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西安710068) 车选义 燕晓智 王建明 马 勇 李裕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1],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大大降低致盲率。Priem等[2]指出10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而DR是进行性发展的,其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及血糖控制程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对DR在不同阶段形态改变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视网膜振荡电位(OP)进行动态观察,探寻DR的功能学与形态学改变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糖尿病患者110例,均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测并分期分组,其中男46例,女64例,年龄44~76岁,平均52.1±4.2岁。经眼部系统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确诊有视网膜病变(DR组)80例,单纯型患者60例(Ⅰ、Ⅱ、Ⅲ期各20例),增殖型(Ⅳ期)患者2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4.7±3.8岁,病程3~19年,平均12.4±4.2年。无视网膜病变(NDR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2.2±3.6岁,病程2~12年,平均7.6±3.4年。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60眼,男17例34眼,女13例26眼;平均年龄55.1±12.1岁。排除:并发其它严重全身性疾病者(肾功能不全、明显高血脂、血压控制不佳者);单眼或双眼屈光介质明显混浊,影响眼底观察者;眼底病变已做过激光治疗者;伴有其它明显眼底病变者;屈光不正高于±3D者。
2 研究方法 试验开始对所有受试者行第一次空腹血糖、HbA1c及OP测定,后每6个月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及HbA1c1次,每个受试者共6次;试验结束时查OP 1次,每个受试者共2次。试验结束前每个病员均复查眼底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重新进行分期。将每位受试者所测6次FBG及HbA1c各取平均值,对照组30例各测1次FBG、HbA1c及OP进行分析。
3 OP检测方法 用重庆康华科技有限公司APS全自动视觉电生理检测仪检测,受检者用复方托吡卡胺(美多丽)眼液充分扩瞳(>7mm),暗适应40min后在暗红光下安装电极,作用电极使用角膜电极,表麻后置于角膜表面,参考电极和地电极使用皮肤电极,分别置于耳前、前额正中。OP参数设置:闪光强度3.0cd.m-2s,背景光强度0,刺激频率0.5,滤通频宽100~300Hz,预置次数1次,分析时间250ms,两次闪光相隔15s,双眼分别纪录OP总波幅,计算机自动处理分析并打印结果。
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正常对照组30例(A组),3年中分期未进展的DR受试者61例(B组),3年中分期进展至下一期的DR者30例(C组),3年中分期进展至下2期以上的DR者7例(D组),所有坚持到本研究结束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98例(E组),3年中一直未发生DR者21例(F组),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到本研究结束者12例(经统计学分析对研究结果无明显影响可忽略)。(见附表)。就OP总波幅比较,第1次检测值:B、C、D、E组均较A、F组降低,均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E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第2次检测值:B、C、D、E组均较 A、F组降低,均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C、D组均较B组降低,均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就OP总波幅下降幅度比较:B、C、D、E组均较A、F组明显增大,C、D、E组均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 A、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C、D组均较B组明显增大,均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附表各组间OP总波幅(uv)比较(±s)
附表各组间OP总波幅(uv)比较(±s)
组 别n总波幅第1次检测值 第2 OP次检测值 下降幅度A 30 164.50±22.10 160.69±21.35 3.82±3.91 B 61 145.89±29.19 135.25±29.20 10.64±4.94 C 30 142.25±26.82 110.64±30.81 31.62±9.73 D 7 129.99±31.54 95.75±30.10 34.24±5.31 E 98 143.79±28.55 124.90±32.52 18.88±12.71 F 21 169.47±16.12 159.14±19.13 10.33±4.50
