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民工荒“出谋划策”,凸显媒体的“人文关怀”

2012-04-29 06:35:55袁奇翔
中国广播 2012年9期
关键词:民工荒

摘要:本文就获奖评论如何选题、如何采写、如何得出观点等作了深入阐述。从确立述评的根本立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深化主题;用正反方事实,提升立论的鲜明性;借助“外脑”,对选题的再认识;用专家点评总结来呼应主题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民工荒 广播述评 深入基层 媒体特质

广播述评《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记者组成的特别报道小组,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基层采访,在对采访素材反复思辨、研讨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播出的作品。

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尤其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就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事实为基础来发表媒体的观点并表明态度,以此引导舆论,倡导正确社会舆论氛围是其本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记者采写这一广播述评,正是就“民工荒”这一社会热点,在大量“民工荒”现状事实的基础上,基于媒体自身责任采写而成,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以“民工荒”现象为本源、从深入调查研究入手,确立广播述评的根本立意。

春节过后,记者在关注节后劳动力市场招工状况时,发现往年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本应熙熙攘攘的劳动力市场,却门庭冷落,人头稀少。经过继续调查,记者还发现,不少企业老板为了招到工人,索性直接开车去车站“抢人”。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意识到这一现象在全省乃至周边省份普遍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不少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或压缩生产线,或干脆停工停产。一时间,“民工荒”成了各家媒体和人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开始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和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随着采访素材的不断积累,我们越来越觉得在继续抓好动态报道的同时,应该去挖掘“民工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找出一些可以缓解“民工荒”的有效对策,采写有一定深度的广播评论,以此来体现正确的舆论引导,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

浙江之声领导对这一想法表示了认可,为了能完成这一“重大选题”,特地抽调了三名骨干记者组成特别报道小组,专门就“民工荒”这一题材,多次进行写作角度和立意的研讨,并要求我们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为了进一步明确思路,我们几名记者深入缺工企业、劳动力市场作采访调查。随后,根据掌握的大量素材,多次组织分析、研讨。在分析中,我们特别关注到“农民工讨薪”、“二代农民工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等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状,觉得这些现象跟“民工荒”密切相关。

从“民工荒”表象延伸而来的角度和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似乎从很多方面入手,都可以深入探讨。应该说,在起初酝酿和讨论本篇广播述评的角度时,我们并没有找到以农民工为本源的立意,我们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从往年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说明劳动力的增长跟不上企业迅速发展”等问题上。不过,当时我们并不满意这样的角度选择,隐约觉得总有那么一个更能为大家所接受、更能让人产生共识的立意存在。因此,我们决定再次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找到和明确这个立意所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多次的深入调查采访,才让我们找准了采写这篇评论的最佳角度,即从当前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诉求等方面着手,探求农民工的现实处境跟“民工荒”的内在联系,并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表明我们的鲜明态度——善待农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评论可以说是新闻媒体的灵魂,是媒体的“声音”。“声音”好不好听,有没有说服力,就取决于发出的“声音”的立场、角度和受众的认可与共鸣。也许可以这样说,广播述评能否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因此,确定述评的最佳角度,理应成为我们重点思考、反复琢磨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遭遇了“民工荒”的困境,但不少企业主仍然没有意识到该如何采取措施留住人、如何走出“民工荒”,而是一味地从“如何抢到人”出发,这样显然治标不治本。为此,本篇述评提出“以人为本、善待民工”的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这样的论点,也是非常新鲜独到的,在当时还没有出现雷同的媒体评论,显然对于听众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们认为,这一广播述评之所以能获得听众的认同和好评,是记者在报道和评论社会热点时,注重从“民工荒”现象的本源出发,从述评的对象——农民工的角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群众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这一“以人为本”的立场选择,使我们在采访、选材和写作中,所有事实的叙述和观点的表达,都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此在众多受众中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采访中注重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探讨,不断深化主题,使获得的素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于评论

尽管我们在采写这一广播述评前,已经对“民工荒”现象作过常规的采访报道,也了解了一些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现状,积累了一定的采访素材,然而从确定采写广播述评的主题立意后,我们决定围绕确定的这一立意,重新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

可以说,这是一次深入基层的比较扎实的采访。在半个多月里,我们三名记者或分头或一起采访,奔走于诸暨、温州、杭州等地的多个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跟众多农民工、企业老板面对面了解情况、畅怀谈心、讨论问题。有时候为了采访一位农民工,我们要等他收工,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光是在杭州劳动力市场,记者就蹲守了整整两天,采访了几十位农民工。我们和农民工交朋友,陪着他们去一家家企业应聘,真实记录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需求。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们可以几个小时蹲在角落里交谈,一次谈心,可能就要抽掉一包烟,目的就是希望能听到农民工的真心话;为了能真实了解到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我们还明查暗访,深入到企业车间感受他们的工作状况,到廉租房感受农民工的生活环境。

