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菊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几点个人意见。
【关键词】数感;思想方法;创新能力
一、数学教育中数感的培养
1.数感的建立是提高每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以某校开展“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例,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初中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初中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道题里的初中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若全国有1.3亿初中学生,纸张就算一人一天浪费30克的16开的小纸张,而一辆卡车的载重量为5吨,那么在这些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根据题意,全国的初中学生一年浪费的纸张达14235吨,要用2847辆卡车才能运完。同时还可以结合题目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样的活动在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2.数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感受数感,自主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建立起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如教学“正方形四条边边长相等”时,先让学生进行测量,再根据他们对测量的数据的感受提出问题“正方形的四边均相等吗”,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得出证明方法。这样,既提出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
(2)运用数感,变式练习。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强,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充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训练学生的思维。
(3)升华数感,寻找巧解。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相同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在优中选优,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能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的具体特点,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而不拘泥于一般思路,则常常会迅速找到巧妙的解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数学课堂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材是按数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与认识理论的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办法来安排的。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在教材里明显地体现。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进行教学,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针对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领悟出思想方法。一方面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①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②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③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三、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做到 :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创新也不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说得走入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的环境与沃土。
(3)充分鼓励学生,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4)注重能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总结环节。
2.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分清是有意还是思维的结晶,多鼓励支持学生。
相信这些观点和理念对于一些热心教研的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也一定曾受益匪浅过。在斟酌、思考、酝酿、借鑒、实行之后,我却对许多时下创新中的教学产生了一番思考。
在课堂上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教”创新能力。“培养”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我们传统意义上讲“教”即传道,授业,解惑即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别人,解决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难或问题,它的实质等同于“训练”,即在一定模式下让受训者重复地“练”已达到预期的要求,这种“教”与“训练”的混淆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同时也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成长。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