视网膜振荡电位(OP)[4]是视网膜电位图的亚成分,是mERG的高频部分,起源于视网膜的中层,对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尤其是循环障碍特别敏感。在脊椎动物和人中,它通常由叠加在b波上升相的4~6个小波组成,其早期成分主要反映视锥系统的功能,晚期成分主要反映视杆系统的功能[5]。视网膜内层从视网膜血管系统获得所需的营养,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必将导致视网膜内层功能损害,震荡电位与视网膜内层活性密切相关,对视网膜循环障碍特别敏感,因而OP的异常可以在DR疾病的很早期、眼底未见异常时出现。较为多见的报道是OP潜伏期显著延长[6],也有报道认为OP的总和振幅和(或)其子波振幅的选择性下降更为敏感[7]。Miyake等[8]通过局部刺激黄斑第一次记录到OP,他们发现早期DR的N1波、P1波正常时,OP的振幅已经出现选择性的降低。Krutenbach等[9]记录了眼底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OP,结果发现其潜伏期显著延长而振幅没有明显降低。Onozu等[10]对增殖前期视网膜后极部进行mERG反应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检测区域P1波和OP的振幅明显降低,其中OP的降低程度更大,衰减更多,即使对于一些视力正常的人群,中央区域的反应振幅也要低于正常值。除此之外还发现P1波的潜伏期仅在第三环出现延长,而OP的潜伏期除黄斑区均有延长,表明了OP比P1波更易受到病变的影响。国内研究结果显示OP总波幅是目前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敏感指标,它不仅能早期发现病变,还能反映视网膜的进行性损害[11]。
本研究结果表明,OP的改变意味着视网膜出现微循环障碍,但是通过血管造影并没有发现血管弓内有明显的缺血改变,因此,在检测后极部视网膜缺血情况上多焦OP应该是一种灵敏性较高的方法,而且它在早期观察和预测DR方面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指标。本研究结果亦表明,当糖尿病病人眼底尚未出现改变时,OP各子波波幅及总波幅已降低,随着DR的发展,各波的波幅下降越明显,当OP总波幅降低度<10.64±4.94uv(<7.29%),可作为预测视网膜病变未进展的参考值;当OP总波幅下降幅度>31.62±9.73uv(>22.23%),则可预测2型糖尿病人发生DR,或DR发生进展。OP总波幅下降幅度与DR进展呈正相关,下降幅度越大,DR进展越快,视网膜功能损害越明显。
从本研究可以得出:视网膜振荡电位(OP)总波幅降低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有密切相关性。OP可作为DR发生发展的监测依据,若DR患者OP总波幅明显下降,则可预测DR处于进展期,应积极予以干预,及早保护病人视功能,这对那些不能行FFA检查和有屈光介质混浊的病人更为重要。
当然,在本研究中我们亦发现,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甚至数10年的高血糖未加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监测长期明显高于正常,但其视网膜振荡电位(OP)总波幅降低程度不明显,且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过,这正体现了致病因子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此我们将进一步观察、研究。
[1] 霍 鸣,张海江,吴 昊,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光凝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07,7(1):202-203.
[2] Priem HA.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eye[J].ActaBelg,2004,59(5):273-240.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97.
[4] Bearse MA Jr,Shimada Y,Sutter EE.Distribution of oscillatory components in the central retina[J].Documenta Ophthalmolog,2000,100(2-3):185-205.
[5] 文 峰.振荡电位与视网膜循环障碍[M]//吴乐正,吴德正.临床视觉电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9-130.
[6] Holopigian K,Sciple W,Lorenzo M,et al.A comparison of photoipic and scotopic electroretinographic changes in early diabetic retinopathy[J].Invest Ophthylmol Vis Sci,1992,33:2773-2780.
[7] 张承芬,吴星伟,姜茹欣.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亚临床的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1991,71:17.
[8] Miyake Y.Macular oscillatory potentials in humans[J].Doc Ophthalmol,1990,75:111-124.
[9] Krutenbach A,Langrova H,Zrenner E.Multifocal oscillatory potentials type 1diabetes without retinopath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0,41:3234-3241.
[10] Onozu H,Yamamoto S.Oscillatory potential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Documenta Ophthalmolog,2003,106:327-332.
[11] 郭秀瑾,王长龄,张怡红,等.视网膜振荡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2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