因为采访深入、扎实,我们获取了大量的访谈录音,为述评中事实部分的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作品中选取的安徽民工余飞、四川民工蔡熙、河南民工祝令坤和山东民工陈文强等对低廉工资、恶劣工作环境、城乡身份差别和缺乏社会保障等的抱怨和不满的同期声,就是从上百个小时的录音素材中选取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让听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也为作品客观事实的展现和主题的确立,起到决定性作用。

广播述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事实或现象的阐述,二是就事实或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推论等,最后以逻辑力量归纳形成结论。显然,所有评论都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作品中事实或现象的阐述,必须是准确契合主题,为之后的一系列分析评论作基础。因此,采访到的准确反映主题的典型事实至关重要。

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必须是精挑细选甚至于反映的现实问题也是“一针见血”的。能获得这样的新闻素材,得益于记者沉下心来,融入其中,和农民工成为朋友,从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探讨,而非流于表面,应付式地采访了事。

三、述评在揭示“民工荒”负面成因的同时,重视展现有些企业没有发生“民工荒”的正面事实,以此“反差”和“对比”,提升“善待民工”立论的鲜明性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觉得,对于当时的“民工荒”,既要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负面成因,也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展现,这样的全面展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此,我们又对浙江萧山、诸暨、义乌等地的一些进行正常生产的企业采访,发现他们的做法很有特色:这些企业有的实行工资协商制度,保证职工收入逐年增加;有的企业专门为回族员工开设餐厅,为老员工发放中层干部奖金;还有企业为员工建造公寓楼,帮民工子女入学入园……在这些企业主眼中,农民工和本地员工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反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这些做法,恰恰和陷入“民工荒”困境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照。

述评恰当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说理方式,围绕论点展开阐述,起到了化解抽象、加深印象的双重效果。

四、“善待民工”并不仅仅停留在企业层面,述评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巧妙结合事实、道理和感情,做到入情入理

春节过后“民工荒”的出现似乎有些突然,其实仔细分析,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长时间、多层次的复杂因素累积而成,只不过是在节后这一时间点上的集中反映和展现。

根据我们的采访分析,造成“民工荒”的“多层次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层面的因素,二是社会层面的原因,三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为此,我们的述评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因素,没有回避或绕开上述的所谓“多层次因素”。

我们的广播述评是这样展开分析和论述的:从企业层面分析,因为吸纳农民工最多的不少民营企业在执行有关职工报酬、工作环境、劳动保险等政策方面还存在大量缺憾和问题,使不少农民工颇有怨言甚至抵触。从社会层面来说,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加上各地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社会对农民工的户籍、医疗、劳保、子女就学等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使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在城市没有归属感,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再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当今的农民工大都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比父母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更想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实现自已的价值,加上维权意识较强,更加看重自身的发展,他们对社会、企业等提出了超越父辈的要求,现有的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生存环境,已经吸引不了年轻一代农民工。

显然,我们所要表述的“善待民工”是个大概念,需要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善待”。这一点,在作品后半段的专家表述和分析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五、借助“外脑”,加深我们对述评选题和“民工荒”现象的再认识和客观论述

广播述评的采写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它要求记者在阐述事实的基础上,就事说理,以事论理。为此,我们在学习和加深有关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一系列政策理解的同时,注重向对“农民工问题”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部门领导请教,借助“外脑”提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当时,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时任浙江省就业局副局长的曹建国、温州中小型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等,都成为记者约访的“智囊”。几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也让我们强化了这样的理念:要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要让他们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善待民工。

广播评论跟平面媒体的评论不同,它需要发挥广播特色,我们在述评中选择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用声音“亮相”参与评论,并且力求所有同期声通俗易懂,点题到位。这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评论的客观性、权威性,增强了述评的公信力,也更符合广播本身的特色。此外,也正是他们的点评,明显增加本篇述评的思想深度和逻辑力量,使述评的观点更有穿透力和说服力。

六、探寻解决之道,用专家通俗易懂的点评、总结来呼应主题,凸显主流媒体本身的特质

具体从本篇广播述评来说,我们既要客观反映当时“民工荒”的具体表现,透过其表象探究内因,更要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在叙述事实、对比分析、寻找成因之后的最后篇幅集中笔力,试图从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角度,从宏观和大视角提出缓解“民工荒”的途径,这也是作品的关键所在。这其中有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提出的“在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中,应该降低门槛,提供制度安排,让农民工真正跨进城市”的建议;有记者自己提出的“在善待农民工的同时,需要社会注重对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呼吁;也有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有关“共同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开发,使他们在文化、技能、观念等方面有大的提高,奠定真正融入城市的基础”的提议等。

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媒体的责任不光是表述事实、提出问题,更应该在反映事实、解读成因的基础上,寻找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缓解“民工荒”出谋划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不仅凸显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更加体现出媒体肩负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一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附: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广播述评:《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春节以后,一场始料未及的“民工荒”波及浙江乃至我国沿海地区,并继续在各地发酵、漫延。企业招不到足够工人,部分生产线停开;一些老板开着小轿车,到车站“抢人”……农民工,似乎一下子变得紧俏起来。

温州中小型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每天都在为当地招工难发愁担忧:

【出录音】在未来两到3年,温州用工缺口大致有70万,所以这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也是成了制约温州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录音止】

企业招不到人的原因何在呢?原本岗位上的农民工又去了哪里呢?

