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乐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高校英语教材中意识形态之批评话语分析
——以《高级英语》为例
张全乐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的视角,从文章的主题,引言及词汇选择三个方面分析了现行高校英语专业教材《高级英语》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本文认为,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但也能重塑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文章指出,《高级英语》教材中隐含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而非西方的观念与思想被边缘化,因而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语言教学
当前,对于高校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教材编写过程中遵循的语言教学理念及其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夏继梅,2001;陈林坚,2010等),二是围绕教材语料的文化构成展开(叶卫国,2008;王菲,2010等)。前者把教材放在语言教学本体内,认为高校英语教材应体现最新的语言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交际教学法等等。而后者则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材中本土文化元素缺失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英语教材语料以英美主流文化为背景,本土文化,非英语国家文化边缘化及比较文化缺失。显然,后者的关照视野把英语教材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剖析到了语言学习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语言与文化自主的问题。但是,对语言与文化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似乎无人触及。本文拟就高校英语教材隐含的意识形态,以英语专业《高级英语》(1,2)为例,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的视角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批评意识。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Antonio Gramsci(引自 Fairclough,2001)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不清晰的‘观念’,而观念是隐藏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模糊的理论‘前提’,它作为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模糊的出现在艺术,法律,经济活动及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所有的表白中。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形态被置于暗处却又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存在,通过“常识”(common sense,Fairclough,200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维系社会中现有的权力关系。
意识形态的这种隐蔽性使其对社会实践的影响不被觉察,而且它越隐蔽,其效果也越大,因为一旦被暴露出来,意识形态就不能再被做为“常识”而发挥作用。因而,在话语(discourse,也可译为“篇章”---作者注)中,意识形态的隐蔽性使它在篇章中不以明晰的成分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背景假设(background assumption),使篇章的“产出者”(producer)按照特定的方式把社会化解到篇章中,而“解读者”(interpreter)也按照特定的方式解读篇章,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被解读者重现(Fairclough,2001).
在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的语料成为主流,鉴于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研究高校教材中英文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则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试图从批评话语分析(CDA)(Fowler et al,1979;Fowler,1991;Van Dijk1993,1996;Fairclough,1992,1995,2001)的视角剖析教材中的意识形态问题。CDA起源于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Fowler,Hodge&Kress,1979),它认为篇章不仅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过程,而且重申,巩固并由此重塑社会结构。Fairclough(1992)则进一步指出,篇章由社会构成并构成社会(socially constituted and socially constitutive),篇章不单是社会的产品或反映,而且本身参与了这些社会过程的重塑。CDA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辛斌,2005)。
与文化一样,语言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在其使用过程中不自觉的传递,践行并重塑意识形态。因此,通过深入分析篇章的语言结构和篇章策略,借助其交际或更宽泛的语境,我们就能够解读被默认为常识的意识形态及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级英语》中的题目,词汇,及文中引言剖析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在英语专业教材中的隐形存在。
众所周知,篇章的题目是篇章的灵魂,它凸显篇章的主题,对篇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实际中,题目往往会误导学习者,认为题目所反映的主题是客观世界的写照且不带任何立场。诚然,就单独的篇章而言,题目确是篇章的高屋建瓴的总结,但是如果若干题目放在一起,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中立的题目中的信息。通过梳理《高级英语》一、二册的题目,我们发现,在所有三十篇文章中,明确表明主题与美国有关的课文篇章只有三篇,Mark Twain Mirror of America(第一册)The Discove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Loving and Hating New York(第二册)。
剩余的27篇文章中,主题直接与美国相关的有九篇,与英国直接相关的有三篇。比如,第二册第一课的题目是“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措辞与美国毫无关系,但是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临海而居的家庭与飓风搏斗的故事,在带给读者惊心动魄的情节之余,读者难免对这个家庭的勇敢,冷静,沉着及灾后美国政府及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与爱心暗自敬佩,而这也许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但文章题目及篇章措辞没有明确对此说明,但是却已在读者心中打下烙印。
总之,三十篇文章中,有一半文章的主题直接与英美主流社会尤其是美国相关,而关于其他国家的文章只有两篇,分别是中东的集市和北非的摩洛哥,即使在剩下的无明确表明与英美有关的文章中,也都或多或少以英美为背景,比如“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和“The Future of English”等。
引言在篇章中的作用在于,它能使作者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却能够借助他人间接抒发自己的观点。而且,无论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都出于社会结构中权力与地位高的一方,而弱势群体的话语(2001,Teo)则被忽略.在这套教材中,众多的的话语为西方人所把持,如肯尼迪和丘吉尔的演讲,要么就是诸如柯夏科一家这样的中产阶级或者“Love is A Fallacy”中的美国大学生等。这些人物都代表了西方的主流文化,其思维和话语方式对中国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反,在反映中东集市和摩洛哥生活的时候,只引用了当地人的一句话,即“Marrakech”中的劳工向该文的作者讨要面包,使当地人民的贫苦与艰辛跃然纸上。诚然,这句引言凸显了当地的贫困,但是这个孤零零的引言与充斥整个教材的西方主流的社会的引言形成鲜明对比,尤其与柯夏科的自立,自强与勇敢相比,让读者认为西方不仅生活富足而且人人果敢坚毅,而非洲或中东人则呆滞木讷。
从另一个角度讲,英美地区之外的人和物等基本没有出现在教材的篇章里,更别提他们的引言了。当然,笔者相信这套教材的编者在编纂的时候肯定不会绞尽脑汁回避美国之外的话题或非美国人的引言,之所以造成教材中多种文化背景的人物缺失从而导致他们的话语权缺失,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在潜意识中也许就没有把非西方人当做谈话对象。
词汇的运用反映了其使用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而反过来它又固化了人们的认知。比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中充斥的词汇是“干部”,“中山装”,“走资派”,“公社”等等,充分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是也强化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可与接受。在本套教材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有“environment”,“freedom”,“Science”,“technology”等等,体现了当今西方人关注的问题和思想观念,而对西方文化以外的思想观念则没有涉及。比如,中国人的孝道,勤奋,义气等观念和意识等既没有内容上的选择,也无词汇表达。这种选择性缺失会影响英语学习者对社会的认知,使其可能盲目崇拜西方。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材《高级英语》(1,2)采用CDA分析,结果发现,本套英语教材尽管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面广,但是主要体现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完全忽略了非西方文化与文明的精髓。在篇章中,西方是民主,科学,先进的象征,而非西方国家则是愚昧,落后,衰败。西方的主流意思形态隐藏在篇章中,而非西方的意识形态受到排挤。如前所述,选择这些文章进教材估计非编者有意为之,而实则是无奈之举,由此进一步印证非西方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消除西方意识形态在教材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1]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的特征及其意义。外语界:2001第五期
[2]陈林坚,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第5期
[3]叶卫国,全球英语教学多元化格局下的本土化意识培养。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第4期
[4]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第2期
[5]辛斌,2007,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张汉熙,2007.高级英语(1,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Fairclough,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
[8]Fariclough,N.(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andon:Longman
[9]Fairclough,N.(2001 2nd Edition.)Language&Power.England: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0]Fowler,R.,Hodge,R.,Kress,G.and Trew.T.(1979)Language and Control.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1]Fowler,R.(1991)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2]Teo,P.(2001).Racism in the News: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he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Discourse and Society,2000(11)
H319
B
1008-7508(2012)05-0010-03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材语料研究”(编号HB11WY015),河北省社会,主持人:张全乐,参与人:刘君栓,董莉,李静,尹倩。
2012-03-15
张全乐(1976~),河北文安人,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应用英语讲师,研究方向:批评话语分析,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