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语法化的语料库驱动研究

2012-04-29 00:44李繁贵
现代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词汇化演变语料库

摘 要:“从来”在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表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使用。我国当前从汉语词典编纂到汉英词典编纂再到对外汉语词汇制定及其英文翻译,对“从来”一词的解释及应用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对汉外词典编纂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建议,并从汉语史的角度,应用语法化理论探讨了“从来”由名词向语气副词的演变历程,提出了“从来”的语法化斜坡(cline):动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零(zero)。

关键词:语料库 从来语法化 词汇化 演变

一、介绍

梁银峰(2009)指出,“从来”由“所从来”演变而来,此过程大约自南北朝时期开始。我们的分析与该结论基本一致,但观察到演变始于东汉。为了本文的完整性,我们约略保存这部分论述。然而,其“语言经济性原则”难以清楚地解释“所”脱落的原因。因此本文历时部分的一个新问题是:“所”为什么脱落?另外一个问题是:“从来”为什么多与否定词搭配?

二、“从来”的语法化共时研究

(一)现代汉语中“从来”的语义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从来”的注释是:“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句)”。我们发现:第一,多数“从来”句与否定结构搭配,往往只加强了否定意味,不重在表时间,因此语义上不符合时间副词的定义。第二,“从来”在语法上也不符合时间副词的定义。“从来”与否定副词连用时,二者并不是平行关系,“从来”修饰否定副词,然后再与否定副词共同修饰谓词性结构,如“他的一号工作服[[[从来]不]系扣]”。既然单纯修饰否定形式的“决”可以划入语气副词,那么也应该把一部分“从来”划入语气副词。这样分类有利于认识副词的个性,有利于把握词汇系统的不同时间层次。第三,作为时间副词的“从来”主要出现在近代汉语中,它与现代汉语中的“从来”相比语法位置灵活得多,其主要结构有三种:a.从来+NP+(Neg.)+VP;b.NP+从来+( Neg.)+VP;c.NP+从来+VP1+Neg.+VP2

(1)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唐·王昌龄《塞下曲》)

(2)侍者回举似师。师云。我从来疑着这汉。(唐·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3)后主谓曰:“我从来待卿不先余人,今日见卿,可谓岁寒知松柏后凋也。”(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六》)

唐为群(2007)指出,“从来”有表“时态”的作用,并分五点论述。其中第三点,“从来”有时也指向“将来”,第五点,“‘从来能加强说话人或叙事者的主观性”,一并在表“时态”的框架下探讨不合适。其实,这两点所描述的“从来”是语法化为表强调尤其表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的典型例子,第五点更是主观化的表现。即便是第二条,作者分为隐含的和明确的时间起点或终点也甚牵强。

(4)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过他的隐私。

(5)四十岁以后,他遇到事情就从来没有惊慌失措过。(张炜 《秋天的愤怒》)

对于上面两个例句,问题不在于第一句“从来”所指的时间起点是隐含的,第二句所指的时间起点是明确的,关键在于“从来”已虚化为表加强语气的副词。为了进一步证明该判断,我们利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①: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下文称LCMC)②:进行调查统计。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汉字总字数③是264444436,汉字字种数是9552。在此语料库检索系统中输入“从来”,共出现15073条结果。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从来”后面常跟“没”“没有”“不”“也不”“不曾”“未”“就不”“就没有”“都不”“都没”“都是不”等这类表否定的词或短语,即它们的共现频率很高。

表1:否定式“从来”词组的频次表

短语 频次

从来不 3537

从来没 7264

从来未 163

从来只 62

从来也只 0

从来也没 646

从来也未 15

从来就不 271

从来就没 425

从来就是不 8

从来就是没 2

从来都不 171

从来都没 164

从来都只 13

从来都是只 2

从来都是没 3

从不 7583

从没 3119

从未 7618

“从来”否定结构频次之和除以“从来”的频次便可得出一个百分比P,从这个百分比的大小可以看出“从来”与加强否定意味功能的密切程度有多大。P=(3537+7264+163+62+0+646+15+271+425+8+2+171+164+13+2+3)/15073=0.84561799≈85%。显然,85%这个百分比是很大的。而我们所调查的也只是部分否定短语,肯定有疏漏,因此这个数字是相当保守的。唐为群(2007:83)通过200万字的语料调查发现:否定句占“从来”句总数的92%。两则数据相近,也就共同证明了我们一开始的判断:“从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并不表示“从过去到现在”,而早已被语法化为这样一个起加强否定意味的副词。作为语法化的特征之一,“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会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石毓智、李讷,2001:3)。由于“从来不”和“从来没”的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它们很容易进一步语音弱化,漏掉中间的“来”而词汇化为“从不”“从没”。“从来未”的使用频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也可能受到前两个结构词汇化的影响,在类推机制下变为“从未”。现在,两种形式并存,但新起的形式有很大的优越性,符合汉语双音节的特点,因而在使用频率上后来居上。下面来探讨一下不同题材范畴中的“从来”的语法化程度问题。