在杭州劳动力市场,原来在杭州“阿普科技”开卡车的安徽人余飞刚刚辞职,想找个条件优厚的新工作。

【出录音】我才拿1800块钱还吃自己,大家住在一起的高低铺,就是简铺,甚至我们现在用那么点电费都是自己出的。始终没给我加工资,像我们驾驶员,一个安全奖你都没有,所以说我才不干了嘛。【录音止】

来自四川南充的蔡熙也辞掉了城里的工作。

【出录音】搞10个小时以上,星期天什么都没有,人就跟机器一样的。我们那个车间,烧气焊,搞得乌烟瘴气,连排气扇都没有。【录音止】

据浙江省社科院最新调查:最近5年,在浙江的农民工,绝大部分年收入只有1万多一点,并且大都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他们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低廉的收入、狭小的蜗居;年年追薪年年欠;医疗和保障无处可寻;身份得不到认同,被看做是边缘人……

来自河南商丘的祝令坤,谈起打工的遭遇,心有不平。

【出录音】我们跟杭州市民,干的是一样的工种,户口不一样,工资要差很多的,这一点太不公平了。【录音止】

来自山东枣庄的农民工陈文强,在杭州打工5年,眼下,就面临这样的难题,他不得不考虑辞掉城里的工作。

【出录音】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在这边落户嘛,工资只够你吃、喝,房子那么贵,连婚也结不起。将来小孩送回家去,当留守儿童喽,在杭州,没地方上学啊,就是有地方上,什么借读费啊,学费也出不起的。【录音止】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认为,“民工荒”的背后,是农民工尊严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和萌发,昭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

【出录音】目前的用工荒、招工难,真正的慌,真正的难,还是我们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荒,难就难在我们的农民工的合理的相应的社会权利没有得到基本的保障。所以对这次用工荒,对我们相应的地方政府,相应的企业都是一个警醒。我们如何来善待农民工?【录音止】

面对民工荒,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纷纷采取措施,“留人留心”。萧山翔盛集团为30多位回族员工开设专门的回族餐厅;浙江德圣龙窗帘有限公司年终给老员工发放中层奖;义乌市一帆日用品有限公司趁着春节假期,专门对员工宿舍进行改造和翻新,配备新的家电;诸暨东伟集团联系学校,为民工子女集体报名入学入园。

在一些用工稳定的企业,工资稳步增长,配备夫妻房,开放娱乐室,帮民工解决子女入学等,已经成为企业“留人留心”的举措,成效明显。民工们过年回家,企业更是“迎来送往”。如果能够这般善待民工,何愁民工离弃企业而去?

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民走向大大小小的城市,这些年来,二代农民工越来越多地走进城市,他们跟肩挑手提“蛇皮袋”的父辈相比,文化程度更高,维权意识更强,找工作越来越挑剔,对报酬和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此外,这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很少愿意留在农村,更渴望融入城市,更加注重自身发展,更加渴望得到尊重。然而,想要成为“新城市人”的障碍实在是太多。一方面他们要面对僵化的户籍制度、城市高昂的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接受自身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缺少城市生活知识、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事实。

毋庸讳言,农民工不尽如人意的生存状态,是造成“民工荒”的直接原因。现实表明,要缓解“民工荒”,企业和社会必须告别劳动力低成本,不断提升农民工生存质量,实行制度创新,让农民工沉淀下来,成为城市的主人。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说:

【出录音】我们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而新型的城市化首先要化人。你要农民工真正跨进城市,应该降低门槛,提供制度安排,让他们愿意或者留在这个城市工作就业、生活,融入到城市。如果真这样子,就不太会出现每年都会出现的招工难、用工荒。【录音止】

想要留得住人,留得久人,善待民工的同时,还要把重点放在民工身上,需要社会注重对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说:

【出录音】从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角度出发,我们共同来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开发行动。通过几年下来,使他们无论在教育文化、技能方面有大的提高,很多农民工真正能够融入城市。【录音止】

(作者:袁奇翔王掌甘洋)

(作者单位: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民工荒
新世纪以来我国两次“民工荒”的特点、内涵与启示
理论导刊(2017年11期)2017-11-30 14:57:57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农村人口流动迁移中的“民工荒”现象分析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09:34:21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视角下民工荒问题产生的根源
教育水平对失业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人口与经济(2016年1期)2016-01-30 16:53:41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理论导刊(2016年1期)2016-01-20 13:39:00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
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探讨我国“民工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