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莫伟平,张泳仪(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523000)
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Abbott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1]。雅培肝炎试剂为全球“金标准”,是惟一能提供全套肝炎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的公司,且能提供半定量(宽线性)和全定量(国际标准),能检测各类变异株病毒和病毒亚型。但试剂成本高,仪器的常见故障给检测过程带来不便和成本浪费。作为检验工作者,为了不影响工作,也应该会处理仪器的一些常见故障。本文结合工作中常见的故障谈谈故障处理方法,供同行参考。
1.1 报警现象一 3350unable to process test,aspiration error for(探针名如R1Piptter)at(发生位置如R1Middle Reagent)。
1.1.1 报警原因分析 R1吸样针在R1中间试剂处检测到了吸样异常,或压力监测器的异常。
1.1.2 处理方法 此报警可从检测样品、试剂和压力监测器3个方面考虑。(1)检查检测标本有无气泡、浮游物、凝块,有则将其清除。确认检测样品量,不足则加样品。重做样品。(2)试剂太少,低于感应的下限,以至无法感应,应更换新试剂;试剂太多,高于感应的上限,以至无法感应,将报警试剂位置的试剂吸出一部分,再检测。(3)如果排除前面两种可能,且吸样针每吸一样品后就在冲洗站中吐出,则极可能是压力监测器异常,直接联系厂家工程师,要求更换。
1.2 报警现象二 3700unable to process test,(wash zone1/2 aspirate)wash aspiration error for probe(s)[1-3]。
1.2.1 报警原因分析 在相应清洗区域(WZ)的某一探针检测到吸取异常;室温过高;带温度传感器的WZ软管老化。
1.2.2 处理方法 (1)如果偶尔发生时,确认室温是否在规定范围内(15~30℃),机器背面与墙壁间的距离是否在规定范围内(30.5cm以上);确认相应 WZ软管连接、导线连接有无松动,如果有松动则拧紧;确认相应的 WZ探针有无堵塞、弯曲,如有则更换。(2)如是多次连续报警,则说明温度传感器的WZ软管老化,需更换。步骤如下:①拆卸WZ软管,打开处理中心背面的盖板,拆下WZ探针,慢慢拔下WZ软管,再从WZ电机孔拔下WZ软管,拆下WZ软管中间的温度传感器导线,后从废液层拔下WZ软管即可。②安装WZ软管,先将WZ软管插到废液层上,连接温度传感器导线,再从WZ电机孔穿上WZ软管,将WZ软管插入WZ探针上(注意将WZ探针一半长度插入时才算合适位置),检查WZ软管的布置,确认是否会妨碍动作。
1.3 报警现象三 4200unable to read bar code laber at carrer(x)possition(y)。
1.3.1 报警原因分析 仪器与中文系统非双向,手工编号时会出现此报警。是试管上的信息,如出厂固有条码、患者信息、实验室编号或试管上的小雾珠,影响仪器对试管架和位置号的阅读。
1.3.2 处理方法 检查试管架该位置上的试管放置情况,将试管上的信息置于内侧,空白区域置于外侧。重做标本。必要时吸出标本到标本杯中检测。
1.4 报警现象四 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RV Loader wheel)。
1.4.1 报警原因分析 RV杯装载槽内的收集反应杯的旋转板(装载器轮)运行不良。反应杯可能在旋转板和传送带间发生卡杯,进而造成仪器直接STOP,已加样的测试不能完成,试剂耗材浪费。编号是5900的报警都是卡杯的报警,且都会连带其他报警,仔细查看“Message history log”,以确认引起5900报警的原因。
1.4.2 处理方法 (1)分析判断卡杯的位置,“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RV Loader wheel)”的报警会出现在旋转器轮或半透明罩下的传送带上。(2)如旋转器轮上卡杯,关闭处理模块(PM)电源,将旋转器漏斗上的杯清出。拆出旋转器上的螺丝,将卡位的杯子取出。如旋转旋转器顺畅,即可运行。(3)如传送带上卡杯,拆下半透明罩,确认落点处有无反应杯堵塞,有堵塞时予以清除。将半透明罩装回原位,按F5startup,确认是否进入ready。如果做标本过程中还报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RV Loader wheel),则再拆下半透明罩,清出传送带上的杯子。用无水乙醇棉签擦拭传送带下面的电路板上的“U”型感应元件。必要时做下“六号板定标”。
1.5 报警现象五 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precess path Carousel Motor)。