“LCMC语料库是一个100万词次(按每1.6个汉字对应一个英文单词折算)的现代汉语书面语通用型平衡语料库”(许家金,2007)。该语料库可按题材范畴的不同来检索,非常方便统计。下面是LCMC分别对“从来”“从来不”的自动统计结果,为保持原貌,我们根据许家金(2007)LCMC的取样范畴表做了必要的翻译。

表2:LCMC里“从来”的分类词频统计表④

File name Raw frequency Frequency per 10K words

新闻报道 5 0.595238095238095

社论 0 0

新闻评论 0 0

宗教 0 0

技术、贸易 0 0

通俗社会生活 1 0.4

传记和杂文 15 2.11267605633803

报告和公文 0 0

学术、科技 1 0.357142857142857

一般小说 6 1.46341463414634

侦探小说 6 0.705882352941177

科幻小说 8 1.33333333333333

武侠小说 1 0.181818181818182

爱情小说 10 1.49253731343284

幽默故事 1 0.303030303030303

Total 54 0.786026200873362

表2显示,“从来”在传记和杂文中词频最高,接下来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爱情小说、一般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新闻报道、通俗社会生活、学术科技、幽默故事、武侠小说(武侠小说虽是小说,但有些地方喜用浅近文言,故口语程度不及其他小说),在其余的取样类型中没有出现,如社论、新闻评论、宗教、技术商贸、报告和公文等,它们口语化程度都不高。由此,可以看出,“从来”是口语词,在愈是口语程度高的文献里,它的词频就越高。在表3中,口语化的“从来不”的词频分布大致和表2相同:如“从来不”的最高词频还是在爱情小说、一般小说、传记杂文、幽默故事、侦探小说里,只是次序稍有不同。我们推测类似“从来不”的表达是“从来”进一步语法化的新兴结构,它们还没有全面反映在我们语言中,或者该语料库由于规模较小、各类型文本比例不够合理而使其代表性欠佳。要证实这个推测,需要系统地进行溯源,对“从来”的语法化历程进行研究。

表3:LCMC里“从来不”的分类词频统计表⑤

File name Raw frequency Frequency per 10K words

新闻报道 0 0

社论 0 0

新闻评论 0 0

宗教 0 0

技术、贸易 0 0

通俗社会生活 0 0

传记和杂文 3 0.422535211267606

报告和公文 0 0

学术、科技 0 0

一般小说 4 0.975609756097561

侦探小说 2 0.235294117647059

科幻小说 1 0.166666666666667

武侠小说 0 0

爱情小说 7 1.04477611940299

幽默故事 1 0.303030303030303

Total 18 0.262008733624454

(二)对外汉语词汇的个案分析——以“从来”为例

近年来国内存在一种错误的主流模式,即由汉语词典编纂到汉英词典编纂,再到对外汉语词汇制定及其翻译的直线模式。不少对外汉语教科书,如黄政澄(1998:169),刘珣(2002:280),潘忆影(2002:77),李德钧、成文(2006:2),施向东(2008:221)都把“从来”译为“always,all along”。我们推测这是受汉英词典的影响,而汉英词典又受汉语词典的影响。翻开近些年的汉英词典,果然都是这样的翻译。国内汉英词典颇多因袭,限于篇幅,不再举例。国外汉英词典也受到了影响,如John DeFrancis(1999:96)。又如Wang Fred Fangyu(1967:78;1971:23)的翻译“always(in the past),from the beginning”对应《辞源》(1983:1081)的释义“历来,向来”,“in the past,since some remote point of time”对应《现代汉语词典》的“从过去到现在”。事实上,从时间上看,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新汉语词典与以《辞源》为代表的老汉语词典也有着继承关系。《辞源》的释义是正确的,因为其例句是文言文;而后来的汉语词典、汉英词典乃至对外汉语教材沿袭此解释,置现代汉语里“从来”的主要用法于不顾,专找听话的例句,对否定句式熟视无睹,则大为不妥。该模式尤使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深受其害,根据这样抓小放大的翻译,学生很难掌握“从来”的主要用法。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例外。任长慧、朱敏琪(2008:287)把“从来不”“从来没”列为单独的词条,并翻译为“never”。Peter Terrell(2005:91)对二者有所区分:“从来不”是“never”,“从来没”是“(has) never”,并收录了“从不”。Lin Yutang(1972)列了“从来”,但并没给出翻译。严格来讲,单个“从来”不可译,故而这是明智的做法。梁实秋(1977:303)收录了“从不”和“从未”,把“从来”译为“from the beginning(used only in the negative expression)”。

