感或节奏感、词义语感;句语感又可细分为句义语感、句调语感;篇章语感可分为篇章语义语感、篇章层次结构语感、篇章韵律节奏感等。
语感可以再分为口语语感和书面语语感。正像并不是所有个人语感都正确一样,也不是所有个人语感都具有口语语感和书面语语感。有的人具有口语语感,而不具备书面语语感,有的人口语语感强,而有的人书面语语感强。
语感可以再分为判断言语信息的语感及运用语言的语感。有的人这两种语感可以统一起来,相互促进。而有的人两者能力差别较大。
语感可以再分为听、读、说、写的语感,听和读的语感又可以称为接收处理信息的语感,说和写的语感可以称为输出信息的语感。
语感的量化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存在于人们口头及书面的语言材料,再具体点,就是建立标准语言材料的语料库,包括口语数据库和书面语数据库。语料库可以根据时间分成不同时期的语料库,如上古语料库、中古语料库、近代语料库、现当代语料库。或是按朝代分,如明清时期语料库、宋元时期语料库等。我们已经无法收集古代人的口头语言,而只能依靠留存于书面上的语言材料,但我们可以收集当代人的活生生的语料,建立一个动态的语料库并不断地充实更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语料库的大量言语材料进行相关统计以进行语言研究。像在界定多音节组合到底是词还是词组时,就可以通过统计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作为佐证来判断。
语感教学可以理解为通过大剂量输入来保证小剂量的优质输出,并主要是靠现成表达方式的重新组合和模仿来完成。这里涉及到学习语言材料和语言理论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关键是二者比例的问题,语言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语言,增强学生个体获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如果仅有语言理论而没有足够的语言材料做基础,则一切都是空谈。
目前占主流地位的汉语课堂教学方法是以语法教学为核心的,重语法、重形式,轻意义、轻语感。目前汉语语法理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内部存在很多分歧,还没有哪种语法理论能比较好地规定、描写、解释或生成所有的语言事实。语言学习,特别是不以研究为目的初级阶段的语文学习,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语法。如果把语文比喻成计算机,有的人需要学习软硬件的开发,使计算机不断升级换代以方便人们的使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学会怎样使用就可以了。一个快速打字员未必能开发电脑软件或硬件,一个开发了快速输入法的设计人员未必是一位打字高手。就像作家老舍未必能写出论文或专著,语言学家吕叔湘未必能创作小说。当然,如果一个句子不通顺,老舍马上就能感觉到,并能凭着语感将它改得很通顺,而吕叔湘则会比常人更能将其中的原因头头是道地分析出来。
语感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充分的言语信息和语言材料的“浸泡”以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敏锐的感觉,使其个人语感不断趋向于社会语感。应尽量创造学生讲汉语用汉语的语言环境,在可接受范围内,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除了口头的语言环境的创设,还应注意阅读教学的引导,课堂教学环境或者真实的言语交际实践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这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尤其是学习者过了初期的汉字困难期,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汉字之后,通过阅读来提高汉语语感水平的需要就极为必要和迫切。20世纪70年代末,安子介先生曾对四份主流媒体报纸做了统计,其中频率最高的3650个字的频率占总字数的99.8%,第一高频度的500字占总字数的74.7%。这足以看出这五百个汉字组词造句的能产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语的这种能产性和理据性强的特点,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以扩展语汇量,增强汉语语感,学生的语言学习进入良性的循环,语言能力将不断提高。并且这种语言的学习并不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语言习得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决不能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训练,还必须坚持长期的阅读。掌握了汉字这把开启语言学宝库的钥匙,才能打开汉语知识殿堂之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创作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吕叔湘.学习与发育培养语感[J].语文学习,1985,(1).
[3]周健.对外汉语语感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明扬.语言教学的常规:输入大于输出[A].语言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集[C].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敏生.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汉字科学体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刘树苓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