1.5.1 报警原因分析 运行转盘(位于试剂仓外围下面。用于移运反应杯的部位)的马达运行不良[1-2],进而造成仪器直接STOP。此报警会连带其他报警,如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Wash Zone 1RV Diverter)清洗区1RV杯分流器运行不良,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Microparticle Dispersion Motor)微粒子分散(混匀)马达运行不良。仔细查看“Message history log”,以确认引起5900报警的原因。
1.5.2 处理方法 (1)分析判断卡杯的位置。按F5Startup运行时,卡杯的位置会有“咔咔”的声音,即可判断。常见的位置有:RV杯传送带向运行转盘落点处、急诊分流器处、WZ1和WZ2处、RV杯装载和卸载处。(2)确认卡杯位置后,关闭PM电源,拆开相应的卡杯位置,查看部位下面的轨道是否堵塞,并清除。(3)逆时针方向轻轻转动RV杯轨道,确认轨道畅通,若还堵塞,则查看轨道是否还有其他地方堵塞,并清除。(4)确认轨道畅通后,打开PM电源,运行仪器并能顺利进入Ready状态即可。
1.6 报警现象六 5200RV decteted below the drop point when none was expected.5204RV not detected at end of transport.。
1.6.1 报警原因分析 5200检测到在落点处不应存在的反应杯,或反应杯在落点处堵塞。5204在RV杯传送带末端没有检测到反应杯,或RV杯传送带中反应杯堵塞。
1.6.2 处理方法 (1)如果反应杯在落点处堵塞或RV杯传送带中有反应杯堵塞,予以清除。清除方法见5900step loss detected on(RV Loader wheel)的处理方法。(2)确认 RV杯传送带(黑色皮带)有无破损、龟裂、走位,如有直接联系厂家工程师,要求更换或调整。(3)检查RV杯传送带下的传感器LED,做“六号板定标”:正常下LED5个灯中从右向左看1号和5号是熄灭的,其他点亮,清除RV杯传送带上及末端的反应杯,用电吹风清洁落点,直到全部灯熄灭,拨动LED灯下的开关,LED灯全部点亮,重复拨动2次(注意开关一定要打回原来的左边),将RV杯传送带的半透明保护罩复原即可。
1.7 报警现象七 5404Solenoid(x)failed。
1.7.1 报警原因分析 螺线管运作不良。Solenoid 32是RV杯装载器开关,作用是将反应杯从运行转盘内圈推向外圈,防止反应杯倒翻的支撑部件。Solenoid 34是急诊RV杯装载器开关,作用是推出急诊项目测定时使用的反应杯。Solenoid 36是RV杯卸载器开关,作用是将测定完的反应杯倒入固体废物桶内。Solenoid 42是RV杯装载器开关,作用是将反应杯从运行转盘内圈的待机通道推向外圈的部件。
1.7.2 处理方法 拨动Solenoid开关,观察LED灯是否正常感应。如不能正常熄灭和点亮,直接联系厂家工程师,要求更换;如果正常感应,则是相应的Solenoid安装不正确或松动,重新安装即可。
2.1 应严格按照i2000SR操作指南的要求进行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保养。因该仪器在本单位的急诊室使用,常常24h开机。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长时间连续使用,疏于保养所造成的。日常的保养至关重要:(1)保持房间适宜温度和清洁,每天清洁仪器表面,防止灰尘影响仪器的感应。(2)做好日保养和周保养,使仪器处于良好状态。(3)必要时要做按需保养,如对样品探针、探针R1、探针R2、急诊探针在所有吸样和放样位置的定标(Sample/R1/R2/STAT pipettor Calibration),对冲洗清洗液、预激发液和激发液进行系统冲洗(2130Flush Fluids)等,这些能对仪器进行探针的校准和管路的冲洗,使仪器运行更加良好。
2.2 许多故障往往可以预防。如预防卡杯:定期全面清洁运行转盘轨道(尤其冲洗站中的结晶),一般1~2个月全面清洁,冲洗站中的结晶则要每天观察,如有则要清洗掉。用乙醇、棉签、纱布清洁整个反应杯运行轨道,清洁时注意不要遗留棉签和纱布碎片在轨道里。
2.3 在仪器维修时,要做到胆大心细,对于要进行较为复杂的拆卸时,最好能详细记下拆卸的步骤,这样在重新安装时就不会出现拆下的零件装不回去。对于没有把握的维修,还是联系雅培的专业维修人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只有对该仪器做好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才能确保该仪器的灵敏度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 刘洪玲.水飞蓟素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7(23):23-25.
[2] 邱龙翔,徐忠玉,朱小东.AXSYM 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纤维杯3种故障处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2):78.
[3] 罗华.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转盘内部卡杯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3):128-129.