结合以上经验教训,我们认为:汉语词典编纂、汉外词典编纂、对外汉语词汇制定及其翻译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汉语词典直接植根于本民族言语实践和汉语本体研究,历史性和民族性强。汉外词典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要兼顾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要强调切合当代实际。如照搬汉语词典译为语源性质的“always, all along”,就不合时宜。兹古斯塔(1983:414)说:“双语词典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找出意义相等的对应词。”在虚词之间做到这一点有困难,所以林语堂没有对“从来”作单独翻译。对外汉语词汇制定除了要考虑词汇本身的频率,还要结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因此我们不应拘泥于词,要多研究词语搭配。总之,词典编纂、对外汉语词汇制定不应从词典到词典,而应从实际语料出发。林语堂、梁实秋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能避免错误。现代化条件下要接触语料,除了阅读,还要重视语料库的应用。在词典编纂方面,John Sinclair(1999)由于应用Cobuild语料库编纂词典,才有许多新的发现,而Cobuild系列词典优势也非常显著。

三、“从来”的语法化历程

“从”有“跟从”“追逐”“相听”“顺”的意思,在殷墟卜辞里多作为介词。

(6)王往省从西。(一期 5116)

(7)王往省从南。(一期 5115)

(8)王往田从南。(四期 屯629)

(9)翊癸丑王勿往省从东。(一期 5112正)

“来”在殷墟卜辞里是个常见词,兼作及物不及物动词,故不列例句。至于“从”和“来”怎么结合,我们并没有在殷墟卜辞里发现有效线索。下面的一句卜辞中,“来”是地名。

(10)王往田从来。(三期 屯1094)

我们发现“从来”最早的语料多以“所从来(者)”的单位出现。陈昌来、张长永(2010:214)援引朱德熙的研究指出上古汉语中“所由来”从“由……来”转换而来,同理,陈述形式“从……来”可转换为指称形式“所从来”。但结构主义与语法化学说不相容,两家解释不宜放在同一论文中。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⑥对“所”分五大点详细讨论,这里且只提前三点:“所”+述语及其修饰语;“所”+介词;“所”相当于“‘所+介词”。从语法化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所”字结构的不同语法化阶段。拿“所以”来举例:所[动词“以”+ NP]>所[介词“以”+ NP]>[所以]NP >所。

沿着这条思路,我们认为在“‘所+述语及其修饰语”的机制下先产生“所从”,即这里的“从”是动词,然后再出现表空间移动的“所从来”“所从出”“所从归”等等,以后的时间用法基于“TIME IS SPACE”概念隐喻机制引申而来。在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⑦西周部分里没有找到含“所从”的句子,在春秋部分检索到8句,下面摘录其中6句:

(11)旧有丰有省,不知所从。(《左传·昭公三十年》)

(12)所从,必言诸大夫,曰:春秋左传。(《左传·哀公六年》)

(13)昔岁寡人闻命。今又革之,不知所从,将进受命于君。(《左传·哀公九年》)

(14)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墨子·闲诂卷七》)

(15)烽火以举,辄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所从来者少多,旦弇还,去来属次烽勿罢。(《墨子·闲诂卷十五》)

(16)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孙子兵法·九地十一》)

后来,“所从来”结构在“所从”结构中的总体比例逐步增加,西汉时期增加到19/36(见表4),东汉时期保持在11/26。以后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在这个水平。也就是说,“所从来(者)”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使用,但使用频次并不太高。同时,“从来”的频次越来越高。六朝开始,“所从来”结构在“从来”结构中的总体比例迅速下降。到唐代,这个比例是8/31,说明这里大部分代词性助词⑧(pronominal particles)“所”已经脱落;另外由于西汉、唐代语料规模相当,“31”这个数字也接近“所从”的“39”。综合这两点,我们可以说唐代“从”和“来”已经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取得了独立。到五代,这个时期语料规模大约只是西汉的一半,而“从来”的频次“39”已经远远超过“所从来”的母体“所从”在西汉的频次“36”。至此,“从来”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下面是基于北大古代语料库文件目录的统计:

表4:部分“从来”相关词组的频次统计表⑨

所从 0 8 16 36 26 35 0 19 5 79 11 0 15 31 31

所从来 0 2 2 19 11 12 0 8 4 45 8 0 6 14 8

从来 0 2 4 21 14 14 0 31 39 128 81 18 411 641 432

从来未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3 24 14

从未 0 0 0 1 0 0 0 0 0 10—10 0 2 25 279 163

从来不 0 0 0 0 0 0 0 1 10 7 10 3 43 110 86

从不 0 0 0 0 0 5—5 0 6—5 3—2 52—50 2—2 4 112—7 325—8 227—10

从来没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13 118 69

从没 0 0 0 0 0 0 0 0 0 3—3 1 1 14—1 191 155—1

从来无 0 0 0 0 0 0 0 2 1 4 7 1 11 2 7

从无 0 0 0 0 0 14—14 0 0 9—9 27—27 1 0 36—3 126—9 46—2

“所”为什么会脱落呢?我们发现最初脱落的例子很少,多有修辞和个人色彩,比如佛经翻译文体要凑四字格,或中土文献为了文气之贯通,偶尔略去“所”。

(17)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其衰耗。(东汉·安世高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18)荀悦曰。夫葬之侈也。从来久矣。是以直节遂志之士。见其失而矫之。(东汉·荀悦《汉纪·孝成皇帝纪》)

一旦脱落了“所”,“从来”便处在很容易被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下。下面的例子,“从来”可解为名词,也可释为副词,跟原始形式“所从来”的意思一样。

(19)从来久远各更生死。 今用是故受其宿殃。养马七日。(《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四·出摩达国王经》)

(20)贵时贱,亲贤遐潜,不宣於良史,而为鄙弟所见追述,既自暗浊,又从来久远,所载卜占事,虽不识本卦,捃拾残余,十得二焉。(《三国志·魏书二十九》)

这样,“从来”的句法功能活跃性倾向加大了。“从来”要获得新的状语功能,还须摆脱“所”的束缚。而“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所”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王力,2004)。我们在北大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东汉”文献中把“为”“所”分别定为左右两个关键词,跨距(span)设为+2(即输入:(为)+2(所)path:东汉),检索到155条结果,再加上“所”新发展出的其他用法,加之“所+VP”结构中的一些主要成员(如“所以”)逐渐词汇化,所有这些,大大削弱了代词性助词“所”的搭配力度。在这种条件下,内外因相结合,“从来”逐渐走向独立。至此,我们也就解释了“所”为什么会脱落的原因。

粗略分析上表发现,“从来”系列结构的局面在隋唐前后变化很大,表现在“从来”的频次迅速增加(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六朝的语料几乎是唐代的两倍),相关结构如“从来不”“从不”和“从来无”开始涌现,但相关否定句实滥觞于六朝中后期。

(21)永明六年,赤城山云雾开朗,见石桥瀑布,从来所罕睹也。(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一)

(22)蚁聚郭邑,伺国衰盛,从来积年,求⑩不解甲。(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四)

(23)伏寻晋、宋左丞案奏,不乏于时,其及中丞者,从来殆无。(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九)

(24)何者宜省?何者未须?“四方屯传”,何者无益?何者妨民?何处兴造而是役民?何处费财而是非急?若为“讨召”?若为“征赋”?朝廷从来无有此事,静息之方复何者?宜各出其事,具以奏闻。(唐·姚思廉《梁书》卷三十八)

《梁书》成书于贞观十年,作者时年八十高龄。该书大量地继承了其父姚察的遗稿,并参考了梁、陈、隋历朝史学家的著作。因此,无论从作者的年龄来说,还是从他的主要参考文献及其撰述对象来说,都应把《梁书》列入隋代乃至隋代之前的语言史料。上引四例“从来”否定词组表“过去没做或罕遇某事某物”。此后,“从来”与一系列否定词连用,经过长期使用而词义漂白(bleaching)(Paul J.Hopper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2005),逐渐产生带主观化意义的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再脱落“来”,相继词汇化为“从不”“从无”“从未”,其中“从不”和“从没”有取代“从来不”“从来没”的趋势(见表4)。最后甚至“从”也语法化为一个仅表语音的零形式(zero)。下例中完全可以略去“从”,意思不变。

(25)王妈妈道:“向来从不见说起有姓胡做官的来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

(26)你告诉送礼的,说我向来从不收礼,断不要再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

“从来”为什么多与否定词搭配,进而语法化为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呢?此现象非汉语独有,应该是人类语言演变的一个规律。“从来”一开始的意思是“由来”“从过去到现在”,作为主语,后面只能跟“久远”这样的述语,表示时间长久。但是语义重复,所以该用法使用了一段时间就消失了;作为副词,后面势必多是否定词加述语,因为持续时间如此长久的动词少得可怜。奥托·叶斯柏森(1988:486)说:“否定词的强化效果……或者是由表示‘曾经的副词([古英]源于ne+a的na=[哥特]ni aiws,[德]nie;[英]never有时也失去其时间含义,仅表示not)来取得的。”在看到该论述之前,我们也发现法语词jamais除与ne或sans连用表“从来不,绝不”等意思外,也可单用表“曾经”的意思。

(27)Avez—vous jamais pensé à cela?(你没想过这件事吗?)

(28)Cest le meilleur livre que jai jamais lu.(这是我曾读过的最好的书。)

四、结语

文章强调了现代汉语中“从来”主体语法功能是作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指出了词典编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从来”一词的语用失误,并历时地论证了该观点。本研究主要局限性在于LCMC代表性欠佳,北大CCL语料库稳定性不高、错误较多。另外,如何探索对外汉语词汇翻译、教学与词典编纂尤其是与汉外词典编纂的互动,有待学界深入研究。

附注:

①网址:http://ccl.pku.edu.cn/Yuliao_Contents.Asp

②网址:http://score.crpp.nie.edu.sg/cgi—bin/ucla/UCLAconc.pl

③见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站http://ccl.pku.edu.cn:8080/

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关于字数的说明。

④Query(search word=“从来”,POS tag=“ANY”)Submitted

at 00:25:14 10—06—2009(英国时间格式,即2009年6月10日)

⑤Query (search word=“从来不”, POS tag=“ANY”) Submitted

at 00:27:15 10—06—2009

⑥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具体出版地和出版时间均不

明,疑似台联国风出版社1962年版,亦或台联国风出版社1972年版。

⑦北大语料库CCL古代汉语语料分布见http://ccl.pku.edu.cn:8080/

ccl_corpus/CCL_Gudai.pdf。

⑧周法高语,见《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P.368。

⑨第一次索引2009年6月11日,第二次核对2009年9月18日。北大语

料库CCL古代语料于2009年7月20日更新,但是我们发现新先秦语料里出现了《史记》的语句,以及后代的注疏。所以涉及到先秦时期的“所从”“所从来”“从来”对应的频次以第一次索引为准。这样,本文述及的西汉、六朝、唐、五代语料规模是指第一次索引时的情况。原始数据有时不合要求,须手工剔除,故以52—50的形式表示只有2例合格。

求,《宋书》沈攸之传作“永”。

参考文献:

[1]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M].何勇,夏宁生,司辉,张兆星

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陈昌来,张长永.“由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J].世界

汉语教学,2010,(2).

[3]黄政澄.标准汉语教程(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拉·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李德钧,成文.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M].北京:北京语言大

学出版社,2006.

[6]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2)[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2.

[7]梁实秋.最新实用汉英辞典[Z].北京:远东图书公司,1977.

[8]梁银峰.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溯源[J].语言科学,2009,

(4).

[9]潘忆影.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自测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

[10]任长慧,朱敏琪.说话得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施向东.基础汉语口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

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唐为群.“从来”和“从来”句[J].语言研究,2007,(3).

[1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许家金.“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介绍[J].中国英语教育,2007,

(3).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DeFrancis,John.ABC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Alphabetically Based Computerized[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19]Fred Fangyu,Wang.Mandarin Chinese Dictionary:

Chinese—English[M].South Orange,N.J.:Seton Hall University Press,1967.

[20]Fred Fangyu,Wang.Mandarin Chinese Dictionary: English—

Chinese[M].South Orange,N.J.:Seton Hall University Press.1971.

[21]Hopper,Paul.J.,and Traugott,Elizabeth Closs.

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2]Horn,Laurence R.The Expression of Negation[M].Walter

de aruyter,2010.

[23]Lin,Yutang 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M].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2.

[24]Sinclair,John.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5]Terrell,Peter.Langenscheidt Pocket Chinese Dictionary:

Chinese—English, English—Chinese[M].Berlin & Munich: Langenscheidt Publishers Inc.,2005.

(李繁贵陕西咸阳 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712082)

猜你喜欢
词汇化演变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